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选题的创新策略

2020-09-10 07:22宋盼营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传统媒体新媒体

摘 要:深度报道曾被誉为传统媒体的“法宝”。新媒体条件下,随着信息传播碎片化走势的趋强,深度报道被推到了一个新的“风口”。本文就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困境和挑战进行分析,并为其未来的创新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选题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8-0141-02

深度报道打破了一人一地一事的报道框架,围绕“谁”和“怎么样”两个要素,既着重揭示事实内核,又不忘展现宏观背景,曾经受到受众的热捧。随着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涌现,旧有的信息传播格局被彻底打破,信息碎片化现象十分突出,挤压着深度报道的生存空间。在媒体融合进程逐渐加快的当下,有必要对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选题等流程予以创新、再造,完成“自我救赎”,为实现良性发展扫清障碍、创造条件。

一、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忧与喜

深度报道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我国深度报道从20世纪80年代逐步兴起,如《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南方都市报》的《深度周刊》等,后延伸到广播、电视等媒体,如央视的《新闻调查》等。这种报道题材采取多维思考的方法,不再孤立地报道某一个事件,而是围绕一个中心事件或观点合理组织新闻要素,实现立体化、多维度宣传,往往能收到理想的传播效果。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的是传统媒体的生存压力倍增。传统媒体所独享的深度报道也自然而然地受到了冲击。首先,“全民记者”现象动摇了传统媒体信息采集和传播“主力军”的地位,助推了信息的海量化和传播的便捷化;其次,碎片化趋势的强化让大体量、冲击力强的深度报道有点“水土不服”,并有被打入“冷宫”的危险;最后,新媒体也纷纷涉足深度报道领域,抢滩深度报道市场,推出了一批形式新颖、平台多元的深度报道作品,一步步蚕食着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领地。

新媒体的勃兴并不预示着传统媒体的“灭亡”,也不等于判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死刑”。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完全可以借助和新媒体的融合,创新求变,挖潜固有的优势,释放出新的能量。拋开媒介形态、技术水准等因素不说,内容生产力依然是传统媒体的稀缺性资源。因此,传统媒体应当把“内容深度”作为一个优势选项,做优做大深度报道,有效改变深度报道全面沦陷的尴尬。之所以这么说,一方面,是因为传统媒体的“把关人”角色,能够保证深度报道主题的严肃严谨和高质量生产,彰显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另一方面,传统媒体成熟的生产机制决定了可以“慢工出细活”,充分调动机制、人力等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契合受众对新闻背景、前景预测和后期进展等多元化需求,最大限度地“赋能”深度报道,以新的姿态和新媒体竞争,继续保持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和影响力。[1]

二、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选题的创新策略

创新是动力之源,也是新媒体条件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杀出重围的不二选择。新媒体背景下,“内容为王”依然没有落伍,依然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创新务必遵循的准绳。因此,应当强化对选题这一环节的把控,以好的选题、优的报道、新的内容影响受众,继续巩固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在选题时,应当坚持以下策略:

(一)“深”字至上,不做伪深度报道

深度报道曾是传统媒体应对电子媒体竞争的“法宝”,更是新媒体背景下提升影响力的“资本”,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对“深”的追求。快节奏、浅阅读、碎片化时代,多数人会不自觉地满足于追逐信息的表面化和便捷化,但这丝毫改变不了深度报道依然是“重磅炸弹”的现实,依然有很多受众喜欢细细研读这些深度报道。他们的目光没有停留在事件本身,不满足于信息的简单解读,更乐意对事实背景、原因、结果等诸多深层次信息的追问,“打破砂锅问到底”,更希望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借助若干突出的事件去捕捉时代动态、把脉社会万象、预测未来趋势。因此,传统媒体深度报道还是应该抓住“深”字不放松,围绕“度”字做文章,寻根问底、探幽索微,源源不断地为受众提供更完备的事实、更深广的背景、更详尽的细节、更深邃的分析,以此营造“尖叫效应”,牢牢地吸住受众的眼球。如若只是材料的无序叠加、观点的照抄照搬和模式的死搬硬套,受众就不会买账,就要“骂娘”。这些披着“深度”外衣的伪深度报道只能是“皇帝的新意”,只有量的广度,而没有质的高度,既不能给受众传递有高度、有温度的信息,又有损传统媒体自身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近”字至上,离生活更近些

贴近性是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新闻之所以成为新闻,说到底是因为做到了“闻”其所言之事,被受众关注。作为有别于一般新闻的深度报道,更要坚持不走寻常路,做到选题从受众中来、报道到受众中去,尽可能地贴近事实和受众。

深度报道选题必须聚焦热点、焦点,报道群众身边的人和事,必须强化人文关怀和“问题意识”,立足于为群众排忧解难、解疑释惑。当然,强化“问题意识”并不是一味地“挑刺找茬”,而是要贴近社会、贴近社会、贴近群众,走到基层一线去,沉到社会生活中,融入人民群众中。既要用犀利的眼光洞悉民生问题,客观全面地报道事实,又要善于溯源追根,探寻问题背后的盘根错节,更要尽可能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办法,呈现给受众一个全面、客观、立体的全景画报道。

(三)“新”字至上,不能人云亦云

喜新厌旧是人之常情。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靠“新”取胜,靠“新”脱颖而出,在选题上始终不偏离新角度、新观念、新视野、新见解。互联网技术特别是移动新媒体技术的发达,“人人都是传声筒”,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到了无“新”可言的地步,特别是一些重大的社会热点事件,借助新媒体平台的大密度、全天候传播,对反复被“轰炸”的受众而言早无新意可言。因此,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必须另辟蹊径,以不寻常角度去概括事实,提炼新颖、独到的观点,这样一方面能够满足受众猎奇求新的心理,另一方面又可以行之有效地避免同质化,在差异化竞争中独领风骚,占领舆论高地。[2]

传统媒体深度报道选题的“新”,不仅仅体现在形式上,更反映在内容上。必须以挖掘新的价值为最高追求,用高附加值的报道内容去赢得受众的认可,提升受众的黏合度。如果仅仅满足于在报道形式上换个花样、在报道语言上换个面目,只能是“新瓶装旧酒”,很容易被受众识破。

(四)“独”字至上,做到“人有我独”

独家报道是媒体出奇制胜的有效手段,也是媒体追求的最高境界。新媒体背景下,面对形形色色的媒体业态和机构,独家报道早已成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梦而已,但这丝毫不影响媒体在“独”字上做文章。传统媒体深度报道应该破除把内容做得越全越好的旧观念,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多维度考虑问题,还原事件真相,再现事件全景,剖析来龙去脉,把握好度、时、效,就能另辟蹊径,为受众提供特色鲜明、观点独特的“信息大餐”。如果不绷紧“独”这根弦,满足于随大流、炒剩饭,吃别人嚼过的馍,这样的深度报道虽然做到了“深度”,却不能“勾起”受众的兴趣,最终被受众抛弃。

三、结语

作为一种高度类型化的新闻题材,深度报道是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种体现,在新媒体背景下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不回避问题、困难的基础上,要借助与新媒体融合的契机,全面审视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优势和不足,以“内容为王”为准则,以强化选题创新为手段,在设置模式、表现方式上推陈出新,提升深度报道的价值“增量”,从而开拓全新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高亚峰.试析互联网时代深度报道呈现方式创新——基于国内数据新闻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报业,2018(16):89-90.

[2] 李觅.深度报道的独特价值与发展之道[J].青年记者,2018(21):115-116.

作者简介:宋盼营(1965—),男,河南禹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传统媒体新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新媒体时代,图片故事应有哪些坚守和创新
SWOT分析法下网站新闻深度报道的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现状与生存转型思考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