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体化建设的六点建议

2020-09-10 07:22彭劲松
今日重庆 2020年6期
关键词:双城成渝两地

彭劲松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切实做好顶层制度设计和战略谋划,及时推进在基础设施互联、资源要素布局共商、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对外开放格局共构和生态环境保护联动等领域的先行先试合作,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建设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认真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成渝两地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意识,围绕中央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作出的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双城经济囵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

一是立足成渝地区综合比较优势,尽早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建设成为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承载区、国家经济政治战略大后方、国家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和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

二是建议由中央牵头,建立由国家部委、成渝各方共同参与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统筹协调机制,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合作办公室”,作为协调深化成渝地区各行业各领域合作的常设办公机构。国家层面要尽快推动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中长期发展规划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高质量建设的实施意见。

三是川渝两地要及时结合中央有关精神,共同研究并联合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三年行动计划,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囵建设的重点任务有机融入到本地区的“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以及各项专项规划中。

进一步做优做强重庆和成都两个中心城市规模和能级,提升经济囵双核城市对关键性资源要素的吸附、控制和配置能力,以及整体联动、引领带动区域的能力。

一是积极推进重庆向西与成都东进相向而行、融合发展,积极推进重庆和成都着眼提升资源和经济承载能力,进一步扩大核心城区范围,做好双城产业布局协调互补,将产业链布局由以都市区为重点向以经济囵为重点延展,并进一步融入到全球产业价值链中。

二是强化中心腹地的良性互动关系,可分别将周边县市纳入重庆主城都市区、成都都市区统筹规划与生产力布局的范围考虑,加强与上述区县在资源利用、产业共构和市场开发的联动机制建设。

三是积极发挥重庆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的地位,与成都一道积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交流,共同打造面向亚欧的国际贸易新高地。

四是积极推进重庆、成都联合打造成渝地区私募股权交易市场、区域性大宗商品区域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风险投资中心等要素市场,建设立足西部、面向东盟的内陆国际金融中心。

五是进一步吸引国际知名企业和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来成渝地区设立区域总部机构,共同打造西部重要的对外交往中心。

积极推进成渝地区交遭与通信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国际化、网络化、便捷化的经济囵联络通道,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畅通无阻交流交换。

一是进一步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国际机场群、货运机场群和通用机场的合理定位分工与空间布局,优化国际国内航线航点设置,共同打造西部国际级机场群和国际化航空门户枢纽。

二是进一步加强协调配合力度,共同向国家争取加快推进成渝地区成渝中线高铁、渝西高铁、沿江高铁等一批事关对外通道建设的重大高铁项目尽早开工建设,提升核心城市高铁枢纽成环能力。

三是提升成都地区双城经济囵高速路网密度,完善经济国内各级城市的城际铁路网和高等级公路网联系,提升区域内部互联互通水平。

四是推进重庆、成都两地高铁、城际铁路和城市轨道网的无缝衔接与公交化一体运营,实现成渝地区居民更加方便快捷的通勤、通商和旅游,打造半天优质生活囵。

五是加快两地政用、民用和商用大数据资源共建共享,支持成渝两地共同建立基于人工智能和5G技术未来云端智慧城市。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发挥成渝地区在基础创新及应用创新的资源优势、广阔技术应用场景的产业优势,厚植创新土壤、营造创新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一是成渝两地要共同积极向国家争取中国科学院和央企下属科研機构在成渝地区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分支研究机构,争取国家一批大科学基础装置、国家级重点试验基地、国家实验室入驻重庆和成都科学城,支持两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区域医学中心。

二是支持成渝两地高校组成创新课题组,围绕生物技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开展科学攻关,提升两地协同创新能力。

三是支持成渝两地结合双创升级版的打造,共同设立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风投创投中心,建立服务于经济囵各大城市的开放性众创空间,推进面向产业成果转化为导向的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引导培育新的城市创新空间,建立一批创新型城市。

四是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先进生产模式对成渝地区电子信息、汽车制造、成套装备和国防军事工业等重点产业开展更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化、智能水平。

探索推进成渝地区在协同的制度环境建设、国际化的营商及生活环境建设等领域合作,共创层级更高、范围更广、融合更深的开放合作新格局。

一是建立协调一致,体现国际惯例和水准的成渝地区营商投资政策体系,共同发布区域投资负面清单和无差别的市场准入清单,构建成渝地区统一的企业信息等级评定办法,建立跨区域的失信行为标准互认和联合惩戒机制,避免区域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

二是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合作,促进跨关区保税货物在区域流转便利化,积极发挥重庆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地位和果园港作为国家一级口岸的作用,推进重庆和上游的泸州、宜宾等共同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统一的物流多式联运体系。

三是加强对成渝地区市区县级层面合作的支持指导与监督,积极鼓励川渝毗邻地区探索建设双城经济囵的次区域先行合作示范区,将成渝协同合作取得的成效作为考核各级政府的一项硬指标。

四是推进重庆、成都两地共同承办或者轮办国际国内大型文化旅游活动、重要赛事展会,支持两地美食、服饰等文化创意品牌互促互鉴,打造体现专属成渝地区文化特性的消费新模式和生活新场景,支持国际知名品牌在重庆和成都同时开设旗舰店、城市首店,共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五是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在成渝两地跨地区、跨行业自由流动的机制,最大程度激发人才活力。

成渝地区在地理上山水相连,生态环境休戚桕关,必须合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一是共同推进长江、嘉陵江、涪江等川渝境内重要江河流域共同保护与治理,完善流域的生态补偿机制,建立上下游一体化的水环境监管、监测、突发环境应急联动机制,推进产业协同布局。

二是以四川遂宁和重庆潼南、合川为试验田,探索推动建立涪江流域生态保护与次区域开发合作机制,创建跨行政区的生态经济廊道,在陆域及水域废弃物综合治理、水环境联合监测、流域生态环境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流域生态友好型产业协同布局方面开展合作,为成渝地区推进流域合作提供范本。

猜你喜欢
双城成渝两地
“双城剧汇”共促戏剧发展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曲韵巴蜀话发展 艺荟双城谱新篇
川渝杂技同献艺 两地联袂创品牌
轨道上的“双城”之路
成渝中线高铁开工 建成后50分钟通达
《富春山居图》为什么会分隔两地?等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成渝共振,高质建设双城经济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