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

2020-09-10 07:22刘光宝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7期
关键词:家国人文精神情怀

刘光宝

什么是家国情怀?人生观,爱国志,责任感,自信心,同情心,适应力,……

那么,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家国情怀?笔者认为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应达到六大目标:正确的人生观,热情的爱国志,强烈的责任感,强烈的自信心,温馨的同情心,坚强的适应力。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也正是当前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需要以素质教育之下的人文教育来实现。在此,针对中学生人文教育的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笔者就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谈谈自己初浅的探讨。

一、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涵义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历史教师在培养学生家国情怀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众所周知,多年来,初级中学历史不作为中考科目或作为中考科目分值低而被学生和教师忽视,认为培养学生家国情怀是数理化教师的责任,历史作为“负科”被打入冷官而不被重视。

其实,浩如烟海的历史,沉淀了人类几千年的文明与发展,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的典型学科。因此,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家国情怀呢?笔者认为对学生的人生观、爱国志、责任感、自信心、同情心、适应力方面都可以得到培养,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概括:一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价值观。二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培养高尚的爱国热情和关爱生命、助人为乐的同情心。三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四是通过历史课的学习,形成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的科学态度;天、地、人之间和谐发展、顺其规律的自然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中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成长并不尽人意。如果学生知识的增长是以情感失落和责任感的丧失为代价的,那么,它就背离了教育的本义。这一问题已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我国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人文教育,就是力图尽快扭转这一局面。

历史涉及百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广泛地占有史料是治学的基础,是一门主要承载家国情怀教育功能的基础性教育科目。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质,决定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就应该在于弘扬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精神。所以,中学历史教学要以中学历史教科书为依据,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落实历史课程目标,发挥历史课程独到的教育功能,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熏陶,促进学生科学历史观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探索

(一)通过历史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历史学科蕴藏着非常丰富的做人道理,如果离开了历史人物及其活动来讲人文精神,那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没有任何意义。如宏扬“礼、义、仁、智、信”思想的孔子、孟子,宣扬回归自然“道、德”精神的老子、庄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以为人民服务为人生最大快乐的雷锋等历史人物所表现的都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历史教学中,学生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及其思想,感受具体的人文精神的熏陶,从中学会做人,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阅览一些历史人物的传记,让学生从历史及文学作品中感悟生命的伟大、人性的美好、以及人生的创造之美、奋斗之美,以激发和推动他们追求比生活本身更高远的东西。

(二)充分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古喻今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历史教科书中,蕴含有大量的、对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如果不结合学生思想品德等方面来教育,就历史讲历史,往往达不到家国情怀教育的应有效果。历史教学中,可以就各个课程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等的教育。比如:戚继光抗倭——教育学生的爱国精神,抵御外侮、保家卫国;明末农民起义失败——教育学生取得成绩不可骄傲自满,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清室中衰——培养学生树立廉洁,拒绝贪污腐败;鸦片战争——教育学生不忘国耻,强国富民,等等。这样做使教育目标落实到了具体教学行为之中,有助于体现“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历史学习原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意识。 挖掘历史教育的人文内涵,还可以在历史教学中与学生共同探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如何发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了解中国现代化的艰苦历程,认识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成就的来之不易;同时,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的内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讲道德、讲文明是中华人文精神的基石;为天下着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命脉所在。

通过对历史教材的发掘,拉近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历史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情感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设计历史知识的综合问题,在能力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这其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培养可以说无处不在。在教学中可以设计相关历史知识的综合问题,使学生在能力训练过程中提升人文素养。如,每逢端午节,许多地区的人们都要吃粽子、划龙舟。提问:端午节我们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哪一个历史人物?他的代表作是什么,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什么?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屈原的哪些精神?再如:每天升国旗都要播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只要听到那振奋人心的旋律,一种自豪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原名是什么?这首歌创作于1935年,歌词中为什么说“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935年,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主要做了哪些努力?你如何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在今天的作用。这样的设计,使历史知识的掌握和能力训练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和载体,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营造校园人文环境,促进学生将人文知識转化为人文精神

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许多名校之所以成名,并不在于它占地面积的宽广和建筑物的华美,而在于它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办学理念,出类拔萃的教师群体,以及长期积累的优良校风、学风,等等。让学生一踏进校园,就能呼吸到浓郁的人文气息,感受到悠久的历史传统、浓厚的学术氛围、宽松的学习气氛、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整洁优美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我们一些乡镇学校在客观上存在很大差距,但可以通过积极的营造人文氛围,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

历史教学中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决非一朝一夕、一招一式之功,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总之,倡导一种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历史教学,紧密关切“人”的生存、生活、发展乃至创造,深刻认识人类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理念,体现历史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这是对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的内容和培养所做的最完美的阐释。

猜你喜欢
家国人文精神情怀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谁咬得更厉害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少女情怀总是诗
黑白情怀
背负十字架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