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信合机构亟需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2020-09-10 12:23张龙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7期
关键词:声誉舆情负面

张龙

从公开报道来看,近年来我国银行挤兑事件较为多发,遭到挤兑的不止农信合等农村中小法人金融机构,更有规模较大的省级城商行。尽管这些事件在短期内在监管部门、地方政府等多方的努力下平稳解决,没有一家遭到挤兑的银行被人民银行接管或者发生倒闭,但是挤兑发生的频率越来越高,涉及的银行业不断增加。从挤兑的原因来看,多为不实谣言,如“高管被抓”、“股东破产”、“大额不良”“取不出钱”等谣言不断谣传造成银行声誉受损导致储户恐慌进而引发集中取款,中小银行特别是农信合机构亟需重视和加强声誉风险管理。

1.声誉风险及其特点

1.1声誉风险

在银监局2009《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中,将声誉风险定义为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因此,声誉风险是银行外部对于银行的正常、持续经营带来相關影响的一种综合评价。

按照声誉受损进而引发挤兑或者群众集中取款事件的银行及背后的原因来看,主要可将银行的声誉风险划为由内部内部经营管理等因素造成和外部环境造成,更多是内外综合因素造成。从内因来看,一些机构长期以来存在经营上冒进,内部治理较为混乱、内部治理和贷款发放中存在腐败现象、对外服务不能与时俱进、大额贷款发放不审慎、不良率较高等现象给银行声誉造成一定影响。从外因来看,一些群众金融知识不足,近年来P2P的不断暴雷、集资跑路等现象给民众造成心理阴影,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的发展谣言的传播速度快、容易蔓延等也是造成挤兑事件的重要因素。

1.2声誉风险的特点

银行的声誉风险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发性。从国内近年来发生声誉风险导致挤兑事件的案例来看,银行的声誉风险具有突发性。尽管长期来看偶然中存在必然,但是这类事件往往可能是由不足以引起管理层重视的小事件逐步发酵而成,难以预见。二是动态性。银行的声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是随着世界的运动而运动,随着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三是

反复性和扩散性。银行的声誉风险一旦发生,在未得到完全的解决之前,都有可能反复发作和扩散传染,并有可能不断升级。有可能造成从一家中小银行向周围的中小银行传染和扩散,也有可能造成区域性的金融风险。四是破坏性。声誉风险会在短期内造成银行的形象受损,一旦发生挤兑事件不但会造成银行的形象严重受损而且会降低储户的忠诚度,短期内存款流失,银行的正常经营受到影响且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农信合机构的声誉风险存在的问题

2.1公司治理能力不足,内部管理薄弱

随着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自身的不断努力,农信合机构的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但是多数农信合机构公司治理和管理水平与现代银行业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农信合机构内控管理薄弱、合规意识淡薄、股东职能缺位、信贷管理粗放等问题长期存在,违规操作、冒名贷款等现象仍时有发生。近年以来受经济下行和“贸易战”影响,加上今年新冠疫情农信合机构过去累积的风险不断暴露,一些农信合机构的负面舆情较多。

2.2对声誉风险的重视不够,相关制度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已经引发实施十年有余,但是农信合机构在声誉管理中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机制建设都远远不够。一些机构没有建立声誉风险相关管理办法和应急处置预案,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没有声誉风险防范的意识,甚至认为在省联社的同业救助下无需担心声誉风险引发的流动性风险。

2.3缺乏联动交流机制,媒体公关能力弱

部分农信合机构未能建立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关于声誉风险防控的沟通交流机制,缺乏负面舆情协同联动处置机制。在面对网络负面舆情时,不能及时监测预警,处理方式单一、手段僵硬,较少从根源、机制层面解决问题,舆情事件处置常处于“这边扑、那边起”的尴尬境地。

2.4风险意识淡薄,防范和化解思路滞后

长期以来,中小银行特别是农信合机构在当地一家独大,农村地区处于别无二家的垄断地位。一些机构对当地舆情不够重视,任其自然发展导致负面舆情不断累积,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矛盾,错过了将负面舆情扼杀在萌芽状态的最佳时期。一旦负面舆情扩散引发挤兑,化解和处理的难度和代价难以估量。

3.启示

3.1建立健全制度

中小银行特别是农信合机构要尽快按照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机建立健全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制度,高度重视自身声誉风险的管理和防控,通过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从高管层到基层员工管理和防控声誉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要建立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应急预案并实际应用,明确相关部门和责任人,严格执行相关报告制度,在发生声誉风险相关舆情后及时向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报告,形成声誉风险防控化解的合力。

3.2打造良好企业形象

中小银行特别是农信合机构要积极借势用力,在当地积极利用溢出效应打造良好企业形象。良好的企业形象要靠长期的宣传和经营,对于正面事件的宣传要保持一定的频率和力度,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扶持地方经济发展、发展普惠金融等。要切实提高公司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从源头上根除谣言等负面舆情传播的土壤。

3.3建立协调联动机制

中小银行业机构要同当地人民银行、银保监局、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和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早期的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对相关负面舆情要提早做好预警研判,对于可能引发大的声誉风险的舆情要提请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尽早尽快处理。对可能演变为声誉风险的潜在威胁预先做好应对方案,消除风险隐患。

3.4快速阻断不良事件的冲击

在风险事件发生引起银行的声誉受损后后银行业机构要从溢出效应的角度出发,尽快减少恶劣影响的扩散。在第一时间抢占话语的主动权,在最短的时间内解除事件利益相关者的忧虑、稳定其情绪,阻断事件对自身的冲击。对确实存在的问题应本着客观、真诚的原则,与社会公众坦率沟通,以最大限度维护声誉、减少损失。

3.5高度重视存款保险宣传

在存款保险实施五周年后,对于中小银行的挤兑事件还在不断发生,存款保险制度应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各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对于存款保险制度向储户的宣传力度不够,一旦储户对银行因为谣言等因素产生不信任,存款流失不可避免。事件发生后,临时加大宣传并未能逆转群众的恐慌心理和存款的流失。因此,各银行机构要将存款保险制度的宣传上升到保障自身吸纳存款和持续稳健经营的高。

猜你喜欢
声誉舆情负面
短期与长期声誉风险的不同应对
Top 5 World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审计师声誉与企业融资约束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消费舆情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热舆情事件榜9月
考虑声誉的企业投资决策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