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与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2020-09-10 07:22林静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2020年6期
关键词:中心词后置语序

林静

倒装句是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之一,是学习中的一大重点和难点。笔者发现,不少同学由于不会识别倒装句,容易在翻译文言语句的过程中频频出错。对此,文章介绍了文言文倒装句的三种类型,以期对同学们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有所帮助。

一、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即动词或介词后的宾语置于动词或介词前的句子。在理解和翻译宾语前置句时,同学们需要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在疑问句中,如果“何”“安”“谁”“孰”“焉”等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是前置的,即疑问代词在前,动词在后。在翻译时,同学们需要调整句子的语序,将疑问代词放在动词之后。比如,司马迁《鸿门宴》中的“大王来何操”一句,疑问代词“何”是动词“操”的宾语,此句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大王来操何”。译文: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在否定句中,如果“吾”“余”“我”“尔”“己”“自”等代词作宾语,宾语往往是前置的,翻译时应依照“动前宾后”的顺序。比如,苏轼《石钟山记》中的“古之人不余欺也”一句,代词“余”作宾语,置于动词“欺”前,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古之人不欺余也”。译文:古人没有欺骗我啊!

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宾语,作者会用“之”“是”“惟(唯)”等词将宾语放到前面。比如,韩愈《师说》中的“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一句,“之”用在宾语和动词之间,“句读”和“惑”分别置于动词“不知”和“不解”的前面,为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二、状语后置句

状语后置句,又称为介词结构后置句,即介词结构作状语时,被放置于谓语动词之后,基本形式是“动词+介词+名词(代词)”。在翻译文言文时,同学们要注意将介词结构移到谓语动词之前。常见的状语后置句有以下三种类型:

(1)谓语+介词“于”+后置状语。比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以其无理于晋,且贰于楚也”为状语后置句,介宾结构“于晋”作动词“理”的后置状语,“于楚”作动词“贰”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其于晋无礼,且于楚贰”。译文: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而且对楚国怀有二心。

(2)谓语+介词“以”+后置状语。比如,《鸿门宴》中的“私见张良,具告以事”一句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以事”作动词“告”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以事具告”。译文:私下里见张良,把事情全部告诉了他。

(3)谓语+介词“乎”+后置状语。比如,《师说》中的“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为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乎吾前”作动词“生”的后置状语,“乎吾”作动词“先”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为“乎吾前生,其闻道也固乎吾先”。译文: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三、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即起修饰作用的定语置于中心词后的句子。有时为了强调定语,突出中心词,常常会将定语放到中心词的后面。所以,在翻译时,同学们需要调整中心词和定语的语序。常见的定语后置句有以下四种: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比如,《赤壁赋》中的“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客有吹洞箫者”为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作“客”的后置定语,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倚歌而和之”。译文:有会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和。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比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为定语后置句,形容词“利”和“强”作宾语“爪牙”和“筋骨”的后置定语,正常語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译文: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比如,《石钟山记》中的“石之铿然有声者”为定语后置句,“铿然有声”作“石”的后置定语,用“者”结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定语后置结构。正常语序为“铿然有声石”。译文:能发出响亮声响的石头。

(4)数量词+后置定语。比如,《鸿门宴》中的“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为定语后置句,两个数量词“一双”分别作中心词“白璧”和“玉斗”的后置定语,即“一双白璧”“一双玉斗”。译文:我带了一对白璧,准备献给项王,(还带着)一对玉斗,准备献给亚父。

总之,倒装句的形式是多样的。在平时的学习中,同学们要了解其结构特点,掌握翻译的技巧,从而准确识别和翻译倒装句,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明达中学)

猜你喜欢
中心词后置语序
浅谈初中英语后置定语
定语何时须后置?
英汉口语中名词性省略对比研究
俄汉语定语对比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升复习效率
“后置定语”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