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杰战疫凭妙手,白衣秉丹心

2020-09-10 07:22吕晓峰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危重症孕产妇病房

吕晓峰

作为院长,她说,“北医三院一直以来是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队伍。面对疫情,必须同舟共济,团结一心。”

一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女性的力量一一这次驰援武汉战疫一线的医疗队里,女医生占医生总数60%以上,女护士占总人数90%以上。如今她们已陆续凯旋而归。

请战、出征,女性虽弱,遇难则强。特别是这次挂帅出征的三杰女院士,她们更是女性中的中流砥柱一一73岁李兰娟院士,硬核封城;54岁陈薇院士,中国军队最神秘的一把利刃,成功极速研制出重组新冠疫苗;而56岁的她,却是护佑新生命最温柔的一名女院士,在这次疫情前线,她同样非常了不起,她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简称“北医三院”)院长乔杰。

专业之路

生于1964年的乔杰,面容文静清秀,很多人以为她是江南女子,但乔杰却来自地地道道的东北冰城哈尔滨。学生时代的她,受家人影响,曾早早立下治病救人的学医宏志。高中毕业后,她以优异成绩顺利进入了自己心仪的北京医科大学医学系,上世纪80年代,能高考进京这所重点大学,那是万里挑一的。而自此,她便开始了与北医大的结缘之旅。

本硕连读的乔杰,毕业后进入了北医三院妇产科,从事妇产科临床医学,那时初出茅庐懵懂而怯生的她却一腔热血,满怀信念,她说:“喜欢做手术,喜欢妇产科”。就这样,她在北医三院,从一名妇产科医生起步.曾亲历了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她说:“我们见证了医学突破的产生,我们也能创造医学奇迹”。

之后她取得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作为访问学者又前往,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妇产科,学习生殖内分泌及辅助生殖技术。2002年,她又前往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后。不断成长的她,之后挑起了三院妇产科的担子,亲自组建生殖医学基础研究室,时刻追赶国际最前沿。世界首例MALBAC胚胎全基因组,扩增测序试管婴儿在北医三院诞生,让中国阻断出生缺陷领域迎来曙光。

10年妇产科医生,12年妇产科主任,10年生殖医学科主任的丰富经验。2012年,在北医奉献了30余载的乔杰,被正式任命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

严谨科研

从业的数十年中,虽然获得了无数赞誉和褒奖,身加诸多头衔,但是乔杰却从未沉溺其中,而是不断向更深奥的专业难题和更有意义的学术课题进发。

1987年,乔杰从北医医学系毕业后,选择在北医三院继续深造。期间,她开始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syndrome,PCOS),数据显示,排卵障碍性不孕的主要原因是PCOS,约有6%-10%的育龄女性受其影响。

当时,PCOS国际组织已经制定出“鹿特丹标准”作为国际统一诊断标准。

可是乔杰发现,由于人种差异,基于白种人的“鹿特丹标准”套用在亚洲人身上,明显不合实际。比如“鹿特丹标准”中明确指出,PCOS首要诊断条件是高雄激素血症,身体表现出多毛、肥胖、痤疮等症状。但与欧美白种人相比,东亚女性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显著不同,不仅雄激素水平增高程度轻,而且多毛和肥胖的发生率也相对较低,更多表现出月经异常及不孕发生率高的特点。

有鉴于此,乔杰与同事一起,开始研究适合国人的诊断标准。经过对全国十余个省市,覆盖城乡人口近两万人的调查,形成了确立PCOS诊断标准的一手数据,并于2011年6月形成了適合中国人PCOS的诊断标准。

在明确诊断标准的基础上,乔杰团队又针对PCOS诊断技术,取得更多创新性成果:在国际上率先应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PCOS发病原因,揭示慢性炎症反应和脂代谢异常是PCOS重要病因,建立了PCOS诊断蛋白指纹图谱模型,建立起代谢异常预测模型,提供预防其长期合并症的新策略。

与此同时,在改进PCOS治疗技术与方法上,乔杰也取得了卓著的成果。她在全国率先使用经阴道注水腹腔镜卵巢打孔术,由于这种技术采用了微创治疗的理念,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安全性高等优势,因而在业内迅速推广。

此外,乔杰团队与国内外多所大学开展了密切的交流合作,其中与北京大学光学成像中心联合开展的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人类单个卵母细胞全基因测序,构建了高精度重组定位的个人遗传表达谱,并已将相关技术在临床植入前诊断和筛查中付诸使用。这项发表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Cell杂志的研究成果填补了生殖生物学相关领域的空白,对改善人类生殖技术、预测和预防遗传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01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工程院院士是中国设立的工程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誊。每两年进行一次增选。在公布的7人名单中,乔杰作为其中唯一的女院士成功当选。

分秒必争

1月26日、2月1日、2月7日,北医三院共派出三批医疗队,137名医务人员挺进湖北省武汉市,目标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危重症患者救治。

“那时并不清楚病人到底有多大的量,就知道有重症病人确实很需要被收治,我们必须要跟时间赛跑。”2月1日,作为北医三院第二批援鄂抗疫国家医疗队领队的乔杰抵达武汉。

“当时,虽然病人数处于上升期,但国家层面的宏观架构已经做的比较清晰了,即救治的‘两条线’一一一头是方舱医院,一头就是危重症病房。”乔杰的任务就是做好“后头”。回驻地的路上,就开始思考组建危重症病房的方方面面。

人命关天,分秒必争。特殊时刻,速度就是战斗力。很快,乔杰与兄弟医院一起组建了第一个危重症病房,由北医三院与北大第一医院、北大人民医院,及来自河南的医护团队共同承担该病区医疗救治任务。整个过程,只用了30多个小时。

30多个小时,这是一个普通病房到危重症传染病病房转换的时间,也是乔杰和同事们的速度。30多个小时背后,条条线线上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

组建重症隔离病房中,最大的难题是如何保证一步到位,不返工。“因为病人一旦住进去,就不能再做任何改造了。”乔杰举例说,刚开始扩建的时候一直强调要有中心监护,因为护士不可能一直在病房盯着病人。但是,临时装中央监护,首先要有仪器设备,还要有安装部的工人、熟悉电脑系统的调试人员等,所有这些都要一点一点做起来。

改造流程上,首先要做比较大的改动。乔杰说,一定要把清洁区、污染区、缓冲区三个区域完全分开,保证医务人员不感染。从整体流程改造,到仪器设备进驻等等,都要大量调整。另外,病房改造过程中,床旁超声、呼吸机等都是紧急调配。乔杰不知道打了多少电话,也不知道协调了多少事情后,好消息终于来了:设备有了,不少还是国有企业自己的产品。“有了这些家伙事儿,就能救得了病人。”

总体上,组建危重症病房在比较有序中进行。不过,运行过程中还有很多未知难题等着队员们。一天,在为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时,由于多个机器同时运转,氧源供应不足,怎么办?当大家没主意的时候,乔杰镇定地说:“战时情况紧急,没有条件我们也要创造条件!”最终,乔杰想出了主意:把墙壁氧留给呼吸机患者,未上机的患者采用氧气筒吸氧。

回忆那段争分夺秒的日子,乔杰用了两句话概况:同舟共济,细节决定成败。从医疗队到当地医院,从企业到工人,大家都劲往一处使,协作配合。“因为过去是普通病房的门,变成隔离病房后,门缝要封细。那么,就得找封门的胶,找会封这些门缝儿的工作人员。”战场上,乔杰仍旧不遗余力地仔细核对着每个细节。

护佑孕产妇

在武汉,危重症病房开始有序工作后,乔杰迅速把部分精力转移到了孕产妇的感染、救治情况的相关调查上。作为国家产科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中心主任的她,深入一线调研、指导,了解孕产妇的感染情况。

此前有新闻报道,一个出生36小时的婴儿咽拭子病毒核酸呈阳性,这让很多孕产妇和家庭深感焦虑,孕妇不幸感染病毒是否要终止妊娠,也一度成为焦点话题。

2020年2月12日,乔杰特别受邀在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就社会最关心的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是否存在母婴垂直传播问题,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孕产妇的风险是什么?”的重要述评,与国际同道分享中国经验。

乔杰谈到,通过对最新基因序列遗传学分析和临床观察性研究等科学证据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认为截至目前尚缺乏能够有效支持新型冠状病毒存在母婴垂直传播的可靠证据。同时,也指出由于该研究的病例数有限,而且研究期限较短,需要进行更多的随访研究以进一步评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而考虑到孕产妇是呼吸道病原体的易感人群,而且容易发展为严重肺炎,这就可能使得孕产妇比普通人群更易感新型冠状病毒,尤其是在她们原本就患有慢性病或孕期合并症的情况下,因此,孕产妇和新生儿应被视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和管理的重点人群。

这项研究为了解妊娠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妊娠结局以及垂直传播的可能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在目前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这项研究对指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预防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尽管孕产妇应当得到更多关注,但幸运的是,根据乔杰和同行们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母婴垂直传播的概率偏小,尤其孕晚期的病毒感染,对胎儿的致畸率相对较低,而且孕产妇普遍较为年轻,身体较好,感染率低,感染后轻症多,加上母婴传播的证据不充分,所以乔杰提醒广大孕产婦做好防护,无须恐慌。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刻,在与病魔较量的危急关头,一个个新生命的平安降生,不仅对于一个母亲、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希望,对于抗疫大军中的每一个中国人或许都意味着一种力量。在乔杰看来,“这关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有责任守护好每一位孕产妇的安全、平安,也为代表着希望的“未来”护航。

当好“乔妈妈”

如果产科门诊、病房是“看不见”的战线,那么医疗队驻地又是另一个“隐形战场”。

这次驰援武汉中,北医三院一共派出137名医务人员,已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一线连续开展肺炎重症患者救治近一个月。乔杰带领团队创建了传染病危重症救治新单元,连续两次开辟新战场,医疗质量要求高,工作风险也很大。在很多八零、九零后的医护人员眼中,乔杰是可敬的师长,更是可亲的家长,很多人都亲切地称她为“乔妈妈”。

“乔妈妈”像钢铁侠一一她掌控全局、指挥部署,院际沟通、物资调配,亲临一线,处处为战……

“乔妈妈”很细心一一为了防止护目镜起雾影响视线,她特意为大家准备了防雾喷雾;武汉下了雪,她想办法为大家弄来羽绒服,只为上班路上别冻着;为了避免头发过长影响防护效果,她利用休息时间为来不及理发的队员们修剪头发,开起了“妈妈理发店”……

“乔妈妈”是定心丸一一她亲自迎接抵达武汉的医护人员,让年轻的“孩子”在异乡战场上第一时间感受到温暖;她亲手在队员的防护服上写好名字标识,叮嘱大家做好防护,保护好自己;她鼓励队员“北医三院从来是打硬仗的”,而她始终与大家携手并肩……

北医三院的医护人员,纷纷从武汉传回一封封战地日记,几乎每封日记中都能看到乔杰的名字。无微不至的爱护和关心,在异地他乡、在战疫时刻,显得更加温暖、有力量。

2月8日,乔杰和队员们在武汉度过了一个永生难忘的元宵节。当天晚上9点,北医三院国家援鄂医疗队独立接管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新病区正式启用。来自内分泌科的曲雪是第三批医疗队成员,她在“一线日记”中记录了那个不同寻常的夜晚:“窗外江边景色怡人,夜晚灯光更让人陶醉。随第一波班车出发新病区,沿途满是灯火辉煌。跟着乔院长一起高唱《我和我的祖国》,大家眼眶湿润,这就是武汉的温暖!中国的温暖!”

身处战疫一线,乔杰是一位领航人,带领着她的钢铁战士们敢于直面生死,随时起身战斗,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别人眼中的英勇、无畏,或许在无数像乔杰一样冲锋一线的医护人员眼中,只是职责所在,只是医者仁心。

猜你喜欢
危重症孕产妇病房
分析PDCA循环管理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危重症患者行连续性血液净化的护理干预措施及实施效果观察
心理护理在改善孕产妇妊娠结局及产后抑郁情绪中的应用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ICU危重症患者压疮的预防效果观察
护理干预在预防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下分娩镇痛的不良反应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湖南省长沙市危重孕产妇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病房
便宜的病房
拯救世界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