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技术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

2020-09-10 07:22罗静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摘  要:随着社会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在社会发展新态势和政策驱动下,以及现阶段工匠精神教育的缺乏,职业教育需要发展现代学徒制教育,围绕工匠精神的培养方式,以校企工作室形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开展情境式教学,开设企业文化平台,建立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文化环境,制定现代学徒制课程内容,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贯穿全课程,建设“师傅+教师”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从四个方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下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2017年3月5日,在向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进一步指出,“质量之魂,存于匠心”。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培育众多“工匠精神”,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1]。

工匠精神写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规划纲要》以及李克强总理关于工匠精神的多次重要指示,明确了工匠精神的政策地位,反映了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工匠精神在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为促进中国制造提档升级、由工业大国升级到工业强国,经济发展由数量时代到质量时代的巨大转变提供了工匠精神的价值动力和政策基调[2]。《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十大重点领域,均为高端制造业。要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战略目标,必须弘扬工匠精神。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我国技能选手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取得佳绩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如何精确定位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如何将工匠精神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对这些问题的综合回答,切实关系到适应中国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

二、促动因素分析

2019年9月,以现阶段工匠精神的需求和培养使用问卷星进行统计,对工匠精神的各种问题进行调查[3],经过大数据分析显示:有效样本为228份,样品来自职业院校教师、校企合作企业、毕业生、实习生、部分在校生。调查结果显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再需要工匠,工匠精神和时代发展的步调不一致,但企业显示的信息却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对社会的工匠精神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职业教育中缺乏“工匠精神”教育

职业教育力于培养“技能突出,技术扎实”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高职人才主要特征是思维灵活、大胆、动手能力强,但是理论知识较弱。然而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广泛,注重态度、品质、职业理念的教育。职业院校更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职业素养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主要是以课程标准、课程大纲、教案、教学PPT为依据,实现知识的传播,较少涉及到职业素养,更没有将工匠精神融入到整个教学环节。

(二)学生缺乏自我认识

从问卷情况看,40%的学生认为我是做技术的,效果做出来就可以了,其它的将就、差不多就行。从这点看出学生在工作中缺乏专注、耐心、钻研的精神。只有20%的学生提出新的想法也愿意付诸实践。剩余的分为两个观点,一部分认为只有高科技人员需要具备工匠精神,一部分人不理解什么是工匠精神。

通过上述工匠精神调查,可以了解工匠精神的缺失来源,主要是学生、学校方面的缺失。大部分企业比较注重职工的工匠精神,但这个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传统意义的工匠,而是赋予了新时代需求的工匠精神,这种新时代工匠精神既继承了传统的工匠精神,也融合了国外元素,更贴合企业现代化建设,同时是劳动精神在新时代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与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成为激励广大职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尤其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加速来临,促进现代学徒制与工匠精神的深度融合,不仅是企业的需求,更是整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急企业所急,培养企业所需,才能向社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方面,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于社会发展。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制造大国,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想持续发展中国制造业,巩固中国制造业的全球的领先地位,必须培养出一大批能够适应现代制造需求、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能人才。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技能人才,就必须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广泛宣传技术工人劳动成果,组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展示优秀技术工人风采,在全社会营造出尊重劳动、崇尚技能的良好时代风尚,引导广大青年学习技能,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另一方面,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政策支持。职业学校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劳动力较为廉价,导致其经常跳槽。高职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不是培养廉价的劳动力。所以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一项旨在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的育人机制,创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2014年制定工作方案,2015年到2018年连续三年,共确定564家试点单位。在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及广泛的应用以及国家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我国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的培养拥有了充分的条件。

因此,社会的快速发展从多个层面推动现代学徒制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的培养。

三、培养优势分析

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各行各业的方式不一样,大部分人认为职业教育是最有优势的,也是最有成效的。职业教育中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与其他模式比较,具有以下的优势。

(一)现代学徒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变化而逐渐诞生的,它的核心是塑造综合型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社会所需,它是基于人身依附关系基础上的新的学徒制[4]。在高职院校引进这种模式,一方面可以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为现代化产业经济提供一批技术突出,创新能力高的高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从其内容构成及其实际应用来看,它不仅保留了传统学徒制在职业技能训练中的优点,而且也使现代高职院校知识教育体系的优势更为突出,对于高职院校各专业教学来说,就要在把握市场行情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点,将其有机融合在教学中。

(二)现代学徒制在培养内容上以企业定制为主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服务目标是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同时行业参与、校企合作,以学生培养为核心,课程是纽带。

在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分为四个部分:首先,第一学年,学生在学校学习公共课、基础课。由学校总体负责,企业协助学校做好学生的管理、专业介绍、专业认知等工作。其次,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主要教学任务由企业负责,由企业教师在校内承担专业课教学和专业实训。实训场所为学校和企业。再次,第二学年第二学期,企业提供部分真实岗位和正在运行的项目,学生分批跟岗实践,由企业经验丰富的在岗人员分享并指导学生学习掌握岗位技能。最后,第三学年,学生跟岗轮训后,结合自己实践情况和指导老师的岗位建议,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进行跟岗实践和顶岗实习[5]。

(三)现代学徒制以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作为培养形式

现代学徒制的课程设置以企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为依据,理论课程以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为主,实践课程以实际产品为主,每学期的专周实训在企业进行,同学们的成绩考核以生产过程中“工”的质和量为依据[6],根据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制定实习计划。在第三学年的跟岗学习和顶岗实习,与企业的产出一致。整个学徒制的教学环节以工学结合、产学融合为主线,以就业合一为目标,形成一种“做中学,学中做”的培养模式。

(四)现代学徒制以双导师优化师资结构

提升育人水平是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关键,与企业深度合作,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学生关系真正转化成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傅——徒弟关系。充分利用企业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指定企业专家和在岗技术人员担任师傅,一方面给学徒传授技术,另一方面与学校专职教师共同交流和研究技术问题,丰富学校教师的项目资源,提高项目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学校的专职教师讲授专业基础课,下实习单位指导学生理论学习。每个学期的课程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同时分担教学任务。

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有多种优势,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是相互关联的,主要是在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的课程内容、培养形式和校企基地等方面和学生的工匠精神的培养紧密关联。

四、具体实施路径

从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发,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校企工作室形式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情境式教学,融合企业力量,充实教师队伍,实现校企文化融合,开发校企融合课程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一)以校企工作室形式建立校內实训基地,强化学生职业的认同感

在校企工作室中实训,将真实项目代入实训项目,同学们能够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并能够感受到企业项目和校内学习的差距,更能促进同学们的学习主动性,有助于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在真实情景中实习,和企业工程师学习、交流,不仅能在技术上提高,更能体会老师的不易,从而更加尊重老师,思想素质得到较好的提升。企业教师的潜移默化,能够提升学生的素养,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构建的工作室是真实的实训基地,同学们在真实环境中工作,能够体会到员工的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通过对工作的认识,能够建立专业和企业的认同感。为培育工匠精神构筑重要的情感基础和精神内涵,情境性的学习环境能够有效促成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7]。

(二)开设企业文化平台,建立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旗帜,企业文化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关键。校园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素养以及工匠精神的途径。把提高企业认识、培养企业精神和塑造企业价值观这几个方面内容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学生在接受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能逐步接受企业文化,达到文化育人的效果。

企业文化的培养,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平台。首先在院公众号中建立现代学徒制平台,在平台里包含多家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工匠精神、以及师徒案例。其次建立企业工作室,接受企业项目。最后定期开展校企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校园中随时随地接触到工匠精神,并受其影响,在学习阶段逐步辅助学生塑造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涵[8]。

在现代学徒制教学中,学生在入学初的岗位认知阶段可以接触到企业文化,在第二到四学期,同学们进入企业学习,接触企业文化,学生能充分感受企业的工作环境、要求和强度,并能了解未来工作的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同时在企业文化标准下检验自身技能和素养的缺陷,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与提升技能和素养,这样学生能够在校园文化氛围中逐渐养成工匠精神[9]。

(三)制定现代学徒制课程内容,将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贯穿全课程

以现有的公共课为基础,在公共课中加入工匠精神专题,开展专题教育,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实施课程思政,在选修课中以企业为主导,开设企业课程。在整个培养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工匠精神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使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到工匠精神并学习和培养工匠精神。同时,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和企业一起制作在线精品课程,这个课程可以公开用于校内学生的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的授课计划中,开设企业课程,采取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交替进行,学生在校的时间和在企业的时间相仿。技能和素养的教学不是直白的在课堂上进行教授,而是在实践课程的项目中进行教学,使得“默会知识”、“隐性”素养态度在项目任务中潜移默化的灌给学生,在多个课程任务中都融入“工匠精神”,使学生充分了解对口职业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有效的对接未来工作岗位[10]。

(四)融合企业力量建设“师傅+教师”教师队伍,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两者联合下进行技能和素养的教学,实施教师加师傅的模式,学校教师队伍的构成不仅仅是学校教师,同时还加入企业师傅,更好的壮大教师队伍,并充分发挥教师与企业师傅的作用[11]。

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实现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在学校受到教师的影响,在企业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通过校内校外师资力量的融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职业素养,培养企业需要的工匠精神,学生的工作和学习都融入工匠精神的内涵,达到有效的培育工匠精神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仁秒.新时代的工匠精神[N].中国教育报,2018-01-04(06).

[2]李丹青.工匠精神写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N].工人日报,2018-03-20(05).

[3]缪学梅.现代“工匠精神”知识内涵及培养路径调研[J].辽宁高职学报,2018(12):17-21.

[4]杨红荃,苏维.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研究[J].职教论坛,2016(16):27-32.

[5]徐国庆.智能化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型[J]教育研究,2016(3):72-78.

[6]谭世波,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培养技能型人才[J].软件.教学,2014(5):85.

[7]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54-59.

[8]孟源北,陈小娟.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协同培育机制构建[J].职教论坛,2016(7):16-20.

[9]郑玉清.现代学徒制下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7(5):5-8.

[10]王晓漪.“工匠精神”视域下的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J].职教论坛,2016(32):14-17.

[11]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6):6-10.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罗静,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广东省学校德育科研课题“现代学徒制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课题编号:(2019GXSZ125)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现代学徒制在创新型高职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