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9-10 07:53李艳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5期
关键词:竞技体育

摘要:竞技体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激发爱国热情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对青少年体育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竞技体育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繁荣的重要标志,是一个地区综合实力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基层青少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石。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实地调研等方法,总结近年几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结合对训练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点校等进行调研,本文旨通过对基层青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问题的分析,探索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从而为促进基层青少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问题及对策研究

一、基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面临问题

(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断层现象明显

目前,基层竞技后备人才培养主要是政府培养模式为主,虽然人才训练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试点校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后备人才培养的基数总量小、断层现象较为明显,没有形成人才梯队。并且很多地市(州)目前无业余体校、无专业训练场馆、专业教练员少,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整体性,在运动员可持续发展方面培养不够。后备人才培养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各级政府培养目标不一致只注重短期的成绩和业绩,缺乏针对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划,政策、资金多用在成绩突出的运动队和引进运动员,培养的整体方案目标不完善,对运动员思想、文化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和成材率不成正增长。

(二)体育与教育系统配合不充分

基层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对象多中、小学生为主,体育与教育系统相互配合尤其重要,很多地市(州)无业余体校,竞技体育人才多依赖运动训练基地、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试点校、特长班,但这个阶段的運动员都在学校,学校以文化成绩优先,体育部门在选拔优秀运动员苗子开展训练后给不了学生优质的文化教育保障,家长都不愿让孩子花太多时间在体育运动训练上,很多有天赋的孩子都没有被挖掘出来。

(三)教练员、运动员保障不到位

教练员多为在校体育老师,有的学校在教学期间不让老师带队出校比赛,也不让学生请假参加校外的比赛,没有有形成对教练员、运动员的奖励机制,对体育特长生的升学政策不统一,导致体育老师(教练员)和学生(运动员)的训练热情不高。

(四)竞赛体系不完善

竞赛在一个项目发展中起到杠杆作用,竞赛不仅能为比赛夺得胜利争取荣益,还可以带动训练。赛事的举办和年龄组别缺乏长期规划,不能定期举办赛事。多数县(市、区)学生运动会、县级运动会没有长期坚持下来,州、县级篮球、排球、乒乓球等单项赛事举办得较少,导致发现人才的机会较少,储备不够。部分项目省级锦标赛、冠军赛、省运会等参赛运动员多为临时选拔、训练时间短、不系统、缺乏比赛经验。

二、基层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对策

(一)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注册工作

进行优苗人才登记,建立运动员档案,按期进行注册统计工作。定期对基地、试点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开展测试和评估。体育、教育部门每年定期组织专家组进行优苗选拔。教育部门、体育等相关部门制定有利于优秀苗子成长的升学政策和特长生招生政策。鼓励和引导协会、俱乐部、企业及其他行业赞助优秀苗子参加训练。对优秀运动员实施重点跟踪、做好后勤保障,加强运动员思想政治教育。

(二)完善教练员、运动员相关人员激励机制

调动教练员、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运动员在比赛中奋力拼搏,取得优异成绩。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财政局、体育局、教育局联合制定《各类体育比赛奖励实施办法》对获得对奖励名次的运动员、教练员、输送教练员和单位,按赛事级别、名次给予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加强对体育文化精神的宣传。

(三)加强体教融合

钟秉枢教授“从体教结合、教体结,到体教融合”的报告中指出,在体教融合的机制中,体育和教育需要融为一体、共同发展,需从“思想的融合”“目标的融合”“资源的融合”“措施的融合”四个方面详细解析了体教融合的具体机制。充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从而促进青少年后备人才培养。

在健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充分发挥传统校在学校体育工作示范引领作用,让学生熟练掌握一至两项运动技能。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培养模式,使学生参加规模扩大,整体健康水平提升。创办体育特色学校(班)夯实基础,加强体育特长生的招收和管理。科学选材、训练,制定优秀体育特长生进入各级体育特色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试点校的入学、转学条件,对于特殊体育人才,经测试可采取免试或适当降低文化课考试成绩要求录取入学。地区招收体育特长生。教育、体育部门联合制定《特长生招生管理办法》。

(四)持续打造特色优势项目

实行运动项目分类管理,完善竞技项目分层分类,打造重点项目、扶持潜力项目、重视基础项目的发展,对有场地和教练员基础的学校和训练基地不断投入、持续打造,培养各个年龄层的运动员,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建立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资金保障、场地器材保障等措施,充分调教练员、动运动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整合多方资源推动发展。

(五)不断完善竞赛体系

打造好市(州)运动会、学生运动会、县级运动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举办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运动比赛,结合各地实际推进"一县一赛"学生竞技体育比赛,通过赛事发现人才。推行"一县一品"打造精品赛事。通过"一项一赛"竞赛形式,定期举办比赛以"项目化"管理促单项赛事发展强化技能训练。"一年一度学生运动会"营造竞赛氛围,提高青少年竞技水平。"两年一届市级运动会"根据奥运会、省运会项目设置、进行组别划分研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在竞赛场地、活动经费、赛事组织给予一定支持。各级政府定期举办县级运动会,鼓励有条件的县(市、新区)申办国内外、省级高水平赛事,切实发挥竞赛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中的杠杆作用。通过赛事的举办发现、培养一批优秀竞技体育人才。

三、结语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关系到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需建立多部门协调发展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加强组织保障,成立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该项工作的领导,强化职责分工,明确任务要求,统筹利用资源,严格监督检查,确保统筹调度"青少年竞技体育发展"工作有序开展。研究出台贯彻落实具体措施,完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和储备工作,强化人才、资金保障,政府每年度安排财政预算,确保重大赛事备战、训练基地、体育传统校、特色学校、后备人才培养等经费需求。并研究制订《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办法》《竞技体育比赛、输送奖励实施办法》以促进竞技体育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金平,刘建军 .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 [ J ].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4):38-41.

[2] 陈为群.节约型社会与中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83-1585.

[3]国家体育总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指导意见[EB/OL].[2018-03-30]. http//www.sport.gov.cn/n315/n331/n401/c785866/content.html

[4]金玉,潘绍伟,彭杰等.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体育与科学,2006,27(5):82-86.

作者简介:

李艳(1989—),女,民族:汉族,单位:黔西南州体育局黔西南州国民体质监测中心。

猜你喜欢
竞技体育
浅析青少年拳击爱好培养的重要性
兴奋剂对中国女子竞技体育的影响
我国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
探究竞技体育科技服务模式及影响因素
高职院校田径教学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讨
“产权困境”下我国运动员培养模式探究
生理学视角下减量训练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