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

2020-09-10 07:22黄燕纯陈华斌陈美姿郑坚润李丹
中学生学习报 2020年48期
关键词:水族问卷文化遗产

黄燕纯 陈华斌 陈美姿 郑坚润 李丹

摘要:本论文是广东省“攀登计划”《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传统舞蹈艺术的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本团队对从化区水族舞的自然人文背景、历史变迁、舞蹈形态、表演特征、文化意蕴、活态存在以及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宏观、动态的把握,总结继承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差异,并梳理分析出影响传统舞蹈艺术有效传承的原因,进而为保护、传承和发展好从化水族舞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为延续从化水族舞的艺术生命稍尽绵薄之力。

一、基本情况

从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舞”始于清朝乾隆年间,“发源”于温泉镇龙桥村草塘社。原名舞鲤鱼、鲤鱼舞、鱼灯舞,流行于从化农村祝福型舞蹈之一,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从化水族舞的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往常被邻村相邀作祈求喜庆吉利、福运到来的活动,现作为群众性文娱活动,一般在春节、元宵节以及庆祝集会时组队表演。

二、存在问题

采用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问题,深入调查从化“水族舞”传承和保護以及国家政策支持下的现状。项目线上线下共派发教师问卷20份、家长和学生问卷400份,传承人和专业人员问卷10份。收回有效问卷老师问卷 18 份、家长问卷 380 份,传承人和专业人员问卷8份。综合调研实际情况总结出以下问题:

(一)水族舞文化的传承知名度不高

由于研究不深,推介宣传不够,又没标志性的集中展示点等,水族舞被挖掘出来之后很快又被束之高阁,知之者甚少。当前水族舞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社会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府“包办文化传承”的现象仍然存在。仅靠政府的力量是难以实现水族舞有效传承的,因为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其职能应是加强宏观管理,具体保护工作还是需要社会力量。需要社会群体积极参与水族舞的传承与弘扬。

(二)水族舞传承链及编制技艺的间断

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人,因此其对于传承人有着较强的依赖性,而随着非遗传承环境的不断恶化,水族舞多数非遗传承人已经属于高龄人群,水族舞样式缺乏更新且编制技艺复杂繁琐,现代年轻人相比于传统技艺更加青睐现代文化,只有极少数年轻人愿意加入到水族舞非遗传承的行列。

(三)传承模式与学生学习生活的冲突

文化馆非遗工作室机构工作人员不足,水族舞项目传承人后继乏人。目前水族舞的传承教学通过文化馆委派的兼职舞蹈教师在特定传承基地进行教学。随着社会和生活的发展,学生的任务量和学习量在不断的增加,课余时间在不断的缩小,这也给水族舞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多父母都无法理解学校设置水族舞的意义,单纯的认为孩子在学校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忽略了舞蹈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四)传统水族舞缺乏丰富多彩的舞蹈展示活动

水族舞教育是水族舞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族舞教育除了实践课和理论知识学习之外,还应该有舞蹈交流文化活动。传承水族舞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积极参与,主动帮助其他同学,不断激发普通学生的舞蹈学习积极性,逐渐培养大家的舞蹈兴趣爱好,有能力的同学可以结合传统水族舞不断创新,将传统水族舞与现代舞蹈动作相结合。

(五)水族舞传承特色文化尚未挖掘

从水族舞生存和发的大环境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技术的挑战、成本的挑战,效益与价值观的挑战,水族舞正在面临传承人的断层和水族舞特色文化的表达,从水族舞自身相关特性看,由于其特色文化色彩展示不够透彻,在这种情况下,对于传统的坚守,对许多传统技艺都在现代化的推动下,不得不被现代化所淹没。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水族舞已经成为水族舞传承人和从化文化馆等文化从事者们的重要课题。

三、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水族舞相关的保护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进水族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开展,政府需要更加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监督机制、退出机制,对于还在传承的单位和传承人给予大力支持,对保护不力的项目和单位予以警告和摘牌。建立水族舞的资料库,对水族舞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采录、录像、建档形成资料库。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列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做到专款专用,并认真督查落实。让水族舞走进从化区更多中小学校中去,从而使水族舞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更多人的生活,焕发出时代的活力,时至今日,从化水族舞在从化区高级技工学校已成为特色教学。

(二)加大水族舞宣传力度,增强保护意识和参与意识

首先,为水族舞的演出和展示创造更多的机会,达到保护和弘扬相结合的目标。水族舞的文化沉默过久,编制道具的技术接近失传,剩下的专业人士不多,对于这严峻的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水族舞的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自觉参与保护的意识。

(三)建立传承人培养机制

建立健全的传承人培养组织或是机构,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相关培养以及认定制度。建设非物质文化人才智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加强保护非遗,调动民间参与文化自我建设、自我修复的积极性,建立起一个丰富多样的、和谐发展的、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环境,从而为实现水族舞舞蹈形式传承与保护。

(四)不断创新,满足从化区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

不断创新,让看似“冷静”的传统文化满足人民的需求。举办群众参与性强、受面广的活动, 提高水族舞知名度。通过文化下乡,广场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承和发扬水族舞。通过融合现代的艺术元素、时代特点,使水族舞增加新的文化内涵,呈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五)振兴文化产业

把握文化演变的规律,促进乡村文化的振兴。”文化是进化的,它总会从一个相对低级的状态向高级状态发展。从非物质文化层面来说,民族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曲艺等文化资源,也非常珍贵。这些乡村文化资源同VR/AR等先进的数字传播技术结合起来,借助微博、微信、微视频和客户端等大众传媒,能够更好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等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文化的传播,构建文化传统价值认同,推动乡村振兴。

水族舞通过动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意义和价值,需要广大群众不断创新,从异化文化中汲取营养,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行艺术创新才能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受当今时代种种因素的冲击,逐渐淡出年轻一代人的视线,而不断提升水族舞的影响力,从化区草塘村的水族舞才能继续精彩的“舞下去”,这项百年的民间艺术才能延续下去。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00)

猜你喜欢
水族问卷文化遗产
日照水族舞蹈传承与发展模式研究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Task 3
Tough Nut to Crack
民族文化有传人
上帝的水族馆
问卷大调查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生活
问卷你做主
水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