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狗之歌》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2020-09-10 07:22秦喜文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狗崽母狗雪地

秦喜文

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离不开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丰富文章内容、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作者情感、深化文章主旨、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的重要手段。中学语文教材中不乏以细节描写见长的作品,如《孔乙己》中孔乙己伸开五指将茴香豆碟子罩住的动作,摇着头说“多乎哉?不多也”的神情;《祝福》中祥林嫂手握开了裂的竹竿,在街上乞讨时的样子。这些细节描写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见,细节描写是非常重要的。下面,笔者从细节描写的角度来赏析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作品《狗之歌》。

一、细腻的心理描写

细节描写,即作者对主要描写对象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的细致描摹和对次要对象、自然景物、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的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使主体形象鲜活丰满,还可以使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作家李准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狗之歌》是人教版高三语文选修教材“外国诗歌散文欣赏”栏目中的一首诗歌,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于1915年写的一首抒情诗。对于这首诗,高尔基是这样评价的:“不由得想到,谢尔盖·叶赛宁与其说是一个人,毋宁说是造化特意为诗歌、为表达绵绵不绝的‘田野的悲哀’、表达对一切动物之爱和侧隐之心(人比万物更配领受她)而创造出来的一架管风琴。”

《狗之歌》中的心理描写非常细腻。诗人叶赛宁通过拟人的手法,细致人微地描写了一只母狗由得子到失子的起伏不定的心理变化,又以比拟之法,将人类母亲的情思通过母狗的形象展示出来,读来令人心生波澜、潸然泪下。“早晨,在黑麦杆搭的狗窝里,破草席上闪着金光:母狗生下了一窝狗崽——七条小狗,茸毛棕黄。”“七条小狗”就是七条生命,“茸毛棕黄”显示了生命的可爱,“闪着金光”显示了对生命的敬畏。“她不停地亲吻着子女,直到黄昏还在给她们舔洗,在她温暖的肚皮底下,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但是,主人却将小狗们装进麻袋丢了。在诗歌中,诗人并没有作详细的交代,比如“主人”为什么要丢弃小狗,小狗的命运如何等。这些被故意省略的部分,我们可以从诗中的一些细节猜想出来。主人“愁眉不展”,这或许暗示了其生活的艰难;母狗一直追到“尚未冰封的水面”,则暗示小狗已被主人溺死。诗人省略这些环节,为的是将笔墨集中在描摹母狗的情态上,像描写一个人那样,从心理层面展现她的深情和悲痛。“愁眉不展的主人走来把七条小狗装进了麻袋。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追踪主人的足迹”,当主人把小狗装进麻袋时,这只母狗拼命地奔跑追赶,追而不得,仍久久伫立在水边凝望着。“茅屋上空的弯月,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她发出了哀伤的吠聲”,当她失魂落魄、踉踉跄跄地返回家中,仍不愿相信孩子已经没了,居然误把空中的弯月当作自己的一只狗崽,对着月亮悲哀地呼唤,这是多么令人心酸的场景啊!这种刻画真是人木三分。

二、丰富的环境描写

《尚书》有言“诗言志”,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中之景皆是为抒情服务的。叶赛宁在诗歌开首就细细描写了母狗生子时所处的环境。“黑麦秆狗窝”“破草席”,环境非常恶劣,可见主人并不喜欢这条狗。诗歌中还有多处环境描写,如“融成水滴的雪花”“涟漪泛起的水面”“接纳一切的雪地”,营造出充满诗意的氛围,构成了一幅凄清、哀婉的画面。“母狗在起伏的雪地上奔跑,追踪主人的足迹”,“起伏的雪地”显示出母狗处境的艰难,纵然路面崎岖不平,她仍然奔跑得飞快。“尚未冰封的水面上,久久泛起涟漪”中的“久久泛起的涟漪”则暗示七只小狗已经被主人扔入水中,而母狗却长久地伫立在水边;“仰望着蓝幽幽的夜空,她发出了哀伤的吠声”。“蓝幽幽的夜空”是冷寂之景,衬托出母狗内心的悲哀。“淡淡的月牙儿溜走了,躲到山冈背后的田野之中”,“偷偷溜走的月牙”是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月牙不忍看母狗伤心而躲藏起来,衬托出母狗的失子之痛。

总之,《狗之歌》用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只母狗一天之中由得子之喜到失子之痛的全过程,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现了自然界中圣洁伟大的母性光辉。这也是这首诗的魅力之所在。

(作者单位: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临涣中学)

猜你喜欢
狗崽母狗雪地
雪地上的像
雪地给我拍照啦
狗吠
雪地
狗妈妈的爱
雪地里的小画家
狗图腾
骗你是狗
狗图腾
丢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