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三日

2020-09-10 07:22陈平
乡村地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名山山地手工艺

陈平,国际民间艺术组织(IOV)全球发展副主席,中国区主席;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致力于推动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2020年是我近二十多年来出门、出差最少的一年,一切都源于疫情。1月26日,我在澳门大学结束新年第一场讲座后,飞回北京与家人团聚过年。之后便进入禁足状态,直到6月份才渐渐恢复了正常出行。

10月初,我接到“国际山地旅游联盟”邀请我出席《世界名山对话》以及联盟年会的邀请函。尽管当时仍处于谈“疫”色变、谨慎出行的态势之中,但我欣然应允。

然,天有不测风云。11月13日,由于健康原因,我在一日内做了两个小手术,尽管是门诊与微创,但毕竟是皮肉之苦,身体非常虚弱。然而,我不顾医生反对,决定提前出院,于17日飞往贵阳。

又见贵州:归乡之感

我不是贵州人,但从本世纪初起,贵州成了我每年必到之处,贵州的山水人文成了我心中最爱。特别是当我有幸成为贵州省政府聘任的“贵州旅游文化大使”之后,我又多了一份责任与义务。去贵州出差于我而言变成了回贵州,更多了一份归乡之感。只要贵州需要、贵州的朋友需要,我都会尽可能、甚至是义不容辞地赶过去。

由于疫情所致,作为2020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重要活动之一的第二届《世界名山对话》论坛,不得不改成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作为对话环节的主持人,为了让会议程序更加流畅,使提前录制好的视频与现场的参会者自然融合在一起。抵达贵阳的当晚,我直奔现场,认真看了所有视频和背景资料,考虑到台上参会者看录像太久,影响论坛效果,我提议重新安排会议流程并几乎重新写了串场词。工作到凌晨才返回酒店,身体十分疲惫。

名山对话:探索未来

17日当晚,我临时接到国际山地旅游联盟通知,希望我能主持一下18日的 “世界名山与贵州山地旅游对话”摄影展的开幕式。该影展集合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摄影家和优秀摄影人,从世界不同地域、不同角度拍摄的名山、山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精美图片,是2020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的同事们在疫情变得严重的11月,做得一件积极而有意义的事情。一幅幅作品中的自然风光令疲倦中的我力量倍增。

当天下午,2020“世界名山对话”论坛在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总部贵阳举行。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以及来自中国、意大利、瑞士、秘鲁、西班牙、智利、日本、尼泊尔、印度尼西亚的专家学者和名山旅游目的地管理者“齐聚”贵阳,通过线上与线下“双线”互动的形式,分享以名山为代表的山地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案例和经验,探索后疫情时代名山旅游复苏与振兴之路。

作为现场会议主持人,我有幸与到会专家及嘉宾就“展望疫后世界名山可持续旅游之路 ”“构建面向新消费需求的山地旅游目的地”两大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精彩的对话和思维的碰撞,在特殊时期共谋疫后山地旅游的发展新思路、新方式、新途径。

新型冠状病毒肆虐全球,使包括山地旅游在内的全球旅游业陷入了艰难的困境,旅游发展随着疫情的变化而变化,2020年世界旅游大幅度下降是必然,区域性的波动更是屡见不鲜,不确定性也随之增强。

后疫情时代,如何让依托山地自然文化资源,通过山地观光、山地运动等多样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山地旅游,成为世界旅游业与关联产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劳动就业与减贫,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重要方向。

“世界名山对话”犹如一座虹桥,将世界各地的名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合力解决全球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世界各名山的保护和永续利用,加快世界各地名山的发展与繁荣,为助力山地旅游可持续发展提质增速。

长达三小时的对话环节,我带着没有拆线的伤口,主持、点评、总结、对话,大有浑然忘我之态。直到论坛结束,论坛效果得到一致好评,我才感受到伤口隐隐作痛,身体直冒虚汗。

多彩贵州:走向国际

有媒体朋友就如何打造高质量旅游产品的话题希望我谈谈自己的切身体会与思考。

“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展品博览会”(以下简称民博会)是贵州省政府倾力打造的知名大型活动。从2013年起,我有幸每年都参与策划组织,并帮助民博会邀请了超过七十多个国家的几百位手工艺大师、学者、官员前来参展。民博会可谓深入人心,很多贵州的民众已经熟悉了他们身边的这个国际活动,而很多国际友人也经常询问我,“今年什么时候我能再去贵州?”以民间艺术交流为目的,以促进民间手工艺发展为核心,民博会起到了民心相通的作用。

每年都会有大量国内外的手工艺人在这里展示、销售他们的作品与产品。这些艺人当中有许多是国家级传承人,手艺精湛,身怀绝技,但由于长年专注自己的工作领域,无暇顾及市场与品牌推广,现代知识结构不足,在产品的当代创意创新和设计能力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非常需要得到外部刺激与帮助。我希望今后能借助民博会这个平台,将更多国际资源引入当地,让贵州民间艺术与更多的设计样式、制作方式、色彩、用料以及文化背景发生碰撞,并通过举办类似“手工艺创意设计培训”等计划,让当地手工艺者了解、学习到更多更适合当代生活美学和实用性的创新设计。

民间艺术和手工艺的复活,需要生活形态和生活空间的再现,或者将其融入到当代生活中,进行改良、提升,使之更加符合当代消费者的审美标准和实用需求,更加富有时代的特色。我认为,这一方面需要政府给予传承人更多的支持,提供经济上的基础保障,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发扬工匠精神,专心致志地传承传统技术;另一方面也必须加快新一代传承人的培养,提高传统技艺与当代创意设计结合的能力,帮助他们理清新时代的供需关系,搭建市场流通渠道与平台,实现跨界合作,政府政策主导、企业介入商业化投入与运营,民间多渠道合作,借助互联网与旅游业相结合,设计生产独特而富有时尚气息的产品,才能真正激活民间传统手工艺。

我曾经组织了一个国际化艺术家和学者团队,深入黔东南民间,挖掘当地丰富多样的民间手工艺术。通过深度参与传承人的培训,地方文化品牌的挖掘,亲身感受到贵州本土设计师在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创意能力上有了显著的提升;但尽管如此,离享誉国际、能够真正在世界上产生一定影响力的品牌仍然相差较远,由衷希望在“多彩贵州”这样的公共文化品牌引领下,集中力量塑造一个更为具体、更具代表性的国际大品牌,能代表贵州走向世界,让贵州的文化符号产生广泛的影响力。

未来贵州:美好的栖身之处

11月19日,我参加了此番来贵州的最后一个任务:作为评委成员,参加了“IMTA山地旅游奖”的评审。

基于对后疫情时期和疫后山地旅游将从传统观光晋级到产品业态模式优化新周期的判断,国际山地旅游联盟首次启动了“IMTA 山地旅游奖”评选活动。在此之前,我与世界各国的评委们通过互联网,完成了前期制定评审规则、评选章程等工作。活动一经公布,就收到国内外一百多個项目的申报,可谓火热角逐。

我本人曾积极倡导设立“文化遗产与手工艺可持续发展贡献奖”。作为贵州旅游文化大使,在以往每年的民博会开幕式上,我都不厌其烦地提到要思考如何让文化遗产从资源转换到资本,如何让无形文化资产成为新的生产力,以及在贵州需要进一步提高创意和设计领域的人才培养方面,需要进一步开拓视野,进一步加强理念的更新。因为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贵州文化与旅游事业突飞猛进、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的发展和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新建筑更多、交通更通达,生活质量越来越高,它还有来自贵州人越来越自信的精气神。

的确,贵州人值得有这份自信,因为这里不仅是一个令人骄傲的“山地公园省”,还拥有“多彩贵州风”。中国有5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贵州占了4个。此外,贵州还有侗族大歌这一享誉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贵州,正在越来越好地体现着习近平总书记为每一个中国人规划的蓝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希望贵州在这三个境界中继续寻找发展前进的力量,成为人类最美好的栖息地。而我所喜爱的《乡村地理》能成为这个栖息地上最美的一本杂志。

(责任编辑/黄莎莎)

猜你喜欢
名山山地手工艺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关于山地建筑设计要点的分析
视野中的名山
趣味谜语·每行打一中医用语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浅析山地别墅的景观设计及施工特点
川贵寻茶
邮票上的世界名山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