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方法研究

2020-09-10 07:22洪锦文
高考·下 2020年3期
关键词:参与意识方法研究高中数学

洪锦文

摘 要:目前根据高中课程的改革与新课标的要求,涌现出了许多全新的教学概念,这些概念的出现也改变了老师对传统的教育与教学的想法,不仅对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而在当下学生作为教学理念的主体,需要更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中数学作为高中教学的重要一部分,其教学的情况应该更受到重视。本文讨论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希望可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参与意识;方法研究

一、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教学意义

学生的主题参与意识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这种方式也是通过学生亲自参与作为主要形式,来进行自主学习与知识的探索。这种以学生作为主体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针对自身的数学的学习水平与接收能力有一个准确的衡量,并且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另外,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在课堂的专注能力,这样可以有效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差异,在目前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是采取着灌输的模式,学生在下面常常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况,有的学生的思想都不在课堂之上,又何谈学习效果呢。因此,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的意识可以有效的讓学生产生开放性的思维,为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思路,在以往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只将老师所说的答案当作标准答案,不会再对探索其他的答案,长久下去,就会形成一种固定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只有锻炼学生主题的参与性,在解题的过程中,才真的能做到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这样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果,并且可以进一步满足教育中“以人文本”这一项要求。

二、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方法

(一)在课堂上提高学生参与度与学习兴趣

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老师一定要让学生产生对数学的兴趣,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反而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的枯燥与困难,给学生造成了很多刻板的成见。但是,如果学生对数学进行深入了解之后,就会发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通过逻辑推理来解决数学应用的问题,可以满足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成就感。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引导学生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在根据思路进行推导,而且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需要将各个步骤都有一个清楚的了解,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轻松的完成学习任务。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函数是一项比较有难度的问题,而问题就在于很多学生觉得学习函数知识比较有难度,长此下去累积了太多的问题,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老师在讲解不等式联立的时候,f(x)=2sinx,其中x∈R,都有f(x1)≤f(x)≤f(x2),求∣x1-x2∣的最小值,这种题目与典型的三角函数和不等式的解析与联立有关系,学生在求解的过程中,由于题目中蕴含的元素过多,逻辑也比较复杂,这样的抽象运算往往会导致运算出现错误,因此,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依照以下方法与思路,f(x1),f(x2)的时候分别是式子中的最大值与最小值,利用三角函数中的周期来思考,这时学生就会了解到T=2π这样的规律,之后就会得出∣x1-x2∣的最小值是π,这样的学习与推导方法,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推算得出数学原理,学生就会进一步体验到推理成功后的成就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意识。另外,老师在讲解人教版高三第三册《导数的概念》过程中,可以采取师生互动的方式,由老师在黑板上出题目,再让学生求解出二次函数中的定轴区间的最值,在学生求解的过程中出现了疑问之后,老师就可以引申出导数求最值,进一步帮助学生找寻出问题的本质,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参与度。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课堂中要摒弃传统的学生被动服从、参与的过程,多提倡师生平等的地位,而且课堂教学是班级整体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与见解,从自己的视角出发来丰富整个班级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为集体解决问题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建立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进行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都是有差距的,老师觉得只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可以了,没有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应该处于主体的地位,在我国传统教育中,比较重视尊师重道,导致学生对于老师的要求唯命是从,目前老师的教学方法也受到了局限,而学生对于老师也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为了能够更好的解决目前这一困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从细节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改变原有的成见,在学生遇到学习的困难与问题的时候,老师要积极的申以援手,对学生在学习中取得的成绩与进步也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尽量为学生营造出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且能和学生成为交心的朋友,与他们打成一片。老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对于一些比较难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们通过合作与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老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堂的参与度,也提高了课堂上的活跃程度,时间长了之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就会越来越近,每当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就会主动的找老师进行讨论,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提高高中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

结束语:综上所述,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主题的参与意识,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做到的,这是一个相对漫长的教学探索与体验的过程,因此,就需要高中的数学老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以人为本”作为教学的原则与理念,并且持有发展的眼光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更好的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创新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张丽.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J].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2017,(17):55-56.

[2]杨淑慧.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浅析[J].考试周刊,2019,(27):107.

猜你喜欢
参与意识方法研究高中数学
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的教学质量
数学课教学中学生良好参与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方法的研究
浅议初中数学体验式教学学习法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数学归纳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