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

2020-09-10 14:33雍建军
音乐世界 2020年3期
关键词:面罩共振丹田

摘 要:歌唱中气沉丹田与膈肌的运动密不可分,气息的运用过程就是膈肌与下丹田肌肉群的内劲过程;声带振动集中有力的气流投射到面罩更能让面部骨骼产生共振,这就是歌唱中的高位置。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与歌唱的精、气、神有相同之处,上丹田主观意识,演唱不同情绪的作品时需要大脑合理地支配全身的各个器官协调运动。

关键词:高位置;丹田;膈肌;咽腔;面罩;共振

关于歌唱中的气息与声音的高位置是每一个歌者一直会研究的问题,几乎成了决定一个人演唱水平高低的标尺。它关系到歌唱中的高、中、低声区统一;声带是否能健康地振动;音色是否优美明亮;以及歌声中所具有的情绪和魅力的审美;可以有效地拓展音域等诸种问题,也是各种风格和唱法所共同需要研究的共性问题。

然而,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非常抽象,我认为这是指歌唱时发声的整体状态。而这种声音状态所具有的极大魅力,让无数歌者苦苦练习寻找。

一、什么是歌唱中的高位置

声音的高位置是每一个声部都需要的。男低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温可铮教授曾经说过,“不管你任何声部,你的发音都要以头部为主,大笑的时候打开喉咙,放松、自然就会获得在上面的声音,绝对是自然的、不是做的声音,这样的声音不用麦克风也能响满全场”。声乐教育家邹文琴教授在“郁钧剑民族声乐高级研修班”上课时则说到“脑门就是振动板,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的位置”。男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郁钧剑老师也说过:“声音的高位置是通过头腔共鸣获得的,而鼻腔是获得头腔共鸣的关键通道。”“唱通了的鼻音就是头声,唱不通的鼻音还是鼻音。”

从这几位声乐教育家所阐述的歌唱方法中,可以看出歌唱中声音的高位置主要是获得口腔以上的共鸣位置。

二、歌唱中的丹田与气息

1.稳定的气息是获得持续性声音高位置的基础

人在跑步时,双脚和双手前后交错摆动始终以肚脐下一巴掌的丹田位置为核心。所谓的丹田,在中医是指穴位,在道教是指修炼精、气、神的地方。丹田有上中下三个称谓,上丹田在两眉之间的印堂穴之处,中丹田在两乳头中的膻中穴之处,下丹田为脐下三寸的关元穴之处。也就是说,上中下三个丹田的穴位分别位于人体的头部、躯干和身高的黄金分割点。

歌唱中经常说气息要放下来沉下来,要气沉丹田。实际上指的就是要想获得强大而稳固的气息源动力,主要是在下丹田,它也是各门派在练功时,提到的炼精化气、积累内劲,以成内劲功夫,然后再炼气化神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是从健康的角度还是从歌唱的技术角度来看,都应该加强下丹田的训练。

横膈膜、膈肌是机体重要的呼吸肌,在歌唱中气息通过横膈膜、膈肌的收缩下降,两肋张开,肺部扩张,人体内部与外部形成气压差,气息通过口、鼻进入到胸部、肺部,也就是歌唱中的吸气过程,此时丹田及外部的肌肉群与横膈膜、膈肌形成一个内劲,这个内劲的保持与运用就是歌唱中呼气时,气息保持的积极过程,这个内劲就是歌唱中的源动力,它也是歌唱生命的本源,歌唱中气息的运用过程也就是呼吸肌肉群的运动过程。郁钧剑老师曾要求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呼吸是两个不同肌肉群的运动状态,一个是呼的肌肉群,一个是吸的肌肉群。吸的肌肉群往往是积极的、主动的;呼的肌肉群往往是消极的、被动的,我们要加强呼的训练。那么,人们常说的“力气”两个字,也就是有了力就有了气,找到劲也就找到了气,而这个劲的大小(气的大小)从哪里来?我认为这个劲就来自跟呼吸相关肌肉群的肌肉运动之中。

2. 呼与吸内劲的大小与下丹田及肌肉群的能量

跟呼吸运动相关的肌肉群有:肋间肌、膈肌、腹壁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和胸部肌群等,而这个力气是身体肌肉群收缩与伸展的过程,就有了气的运动过程。大家很熟悉的就是给自行车轮胎打气的气枪,气枪的气筒就像人的身体,里面的活塞相当于人体的膈肌,气枪原理是通过按压气枪杆给活塞一个推动力后,使得气筒内部与外部形成气压差形成气体运动。平静呼吸时,吸气为主动呼吸,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引发,呼气为被动呼吸,由膈肌和肋间外肌的舒张引发,在歌唱中吸气与呼气都应该是主动呼吸才对。

吸气时,膈肌、肋间外肌再加上胸锁乳突肌、背部肌肉群、胸部肌这些辅助呼吸肌主动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腔体积增大,收缩的力度、速度与肋骨向上向外的弧度是根据歌曲速度快慢和乐句的长短来决定的。歌曲节奏快,那么换气的时值短,膈肌与肋间肌收缩的速度快。歌曲的乐句越长即所需要的气息越多,那么膈肌、肋间肌收缩的力度、弧度越大,肋骨向上向外的弧度也越大,体积越大。以上方式为胸腹联合式呼吸中的吸气,如果单是胸式呼吸的话只需要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腔体积增大即可,膈肌无需收缩下沉。

呼气时,膈肌、肋间外肌舒张,肋间内肌、腹肌收缩,膈顶上升,胸腔缩小。上面说到的内劲就在这呼气肌肉群的运动中产生,郁钧剑老师说,“呼”的肌肉群是消极、被动的,如果把这种不积极的狀态带入歌唱中,就导致气息不积极、声音不集中、高音上不去等诸多问题。那么在歌唱中如何把被动呼气变成主动有控制的呼气是关键。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我们发现不管是言之、叹之、歌之还是蹈之,这些行为动作都来自大脑及内心、能量的支配。我曾跟中国台湾练习气功的翁建模老师请教歌唱中的丹田力,他觉得歌唱来自体内的能量,是下丹田滚动横膈膜,横膈膜上下、左右、前后四面八方的运动,先向下让双腿、双脚布满能量,再到中丹田胸腔(不扩胸)充满能量,再通过放松下巴、后脑勺往上延伸的方向把能量集中到上丹田眉心处集中传送出来,这里他所说到的“能量”,我认为就是力和气。

力与气在歌唱中是相辅相成的,气是听得见的声,力是看不见的气。歌唱是由内到外一种情感表达,从上面歌唱力量来源看,也是由下丹田从下往上的能量填满整个身体后再集中到上丹田出声,而不是“生拔”出来的声音,我想声音的高位置也源于此,没有身体能量的支配、支持,演唱出来的声音绝对没有力度与密度,也谈不上集中、更谈不上高位置,先通过能量的支配也就是布满气,先让身体的气脉打通,能量源源不断地在体内流通运行。能量的大小是根据作品情绪的大小、声音的高低有控制地呼气,这种有控制也叫对抗,对抗的大小也决定是否为主动、积极的呼气。

三、如何轻松地演唱高音

1. 借鉴乐器的发声原理更便于高音演唱。

男高音歌唱家、教育家郁钧剑先生在“高研班”给我们上课时说道:“管子越短声音越高,长号越往外拉声音越低,这是物理现象,小号因为管子短所以是高音。”那么我们在演唱高音时一定要遵循这个物理原理。我们很多时候希望高音更辉煌,就努力地打开喉咙放低喉头、拉长咽腔以此想获取更大的共鸣腔,往往事与愿违,此时已经导致高音不容易唱上去,声音会出现发僵、撑开等现象,而且这样演唱出来的声音容易从口腔跑出,声音位置极低。

2. 演唱高音时合理地稳定好喉头声音更灵活

在声乐启蒙训练中,都会有放喉头的学习过程,喉头在歌唱中是相对稳定而不是绝对不动的,它会随着音高的变化上下小弧度移动的。确切地说,喉頭是与前面所说到的下丹田、膈肌形成一个线与风筝的关系,既不是死死的拽住,也不是任其跑动不管。我们在大笑和哭时喉头会随着丹田、膈肌的运动形成有弹性的牵制关系,这也是最自然放松的发声状态。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当你在高低八度不同的两个音上大笑时,会发现在高八度音上大笑时喉头的位置会比前者高一些,这也符合郁老师上面说到的乐器原理,音越高管子越短,所以在发声时喉头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即可,无需通过肌肉的力量刻意往下放低喉头,如果太强调低喉头演唱,必然导致演唱高音时喉头环状软骨、会厌软骨撑开紧张,也无法让声带灵活地相靠、拉紧、缩短、变薄、真啸与假啸这些过程转化。

四、如何获得声音的高位置

1. 面部骨骼振动与声音的高位置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于声音的高位置我请教了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韩丽艳,她认为声音的高位置是发声时气压、气流对声音的投射,是气喷、气流对硬物质反射产生的一个共振现象,她认为声音靠前就明亮、靠后就暗淡,这个前就是指面罩这一部分的骨骼。

通过韩大夫上面的理论,声带振动发声时是气流的冲击力喷发的过程,方向是向上向前,经过喉咽腔、口咽腔,一部分气流、声波到口腔冲击在上颚(硬口盖),使上颚这一部分骨骼共振,另一部分气流、声波从软腭的后方进入到鼻道与面部骨骼(额骨、鼻骨、上颌骨等)产生反射共振。我认为声音位置的高低跟面部的骨骼共振大小有关系,骨骼共振的大小跟声带振动的密度大小成正比,跟发声时的气流大小与集中程度有关系;在丹田、膈肌同样的力度下,管子越细气流强度越大,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小、频率越高、声音的密度越高、声音越高。结合在“高研班”郁钧剑老师上课时说的“唱通了的鼻音就是头声,唱不通的鼻音还是鼻音”,这句话应该也就是说声音、声波穿过、经过鼻腔共鸣再投射到面部及额头的骨骼上产生共振,即产生头声(声音的高位置),这也跟邹文琴老师跟我们说到的“脑门就是振动板”,而脑门是前面最高的骨骼位置,也就是前面所说到的上丹田位置。获得集中、有力度声带振动的声音跟之前说到的下丹田、膈肌的力量密不可分。

2. 歌唱中的语言跟声音的位置高低有着直接的关系

以汉字为例,有些字是单音节组成,有些字是多个音节组成,那么我们应该把每一个音素发音正确才是歌唱中的语言。

在“高研班”学习时,中国音乐学院顾晓丹老师就讲到“声母有搭建腔体的作用”。比如“妈妈”的拼音是mā ma,“ma”由“m”和“a”两个音节组合而成,声母“m”的正确发音是双唇形成阻碍,鼻子振动,然后鼻子破阻,韵母“a”随着声母“m”搭建的鼻子破阻的高位置发音,这样的声音刚好也符合歌唱中的高位置发声,但是我们很多人在歌唱时往往就忽略了声母“m”的正确破阻,如果用嘴破阻演唱“妈妈”的话就不会经过鼻子的振动,而是直接从嘴往前,这样就会显得声音发白、位置低而没有感情。通过鼻子破阻的还有声母“n”,由此可以看出,正确的字头、字腹、字尾每一个音节的发音咬字都很重要,尤其最先出的是字头,字头的发音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字腹和字尾,一旦字头在高位置上发音,整个字的发音很自然就在高位置上了。

3.咽壁的力量也决定声音的位置高低

在“高研班”学习时郁钧剑老师特别强调咽音训练,说“咽音是一种机能状态,不能用于唱歌但对唱歌有用”。如果我们有很好的气息基础,把对声带震动的气流和声波着力在咽壁再投射到上鼻道、中鼻道和下鼻道组成的鼻腔,让鼻腔产生共鸣再投射到面部的上颌骨、颧骨、鼻骨等,最终达到额骨及整个头部的共振即产生“头声”。在这个过程中有咽音成分的话会让声音更集中、更准确、更有效地把声音投射到面部骨骼。

我认为歌唱中的高位置是很多共鸣腔共鸣的集合,它不是独立存在的,如果把人比喻成一个立式大音响的话,下丹田、中丹田和上丹田分别对应的是低音喇叭、中音喇叭和高音喇叭,对于胸腔的共鸣、咽腔的共鸣、面罩的共鸣、口腔的共鸣、咽音管的共鸣具体什么比例、什么音色,是需要根据具体作品和语言来决定。

如果能把位置挂住在上丹田、着力下丹田、放松中丹田让声带自然的振动歌唱应该是一种健康的歌唱方式,三丹田被称为“精、气、神”,在歌唱中也有精、气、神的说法,精可以称作源动力、力量,唱歌的过程就是力量运动的过程;气就是气息,有了好的肺活能力就能“吐故纳新”;神就是表情、神态、精力,在道家中有意守丹田一说,气沉丹田不光是可以获得一个平稳有力的气息方法,也是各门派养生和练功汇聚、存储真气的方法,上丹田是主管人的意识活动,我们在演唱作品时什么样的作品用什么音色演唱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大脑去支配我们的气息力量大小,开口的大小,咽壁力量大小,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大小以及我们情绪的大小等,歌唱的艺术是人体各个部位协同合作的艺术,往往全身自然、松弛、用意识去支配各个歌唱器官协调运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歌唱效果。

参考文献

郁钧剑.中国民族声乐的现状与振兴之我见【J】人民音乐,2019(1).

雍建军

四川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教师、硕士。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常务理事。

主演的剧目有:在戏歌剧《追梦人》中饰演男一号陈海;在歌剧《张思德》中饰演男一号张思德;在大型音乐剧《东方巴黎·白鹿》中饰演男一号洪光华;在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歌剧《卓文君》中饰演司马相如。

创作有音乐剧《张飞的女人》、大型音乐剧《东方巴黎·白鹿》(参与作曲并主演)、儿童音乐剧《阳光知了》等。

猜你喜欢
面罩共振丹田
LED面罩,创造有吸引力的面貌
共振的威力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少林内劲一指禅丹田功(三)
同声相应
唤醒丹田方法之我见
探究意守丹田基本原则的阶段性(一)
LED矩阵面罩
身边的便携式火灾救生面罩
捕捉牛股:均线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