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留学生社会实践的文化传播研究

2020-09-10 07:22张敏柏莹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1期
关键词:文化传播社会实践留学生

张敏 柏莹

摘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习得中华优秀文化,这既可以加强汉语知识的学习,又能丰富中华文化的传播内容。要加强实践课程化建设,联合社会化力量,加大管理保障力度,推动留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和形式的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留学生;社会实践;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1-0029-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扬州市2020年度市级社科重点课题立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扬州地域文化外传方式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2;扬州市职业大学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重点课题“《琼花白》绕梁《茉莉花》播扬——地域文化融入留学生思政教育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z2019103

在“一带一路”倡议及江苏省开启“留学江苏”项目的背景下,扬州市职业大学自2017年启动留学生培养项目,目前已有200多名留学生。无论在语言学习还是专业学习方面,都需要积极引导与鼓励留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参与社会实践可以有效促进认识活动。让学生在学校获得知识后,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用知识指导实践,实现理论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完善知识结构,才是学习和成长的真正目的[1]。

在我国,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学生课外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之余走出校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活动,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有机结合。

留学生不仅是学习者,更是中国文化的传播使者,积极组织开展适合留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极为突出的必要性。首先,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丰富留学生的学习形式。留学生在高校主要接受课堂教育,以老师授课的方式学习汉语及专业知识,单一的学习方式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不能保证新语言、新文化的学习效果。而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比较丰富,有利于保持和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留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可以更好地了解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文化水平,从而不断调整、充实、完善自身的素质能力体系。最后,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加深对中国社会的了解,熟悉中国文化,这对留学生实现有效的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实践活动对留学生文化习得传播的促进作用

(一)有助于加强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

目前,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除了中国,没有以汉语为通行语的国家和地区。各国的学生来中国留学,作为汉语零起点的学习者,都需要经过半年至一年的语言学习。汉语和各国语言之间的差异导致留学生学习汉语较为困难,特别是汉字的书写更易受母语因素的影响,所以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繁重且时间紧迫,留学生绝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要放在汉语课的学习上,对很多语言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方言、俗语、民歌与民谣的理解大多浅尝辄止,流于表面。例如“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又如体现扬州早茶文化和沐浴文化的俗语“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等。

汉语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2]。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留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有助于弥补学生课堂学习中的不足,提供学习运用汉语言的机会,提升其汉语言的听说读写水平。

(二)有助于体会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

5000多年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化之一。从古至今,世界各国很多人对东方文化有着强烈的好奇和向往。同时,我们也希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传播出去。近年来,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国陆续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增多,但在传播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認知隔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组织与引导留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他们更直接、更深入地体会中国文化,真正领会到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然后通过自我的进一步总结与提升,形成独特的文化认知,再借助自身的力量,将中华优秀文化更有效地传播出去。

(三)有助于提供丰富的文化传播内容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来到中国以后,分别在全国各省市的高等院校学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更容易让留学生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因此,各个城市的特有文化和各个高校不同的校园文化也是重要的文化传播内容。

应深入挖掘这些既具有悠久历史,又具有现代价值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地方文化中所蕴含的思想精髓,推陈出新,为留学生传播中华文化提供丰富的内容。在实践中,应注意寻找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的共通点,开展契合留学生兴趣点和关注点的文化传播活动。例如,组织他们走出校园,走上街头去感受和体会留学所在地域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特色文化;走出教室,参与大型赛会,做一名志愿者,体验中国的“仁”“爱”精神;走出课本,走进博物馆,见识中华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等等。

三、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

(一)以短时间活动为主,长效机制缺乏

社会实践的成效如何,与团队的组织密切相关。留学生的实践活动一般围绕节假日、纪念日开展,如端午包粽子、中秋赏月、春节写对联等,这些活动看似丰富,但留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都非常短,一般在半天左右,有的甚至只是走走过场,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来去匆匆。这无法保障留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的国情、社情,体会中华优秀文化;更谈不上在实践项目设计、时间安排、组织分工等方面进行细化,从而形成长效的实践机制。

(二)以文化初体验为主,同质化现象严重

对于留学生来说,他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实现知识的增长、新文化的体验、职业能力的提升。然而,在现实中,人们普遍认为留学生完全不懂中国文化,不了解中国社会,各组织设计的实践活动都以文化初体验为主,偏重简单的表面形式,忽视了对中国饮茶、剪纸和京剧等活动背后的深刻文化内涵的解释。对大一、大二、大三不同年级的留学生开展的实践活动大同小异,同质化严重,甚至一学期多次参与包饺子活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早已对高年级的留学生失去了吸引力。

(三)以学校开展为主,管理保障少助力

在大多数高校,社会实践的牵头部门主要是团委,但留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组织方,经常由班主任带领,参加团系统、学院、教务等部门组织的各种活动。高校缺乏一套完善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无法调动校内各部门协同推进,校外实践基地也不固定。在内部资源不足、社会助力不足的困境下,留学生的社会实践缺乏可持续性。“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和地区有几十种官方语言,我国小语种人才少,而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世界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在目前的实践过程中,语言沟通成了主要问题,也成了影响文化传播效果的主要障碍。

四、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高文化传播质量的策略

(一)加强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大部分学习汉语以外的专业,他们对学习汉语和中华文化知识的要求,仅仅是满足他们在中国基本交流和基本生活的需要,对中华文化没有深入了解的主动性。因此,要加强课程化建设,让中华文化走进课堂。首先,留学生学习汉语时,不仅要教会他们听说读写的技能,还要教会他们探究汉语词汇的内涵,激发他们探索中华文化的兴趣。其次,要在充分调研留学生认知感受、文化习惯的基础上,在平等、尊重和真诚的原则上设计开发文化实践课程。最后,要加强社会实践指导老师队伍建设。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和翻译人员,开展岗前培训,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対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指导以及成效评估,以提升社会实践的整体质量[3]。

(二)增强社会实践的社会化力量

留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不能仅仅依靠一所高校的力量,要发挥高校的专业优势和学科优势,联合文化部門,将中华文化引进课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系列实践课,加强传统文化的培训和传播;联合博物馆,以文物为媒,讲述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联合社区,让留学生深入体验中国节日。例如,春节期间,通过写福字、贴春联、拜年守岁以了解中国人对新年良好的祈愿,与社区居民共做时令食物以交流各国美食文化;学习元宵节习俗,品尝“上灯圆子落灯面”中的“圆子”和“面”,赴乡镇参与踩街、赏花灯等民俗活动,同时展示留学生国家的传统服饰、传统歌曲和舞蹈等,开展深度的文化交流。

(三)加大社会实践的管理保障力度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我国非常重视文化的对外交流与传播,高校在完善留学生社会实践校内管理机制的同时,要积极争取政府的大力支持,做好全局规划,整合各方资源,协同合力,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培养翻译人才,为留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形成新时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全方位、立体化模式。例如,扬州市职业大学在政府的支持下,与世界运河历史文化城市合作组织(WCCO)共同开展“感知大运河,保护地球村——让运河文化走向世界”主题研学活动。让留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中国大运河深厚的文化内涵,感悟运河文化中蕴含的奋斗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让留学生自愿成为运河文化国际交流的使者,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贡献力量。

五、结语

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不仅与传播内容、途径相关,还与传播者的认知、情感相关,要通过社会实践促进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知,让中华优秀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荣党.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理论渊源[J].学术探索,2000(03):71-74.

[2] 曾柱,张杰.“一带一路”视域下的来华留学生文化传播研究[J].大学教育,2020(07):17-20.

[3] 王冕.新时代高校社会实践的局限及改善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20(03):33-37.

作者简介:张敏(1979—),女,江苏扬州人,硕士,馆员,研究方向:共青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文化传播社会实践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自我教育活动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
结合“室内检测与控制技术”专业教育浅谈高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医学研究生社会实践模式建立探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北京外国留学生的规模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