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

2020-09-10 07:22张条兰郭淼刘瑞琼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0年3期
关键词: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张条兰 郭淼 刘瑞琼

摘 要:中国作为崛起中的大国,近年来汽车销售量快速增长,石油需求大幅增加,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并且快速的工业化导致了污染加重、温室气体排放大幅增加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就具有了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概况,分析了安徽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U426.471 文献标识码:A

1 安徽省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安徽自2009年起发展新能源汽车,截至2014年底,已累计生产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0000輛,初步形成以合肥、芜湖为中心,以江淮汽车、奇瑞汽车为骨干,集研发、产业化、示范运营三位一体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目前,安徽省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部件研发水平全国领先,新能源汽车累计推广数量居全国前列[1]。

2 安徽省新能源发展战略

新能源汽车是国务院确定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5年4月7日,安徽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安徽省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这对新形势下推动安徽省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等都有着重大意义。

2.1 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

充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含增程式)混合动力汽车为主,鼓励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坚持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相结合、市场主导和政府扶持相结合、整车引领和加强配套相结合,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和产业化。省经信委装备处处长沈忠林说,安徽省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围绕整车优化设计、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材料以及充电设备设施等方面进行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不断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整车性能和质量[2]。

2.2 在全国率先明确充电桩配建比例

充电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关系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应用。截至2014年底,安徽省建成充电站16个、充电桩6 100多个。到2017年底在省内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4万辆的规划目标测算,约需建设3.2万个充电桩。各市要将充电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建设与改造纳入城乡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充电设施专项规划,并将充电设施配建要求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具体建设项目规划条件,严格执行国家(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推进充电桩、充电站、换电站等充电设施建设。从2015年起,各市要在土地供应条件中明确新建建筑物配建停车场和城市公共停车场的充电设施配建要求,新建办公楼、商场、酒店等公共建筑类项目和城市公共停车场,原则上应按不低于停车位总数20%的比例配建充电桩或预留充电设施接口。2017年,在全省累计建设充(换)电站50个左右、充电桩3.5万个左右。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设备先进的充电设施服务网络,能够满足新能源汽车运行需要[3]。

2.3 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发展模式

商业模式的创新,对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至关重要。实施意见明确,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与运营、整车租赁、电池租赁、售后维修以及电池维护与回收等领域。探索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的有效模式,2017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省的废旧电池回收处置和循环利用体系。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独资或参与投资成立专门从事公交、出租、客运、物流等运营服务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在运营线路、补贴等方面与国有企业享受同等待遇。从2015年起,省本级及合肥、芜湖市政府机关和公共机构(全部或部分使用财政资金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购买的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不低于30%,并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其他市要结合实际确定推广目标。国有企业参照上述要求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并应采取新建、改建、租赁充电设施等措施,鼓励职工购买使用新能源汽车[4]。

3 安徽省新能源发展对策

3.1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明确的发展战略和目标

尽管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相关的法律法规,仍缺乏一个总体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战略和规划,尤其是缺乏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目标和时间表。各国的经验表明,由于成本上的劣势,要推动新能源汽车和替代的普及,国家强制性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在强制性政策目标推动下形成新能源汽车的相关产业链和规模经济,新能源汽车才有可能逐渐降低成本,并逐步替代传统燃料汽车。例如美国《2005年国家能源法案》规定在2010年必须全面使用乙醇燃料汽油,并且乙醇含量不得低于10%。此外,我省还应当制定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时间表,推动技术研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对成熟以后,逐步取消相关强制性目标和政策优惠[5]。

3.2 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国际技术和产业化合作

美国、欧洲和日本在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业化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美国、欧洲和日本也需要国际合作来推动技术进步和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的普及,因此我国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可以积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通过开展跨国技术和产业化合作,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促进新能源汽车及替代燃料的普及。大力推进动力电池的技术进步,发展适合我省省情的纯电动汽车。与跨国公司在华建立合作研发机构,注重人才的培养,大力引进高技术、高素质人才,为新能源技术注入新活力[6]。

3.3 加大补贴力度,降低消费者转换成本

当前,降低消费者的转换成本是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的关键问题。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刚刚起步,产品价格较高,因而消费者的转换成本较高,把很多潜在消费者“拒之门外”。而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发展初期大都会采取多种补贴措施,降低消费者成本,促进替代。政府建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特别要强化财税金融激励手段。第一,政府应给予新能源汽车企、财政补贴,减免税收,给予研发补贴,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第二,政府直接给予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补贴;第三,给予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建设提供补贴。只有设施完善了,才能更好地促进新能源汽车逐步替代传统汽车。

3.4 提高生产能力,促使新能源汽车产品多样化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尚存在技术不成熟、生产规模小、单位成本高的问题,尤其需要政府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第一,政府应积极扶持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给予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能力,形成规模生产;第二,鼓励企业自主研发,根据汽车企业自身的优势,开发多样化新能源汽车。各汽车企业要结合自身的基础技术水平和资源占用情况,以及所在地域的文化习俗等,因地制宜地研发相应的新能源汽车,这样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将更大。提高生产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新能源汽车产品供消费者选择,从而可以促进市场推广的多样化[7]。安徽省政府除了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克服外,还应同时鼓励其他种类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例如太阳能、乙醇、天然气等其他燃料电池汽车的研发与产业化,以此来更加适应市场的需求。

3.5 努力开拓新能源汽车市场

通过做好公共服务领域的节能,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的速度,以公交、环卫、出租、邮政等车辆为重点,逐步扩大试点规模;同时对其开展试点示范,及时对产品进行验证检验,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扩大市场规模,探索可行的市场推广模式,协调发展城市充电设施。现在在很多新能源汽车的试点城市,都出现了新能源汽车的租赁公司,很多企业也愿意提供一些新能源车型,以租赁的方式给消费者试用;各级政府为支持新能源汽车把公共汽车、城市出租车和政府采购转为使用新能源汽车,以此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促进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

3.6 加强消费者宣传和教育,扩大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

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起步较晚,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认识不足,新能源汽车用户基础较为薄弱。国家应当联合企业、研究机构、教育单位和新闻传媒,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基础知识的普及,尤其是要在青少年群体中推广新能源汽车知识,扩大新能源汽车的潜在用户群。促进替代、扩大消费,带动生产,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消费意识在全社会做好宣传工作,提高群众的环保意识,倡导低碳生活。

4 结论

随着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峻,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有助于安徽汽车工业后来居上,是安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安徽汽车工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潘建亮.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之分析[J].汽车工业研究,2010,25(03):6-9.

[2]齐亮,贾莉洁,李宏伟.中国新能源汽车商业化发展现状及国际比较研究[J].汽车工业研究,2017,32(09):42-48.

[3]罗少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8.

[4]张弛.中国新能源汽车上市企業融资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9.

[5]杨萍,易克传.安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SWOT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1,27(02):97-100.

[6]赵韩,徐国胜,张炳力,等.安徽省发展新能源汽车的SWOT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06):1-5.

[7]徐国虎,许芳.新能源汽车购买决策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11):91-95.

猜你喜欢
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
浅谈新能源汽车的概况和发展
关于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若干思考
基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航运输企业的发展探究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从财务角度分析公司发展战略问题探讨
基于SWOT分析的某公司人力资源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