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特色探究

2020-09-10 05:23柳太江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融媒体

摘要:本文基于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背景,分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一条适合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23-0227-02

近几年,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异军突起,媒体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并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业的革命。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相应的传媒人才,各家高校纷纷修改自己的人才培养方案,提炼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重构课程体系,寻找适合本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发展的特色之路。

一、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背景

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是“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此同时,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并成立了教育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及人才评价标准,开展专业认证。两会精神与教育部文件明确指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立德树人、社会服务和市场导向的重要性。这既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也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信息传播业的革命,媒体格局发生巨大变化。传统媒体发展面临困境,由“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媒体融合方向转变,以手机移动互联网为平台的新媒体强势崛起。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特别是“四全”媒体的出现,导致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人才培养方案已不再适应现在传媒行业的发展。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建校伊始,就明确提出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推进当地文化建设的办学理念。根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对标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学院启动本科人才方案(2020版)的修订工作,并出台了《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20版)的指导意见》(下文简称《指导意见》)。2016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已不符合学院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以及现在的社会需求,亟须重新修订。

二、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案目标定位落后于时代发展,与市场需求脱节

原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思想政治素质、较高的文化科学素养、健康的身心、深厚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广播电视经营管理、广播电视节目及网络节目的策划创意和制作,适应行业需求的‘小、快、灵’应用型本科专门人才”。

原方案瞄准的行业仍然以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为主,忽略了手机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媒体的融合发展,培养目标的定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原方案中的“能从事广播电视经营管理”,与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定位不符。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基本导向的独立学院,该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在传统媒体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竞争力远不如省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优秀本科院校。培养目标的设定,必须立足地方,结合我院自身优势,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前瞻性。因此,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必须重新按照市场需求定位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欠饱满,系统性不强

首先,原有方案课程大多还是为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量身定做的,以“广播”“电视”开头的课程较多,无法满足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市场需求。其次,原方案课程设置不系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课程设置关联度不高。再次,原有方案理论课与实践课课程设置不够饱满。理论课偏多,实践课较少,缺乏项目式实训,导致学生综合能力偏弱。选课门类不丰富,课程关联程度不高。

构建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做出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和编导较强的创新与创造力有直接的关系,要对影响有深刻的理解,在内容上更有创意,对编导人才的培养最终会体现在整个教学体系的设计上,一些传统的艺术特征已经开始逐步被淘汰[1]。

(三)人才培养方案欠科学,不够严谨

原有的培养方案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这会导致培养的人才只擅长某一方面,不健全,存在一定的短板和缺陷。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培养模式涉及注重实践,强化能力,但原方案中强化技能的相应课程却相对较少。方案中还提到“建立高校、地方电视台、传媒公司合作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这一点也没有得到相应体现。

三、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研究

(一)“立德树人、技艺并重、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該校“面向应用、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个性彰显”的人才培养理念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学院提出“立德树人、技艺并重、市场导向”的全新人才培养理念。

1.立德树人:这一总体要求解决的是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传媒行业处于国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我们培养的人才需要有较强的政治意识,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我院《指导意见》中第三大点中的第一条明确规定“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产出为导向,在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的过程中,其领导不止一次提到“为人处事”“不自私”“踏实”等优良品质对广播电视编导毕业生就业以及工作的重要性,这些都说明了立德树人对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紧迫性。

2.技艺并重:“技”指广播电视编导毕业生不但要了解广播电视艺术学的理论、广播电视传播的理论和技术新动态,还要掌握采、写、编、摄、评、说等基本技能。凸显“技”既是学校“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办学定位的体现,也是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定位的体现。

“艺”是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具备的人文素养和艺术修养,具体体现为编剧、导演、制作以及创作能力。技术与艺术,两者密不可分,不可或缺。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技艺并重,注重对两者的培养,才能培养出高水平的广播电视编导人才。

3.市场导向:根据对用人单位的实地调研,以及对2017、2018和2019三届优秀毕业生的走访,传媒行业新媒体、新技术、新节目形态层出不穷,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二)以新媒体为平台强化摄制,以策划能力的培养为特色

培养目标的调整。旧版人才培养方案是在广播电视的背景下提出的,培养目标过于陈旧,与时代脱节,定位不够清晰。新版培养方案在融媒体与新媒体的背景下,提出“视频制作、新媒体创意制作以及各类视听节目策划写作”三个方面的能力,尤其注重制作技能的培养。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凸显专业特色,我院开设了相关课程,并分配了相应比例。

培养特色的确立。在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中,制作技能教育课程为784课时,比例为20%,38学分;而影视策划写作方向课程为380课时,比例为9.7%,学分为24。从中可以看出,制作技能课程远高于其他类别的课程设置,凸显了摄制技能。

深化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把“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我院邀请传媒行业专家全过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目标协同的育人机制,将苏中区域乃至江苏的广播电视专家引入教学团队,发挥区域优势,调动区域资源,强化实践教学,规范实践考核标准,建立完整的专业技能实践体系,增设相关媒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突出广播电视编导办学特色。

(三)系统全面,特色突出的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系统性强。首先,对通识教育素养课、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新培养方案系统地作了优化和调整,并凸显技能课、实践课以及实习的设置。其次,完整地体现了每门课在不同板块的作用以及彼此之间的联系,体现了2020版人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新版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设置一脉相承,系统全面。

课程设置特色突出。方案的修订完全遵循我院《指导意见》“课程优化,能力本位原则”“不因人设课”,凸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制作、策划和写作三大核心技能。“以产出为导向”,去“广播电视”,改为“视听”,并添设“短视频制作”“宣传片制作”等主干课程。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最大的特色是凸显专业制作技能,这需要校内外大量的实践课来支撑。从新方案可以看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总学时(不包括选修课)为3166学时,实践课总学时为1652课时,实践课课时比为52.2%,实践课学分比为26.1%,在选修课程学分不计算在内的情况下,已超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有关广播电视学专业规定的25%实践课学分比,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应以产出为导向,倒推人才培养规格,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一体二导三融四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2]。

四、结语

融媒体时代对传媒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我们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市场导向,培养出符合国家和市场需求的高标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这是时代赋予传媒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

参考文献:

[1] 吴杨爽.基于融媒体时代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传播力研究,2020,2(7):92-93.

[2] 谢鹏鹏.融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探析[J].新闻教学探讨,2020,11(9):42-45.

作者简介:柳太江(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講师,研究方向:电视摄制与电视节目策划。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编导融媒体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创新研究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特色发展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改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