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年前人们如何加好友

2020-09-10 16:26光明
阅读时代 2020年2期
关键词:投递问候名片

光明

在社交网络流行前,人们初次认识,往往会交换名片。名片这种东西,其实早在两千年前的中国就有了。

在汉代的典籍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若想拜见某人,不能只是空手上门,而是要事先将拜见的“谒”或者叫“刺”递交过去,才显得足够有诚意。这种名刺上往往写有姓名,还有官爵和乡里,所以又叫“爵朝里刺”。

在甘肅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的一组名刺,主人是一个住在沙上里名叫李孝的人,这个李孝当时应该是很活跃的人物,做了一大把名刺,直到去世都没发完,就一起埋在墓里了。

在刺上除姓名爵里外,还常要写有表示客气和问候的话。现在出土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名刺,到后期常常越来越客气,有了固定格式,如“弟子高荣再拜问起居沛国相字万绶”。

唐朝时随着造纸技艺的发展和普及,刺慢慢不再由竹木削制而成,开始慢慢变为纸制的,其名称也渐渐变更为名帖或者名纸等。

古时人际交往除了使用普通的名帖、名纸外,还通行多种拜谒名刺,比如门状、榜子以及拜年名帖等,这些大多具有自己的独特用途。

比如有用来向亲人、朋友、师长、官员拜谒寒暄的门状、拜帖,还有用来在新年时送上问候的“拜年贴”“飞贴”。有记载在宋朝时,以名刺拜年已经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一种社交行为,有人亲自送名刺上门,也有人派遣下属或子侄递送,这也可以算得上是最早的贺年卡了。

除了日常问候,名刺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作用便是举荐人才。大家都知道,古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考科举,但因为科举取士的名额极其有限,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谋个一官半职。所以有些人就想方设法联络官场权贵或文坛名流。

为了和当时的上层人物套上近乎,学子们只能先投递名刺,再由门人引见。我们所熟知的“诗仙”李白就曾靠这种方法引人瞩目。

李白曾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一文中说:“又前礼部尚书苏公出为益州长史,白于路中投刺,待以布衣之礼。”李白在路上向苏公投递名刺,成功引起苏公的注意。

纵观名刺发展史,自西汉起,拜访别人时首先递交自己的名刺通报姓名已经是一个基本的社交礼仪。而随着社会发展,名刺的形制以及使用规范也越来越复杂。例如在明代,按照礼仪规矩,只有位尊者才可以使用红色名帖,而且连名刺上面书写的称呼、颜色等都有讲究,制作材料也是与众不同,总之就是要体现出其尊贵的社会地位。

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投名刺是一种地位很不相等的行为,所以当时官场、文坛存在着的谄媚巴结、谋求名利的乱象,跟现代的交换名片有着很大不同。明朝时有一首都门竹枝词写道:“大字职名笔画工,门前投递纸鲜红。都镌拜客无他用,关节曾防暗里通。”这首打油诗把人们费尽心力地包装名刺的情形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出来。

责编:王晓静

猜你喜欢
投递问候名片
问候武汉
最美三月天
职场中的问候礼仪
亚马逊无人机完成首次商业投递
大迷宫
问候
会员名片
会展名片等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
会展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