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类科技图书如何更好为行业发展服务

2020-09-10 07:22梁雷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7期
关键词:出版业工匠精神

摘要:医药科技类图书承担着人才培养和学术传播的双重作用。笔者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探讨以教材及参考书为主的医药科技类图书如何更好地为行业发展服务,提出把握政策脉络、精准定位读者层次、重视作品质量的建议。旨在以出版工作者的工匠精神,打造更适合医药卫生从业人员的高品质图书。

关键词:科技图书;医学编辑;出版业;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17-0193-02

编辑人员应自觉承担起传承优秀文化,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责任。而作为医药卫生类科技图书的编辑,更应具备责任感与使命感,服务于国民健康。医学科技类图书以其专业性强、读者受众定位明确的特点,在学术知识的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如何打造真正适应各层次医学工作者的精品图书,推动人才培养与学术发展,是值得重点思考和关注的命题[1]。

一、把握政策脉络,切忌脱离实际

医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高水平的医学人才,而医学类尤其是教辅类图书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我国的医学教育体制将人才培养划分为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即终身教育)三个阶段,策划某一阶段的出版物,都不能脱离当前教育背景下的政策方针[2]。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规划教材”为例。国家七部委于2013年頒布的《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了医学教育中的“毕业后教育”阶段。本阶段的医学生完成了院校教育,按国家政策要求需完成基地的住培,此后面临着住培考核及执业医师考试。助其顺利完成这些阶段的过渡和衔接,就是本类出版物关注的重点问题。本套图书以病例为引导,贯彻了“问题导向”和“案例导向”的编写原则,适应临床需求,区别于传统教材,对推动住培制度,实现医师成长同质化作出了贡献,也因此获得了成功。由此可见,出版工作者只有在充分了解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才能精准地策划和出版出适应本阶段读者需求的出版物。又如,人民卫生出版社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紧跟政策导向,提前着眼于专培。开展了影像、重症等专业专培用书的策划和出版工作,不仅配合了专培,也为有进一步提升自我知识储备要求的住培医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依据。

二、精准定位读者层次,切忌盲目追求“大而全”

科技类图书不同于科普图书,每一类书籍必须精准针对读者。而精准定位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广度、二是深度。

广度,即本图书定位于哪个层次或哪些层次的读者。以耳鼻喉专业领域为例,同是经过院校教育的医学工作者,其需求的知识体系是否相同?答案是否定的。住培阶段的医学生着重于院校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衔接,所以,我们提供给住培阶段医师的,是本专业各门类疾病基于理论上的临床操作和手术技能的培养。而涉及专培阶段时,此领域下的亚专业所针对的人群不再是相同的,可再细分为耳科、鼻咽喉、头颈外科。各个人群需要针对自身学科发展方向的专业性知识,而不再是综合的叙述。再如影像学专业,虽在各医疗机构同属一个科室,但实际各影像专业人员术业有专攻。在策划图书时就需要考虑,是针对所有专业的通用内容,还是针对某一解剖部位知识的细化。根据以上不同人群的需求,给予其所需的知识体系。

深度,是继广度之后需要考虑的,知识体系在本书中体现出的难易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超声医学专科能力建设专用初级教材”为例。基于“初级”的定位,本套图书虽细分为各个分册,如腹部、儿科、浅表器官等,但每个分册并没有长篇大论,而是着眼于规范从业人员基本的操作技能,提高行业诊断水平。这也是符合超声医学领域的临床应用实际,分层、分级制定超声专业人员岗位能力的需求。再如,服务于基层医师的图书,需要的是对常见病的解读,有时甚至需要涉及最基本的理论知识的剖析;而高年资医师经过完善的临床实践和各项考核,已掌握了常见疾病的诊疗技能,此时,针对本人群的书籍就更需要引入专业的前沿信息及疑难、罕少病例的最新研究进展。

总体而言,不同的人群,其需求可能不同;即使需求相同,其需求的深度亦不同。许多编辑和策划者往往希望出版的作品能满足所有本专业读者的需求,在策划书籍的过程中希望书籍涉及方方面面,以达到最佳的市场效果。但是基于医药行业领域的特色,不宜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是要针对各个层次的读者,细化知识体系、精准定位。如此才能真正符合行业需求,在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三、切实满足行业需求,切忌“闭门造车”

出版物的核心价值之一,就是要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交流,推动行业的发展。作为医学类图书,这一特性在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体现得更为深刻。

(一)“现在所需”即“所求”

在疫情暴发初期,各出版社已意识到这一特殊的时间点,全面开展了新冠肺炎疫情相关选题的策划与编写。作为医药行业的出版单位,不能盲目追求品种、数量,更要脚踏实地保证每一本书都落到实处。读者的“所需”,即为出版工作者的“所求”。

基于这一理念,人民卫生出版社策划编写了一系列新冠肺炎疫情选题的图书,精准定位,为各个科室的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力的知识武器。如针对眼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眼科防护手册》,针对护士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针对康复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呼吸康复指南》,针对儿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儿科防护手册》等。每一本的编者,都来自于该行业的权威专家或学会/协会,可以保证学术质量。除了聚焦一线医护人员,人民卫生出版社也将目光投向广大民众。由此延伸出服务于民众心理健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导手册》,专门针对特殊群体的《幼儿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指南》及《孕产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问答》,真正做到了选题的横向、纵向延伸。

(二)“未来所需”即“所求”

图书的作用一方面是对既往知识的回顾性总结,而另一方面,是对急需知识的前瞻性传播。后者相比之下更为困难,而做好前瞻性出版的关键之一,就是要有准确的预判。在“后疫情”时代,我们要走在读者前面,提前将“所需”摆到其面前,甚至引领其“所需”。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依靠编辑敏锐的嗅觉,依靠编辑在既往出版工作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

从医务工作者角度来说,什么是目前最关心的问题?那就是总结本次疫情中暴露出的短板,在未来发生公共卫生事件时能够更加有效地守护国民健康。根据这一思路,在今年启动的教材修订工作中,笔者所在部门汇同参与教材编写的专家团队,将社区急性传染病的防控、多学科联合诊疗人才的培养等知识,及时加入新版教材。医药卫生类科技图书不仅要解决当下的问题,更要着眼于临床医学未来的发展。而未来的发展,根本在于人才的储备。我们要做的,就是力求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层面上出成效、展实效。

四、重视作品质量,切忌粗制滥造

医药卫生类科技图书不同于其他出版物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其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与健康。重视作品的质量,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同时也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工匠精神”[3]。

(一)内容质量

内容质量主要基于成稿前的质量控制。首先,选择作者前需要全面了解其学术水平,了解其是否具有权威性,足以承担负责内容的撰写工作。此后,则需确定选择的作者是否具有将自身知识转化为文字的能力。确认以上两点后,作者与编辑即为统一的“编写战线”。编辑对于内容质量的把握需重点考虑以下两点。

第一,涉及的内容在市场上是否已有同类书籍。优秀的图书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紧跟时代和学术领域的发展步伐。在相同的领域,尽量挖掘不同的切入点,填补市场空白。当然,对市场现存的同类品种,也要敏锐地观察是否有相关的学科进展,是否有知识的更新迭代,而不是一味地规避重复的选题。

第二,提纲是否符合预期的内容设定。许多编辑或许都曾面临此类问题,一开始作者对全书的构想是与编辑一致的,但落实到内容后,与最初的设定并不完全一致。以老年照护专业为例,近年来,在国家大力推进职业资格教育的背景下,老年照护资格考试的培训用书具有一定的市场需求。如编辑策划此类图书,就需重点关注作者的提纲是否专注于这一领域,紧密遵循前文所述“精准定位读者对象”的原则。如有分歧,编辑要敢于对专家提出质疑,避免偏离预期的内容设定。

经过以上两点思考,无异议后才可进入正式的撰写阶段。而编辑也需要对作者所在的学术领域加强了解、不断学习,才可能与作者实现平等的交流,全方位把控作品的内容质量。

(二)编校质量

编校质量主要基于作者成稿,提交至编辑,直至出版此间的质量控制。此阶段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内容加工水平的优劣,考验的是编辑的“基本功”。而基本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编辑在具有一定医学背景的前提下,熟知文字加工的基本知识并终身学习。医学专业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往往一字之差,谬之千里。一个标点符号或一个错误的数据,就可能导致药品剂量的谬误,读者如以此为依据,则会危及患者的健康。因此,作为医学领域的出版工作者,需要具备比其他科技书刊工作者更加严苛的自我要求,不断追求极致和完美。

五、结语

把握政策导向、精准定位读者、满足行业需求、重视作品质量,医学领域的出版工作者必须遵循以上原则,不仅要让科技图书成为传播知识的平台,还要让其在各自的领域为学术的发展、学科的融合发力。医学领域的出版工作者,更要时刻以培养医学人才、促进医疗同质化、服务大众健康作为宗旨,为健康中国战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刘云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OL].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0/08-10/2457410.shtml,2010-08-10.

[2] 譚嘉.培养合格临床医生的必由之路:《关于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指导意见》解读[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3):5-6.

[3] 张科.医学编辑的工匠精神[J].出版广角,2017(289):49-51.

作者简介:梁雷(1986—),女,北京人,研究生,硕士,编辑,研究方向:医学图书策划与出版。

猜你喜欢
出版业工匠精神
曙光初现了,出版业
西班牙出版业发展现状
融合出版背景下的出版业管理人才培养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新闻出版业“十三五”规划调研座谈会在长沙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