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金莲”踱出大舞台

2020-09-10 08:51郑辰辰
喜剧世界·中旬刊 2020年12期
关键词:舞蹈

郑辰辰

摘 要:寸跷秧歌是北方汉民族舞蹈种类的一种,是我国众多传统民间舞蹈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迄今为止在河北历史上最为悠久、完整的载歌载舞的表演艺术形式之一。主要流传于冀中地区,其舞姿特征除扭、颠、颤外,更有风格独特的顺手顺脚,伴随着独特的乡间小调翩翩起舞,美妙绝伦。寸跷秧歌在农闲时节进行表演,脚踩三寸短跷,右手持扇左手执绢,舞于街巷,灵动秀美。笔者通过实证研究法下乡采风,采访老艺人对寸跷秧歌的起源以及表演形式有了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本文就寸跷秧歌的渊源、表演形式进行研究。

关键词:满城寸跷秧歌;动律;舞蹈

寸跷秧歌是以拉花行当脚踩三寸矮跷而来,寸跷表演一般集中于春节、元宵节及农闲季节,分为“踩街”和“打场”两种形式,寸跷表演情绪热烈风趣,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寸跷秧歌主要表现缠足女性的步履姿态,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和演变,寸跷秧歌的道具、服装及扮相也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着变化,但不变的是人们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一、扮相的俊俏

寸跷秧歌具有欢快、风趣、幽默的特点,主要表演角色分为:拉花、挑趟、老逗、老坐子。其中“老逗”和“老坐子”扮丑,在表演中所占分量最重,“丑”是整个寸跷秧歌的核心角色,当地人称“没有丑就没有逗”。寸跷秧歌服装在晚清之后,受到戏曲的影响,角色的扮相也逐渐由戏剧行当扮演。“露足”在当时封建社会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出现了寸跷秧歌服装的一大特色,表演者的裤子特别肥大、宽松,可以足够把寸跷秧歌表演中露出的“小脚”遮住,这也符合了当时封建统治下人的审美观点。

拉花:当地人又称“拉花姑娘”,是由十七八岁的女子扮演,身穿戏曲行当里花旦的衣裤,将头发盘成发髻,各饰有花,右手持扇,左手执绢,脚踩寸跷。拉花角色在表演中的主要作用是:伴舞和演唱,整个寸跷秧歌演出故事的发展过程都是根据拉花姑娘所唱内容进行的,通常是边唱边跳,拉花是寸跷表演的推动者。

挑趟:是由戏曲行当的武生扮相,身着黑色衣裤,脚着快靴,头戴软罗帽,手持霸王鞭,挑趟主要负责率领拉花姑娘进行舞蹈和演唱,配合老坐子和老逗的双人舞,动作刚劲有力,洒脱自如,英姿勃勃。

老逗:身着短道袍,厚底靴,手持扇,诙谐的小丑扮相,主要特征是:肩要活,腰要弓,膝要颤,顺拐抻脖左右看,步子轻,走曲线,起步急,落步缓,小臂胸前下掸。

老坐子:身着女衣、披,厚底靴,梳大头,扮演老大娘,即老妪的角色,主要特征是:缓中有急,温柔端庄中又带有几丝泼辣。

整个舞队以老逗和老坐子为主角,挑趟带领拉花做伴舞和演唱乡间小调并配合老逗和老坐子的双人舞蹈,民间群众还为这四个行当赋予了梁山好汉的角色,体现了寸跷秧歌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和寄托,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爱憎和审美情趣。

二、道具的灵动

寸跷秧歌是一种体现农民农闲时期悠闲生活、舞蹈风格独特鲜明的秧歌形式,它反映了农业社会、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

寸跷是由硬木制成,高60厘米,离地面10厘米处为脚蹬板,脚蹬板下为“三寸金莲”,每只小脚上穿有颜色鲜艳的小鞋子。在农闲时节,男人们在秋收后的宽敞打谷场上乘凉时候拿在手里的扇子、蝇帚或者毛巾等物品,效仿裹小脚女人走路一步三晃的体态,后来加以美化,便有了寸跷秧歌表演时使用的彩扇、手绢、霸王鞭及寸跷。

扇子在寸跷秧歌表演的运用广泛,如拉花姑娘手中的彩扇是一个装饰品,像朵朵盛开的鲜花,并结合拉花姑娘的肢体动作,结合手腕力量做各种的翻、转、抖,颤等动律,让扇子在手中舞蹈,时而做遮羞状时而在风中翩然起舞,体态轻盈如风,婀娜多姿;而在老坐子的手里又变成了幽默、滑稽逗乐的意味。常见的扇位:三六扇、捏扇、握扇、抖扇、里挽扇花、顺扇、平端扇、羞扇、怀扇。

三六扇:又称插扇,中间三指在扇子的上面,大拇指和小指在下,用力握住扇子即为三六扇。

抖扇:在“三六扇”基础上,用手腕的力量带动扇子使扇面及扇穗左右快速的抖动。

手绢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毛巾,绢在寸跷秧歌表演中的作用则是擦汗和遮羞,拉花姑娘多用,轻柔的丝巾在拉花手中上下飞舞,如同蝴蝶流连于花丛中一样优雅自如,灵动秀美;常见的绢位:里挽绢花。

鞭象征着威猛,又称做霸王鞭,寸跷秧歌的表演中由挑趟来执霸王鞭,鞭则表现为英勇有力,常见的鞭位:三六鞭、卡鞭、握鞭、抖鞭。

卡鞭:手拿在霸王鞭的中间位置,像是卡在那里,舞动时灵活地卡在中指和大拇指中间。

抖鞭:右手握鞭,以手腕的力量带动鞭的抖动,使鞭头的红绸抖动起来。

寸跷秧歌表演时所用的道具,不管是如鲜花盛放的扇子,还是像蝴蝶般优雅的丝巾,还是刚劲有力的霸王鞭,都无不在舞动中表现了一种灵动秀气之美,再加之角色的巧妙运用,每次表演都带给观众一场强大的视觉盛宴。

三、动律的颠颤

寸跷秧歌舞蹈脚踩三寸短蹺,在农闲时节和春节时期进行表演,表演时为了保持身体稳定性和平衡,必须要一直舞动,不能停止,上身由于膝关节的颤动及脚下不停地踏地而来回晃动,肩膀会自然地跟着上半身的晃动起来,这个颤动律的主要动力来自膝关节的上下颤动,上身在颤动的同时又因手握扇,扇子则随身体抖动起来又形成了颠,正因为是模仿三寸金莲的样子,所以在行进的过程中要有裹脚女人一步三晃的体态,还要不停地扭动身体,并挥舞着手中的彩扇和彩绢,寸跷秧歌舞姿除了扭、颠、颤外,还有顺手顺脚的特征,这主要是老逗和老坐子的“丑”角体态,形成了寸跷秧歌舞蹈的独特艺术风格,优雅之姿和幽默风趣之味尽显其中。

下肢基本动律为:平颤步、靠腿、抬跳步、别腿跳、串场步、跳颤步、蹉蹉步。

别跳腿:首先右腿半蹲,同时左腿膝盖微屈勾脚,右腿膝盖顶在左腿膝盖窝处,上身动作则为左手抓住衣襟放于左肩上,右手在胸前自然地扇扇子,做滑稽状,同时右脚一拍一步向前跳动。(说明:老逗的专属动作,一般是表演滑稽、小丑的形象)

抬跳步:首先右脚向前方跳一小步,右脚落地后微微屈膝,同时右小腿向后抬起,重拍向下,这即为“右抬跳腿”;反之,做前拍动作的对称动作即为“左抬跳步”。左右“抬跳步”交替进行。

挑趟动作特征是奔放洒脱,刚劲有力,多跳“跳颤步”;拉花动作特征为婉约大方,端庄的体态,多跳“蹉蹉步”(类似于花梆步);老坐子则要求夹裆含胸,多跳“串场步”;老逗要屈膝、顺拐、抻脖、瞪眼做滑稽状,扮演小丑的形象。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互相谐和的艺术特色。

寸跷秧歌的动律特征为扭颠颤,表演特点是“走路都不忘跺和颤,动作各异角色全”,脚的跺和膝部的有规律颤动有机结合在一起,加上上身的大幅度晃动,让寸跷秧歌出现了一种“浪”劲儿掺杂于其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冀中农民秧歌。

寸跷秧歌的“扭”,满城寸跷秧歌因模仿清朝女子缠足“三寸金莲”一步三晃的步态和“屈膝、腆腮、拧腰”的三道弯体态,在表演中拉花姑娘扭动柔软的腰肢,挺胸,屈膝,将三道弯表现得淋漓尽致,寸跷秧歌的“扭”就更为含蓄、妩媚动人、阴柔的特征。

寸跷秧歌的“颤”,“颤”是因脚踩短跷为了保持身体平衡,膝盖弯曲脚下不停踏地,上身自然地随动,并舞动手中的扇、绢,从而形成了“颤”动律,满城寸跷秧歌的“颤”是由脚下带动上身舞动的特征,上半身和下半身都在舞动,再加之演员手中舞动的花扇和彩绢,远远望去像极了翩翩飞舞在花丛中的彩蝶。

寸跷秧歌的“颠”,“颠”的出现是建立在“颤”的基础之上的,“颤”是由膝关节发力,重心放在前脚掌上,腰部放松,上身及肩部随动,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颠”的动律,也是沿承了黄河沿岸人民的憨厚朴实,舞蹈动作自由洒脱,但又脚下踩了寸跷,就形成了上身颠得厉害,而脚下碎碎步的特点,还形成了独特的顺手顺脚的艺术风格。满城寸跷秧歌的“颠”有着活泼俏皮又有一丝大方委婉揉入其中。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河北卷[M].中国舞蹈出版社,1989.

[2]满城县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满城县志[M].中国建材出版社,1997.

[3]张彤,刘昕欣,蔡海波.论河北满城寸跷秧歌舞蹈艺术的传承与发展[J].作家,2013(12):247-248.

[4]方倩,黄壮.满城县寸跷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J].青年文学家,2016(11):192.

[5]聂春芳.河北满城乐舞寸跷艺术“重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

猜你喜欢
舞蹈
“我们的舞蹈”教学案例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论舞蹈表演效果与舞蹈技巧之间的正向联系
The Rabbits Under the Moon
家有谢天谢地
舞蹈课
[舞]乐趣 地表最强的快乐治愈法 生活无处不舞蹈!
蛾子纷落的时刻
舞蹈技巧在舞蹈表演中的合理运用
雪地上的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