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的审美关系

2020-09-10 17:29谢蕾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谢蕾

摘要:美学作为一门西方学科被传播到中国之后,美学与艺术息息相关,紧密结合,而随着网络越来越发达,艺术美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缩小,如何理解“美学生活化,生活美学化”这一美学现象也开始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对艺术美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审美关系进行简单的探索分析后,发现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交融、相互促进的,过度地消解二者之间的界限,只能加快审美意识和自我精神的消失。

关键词:艺术美学;生活美学;审美主体;大众生活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美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以往容易被美学所忽视的日常生活领域。而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全球一体化速度的加快,大众的审美观也逐渐变得普世化,大众化。一方面是“艺术生活化”,原来高高在上的艺术开始向日常生活靠近;另一方面是生活向艺术化发展,即生活的日常美学开始滋长和蔓延。而随着两种意识形态逐渐融合发展,美学也渐渐开始面临文化和艺术的双重挑战。

一、生活美学与美学生活之间的关系

(一)概念

美学(aesthetics)是一个来自西方的人文学科——其实狭义上所有现代的学科都算是“西学”,只是美学算得上是西学中的西学了。美学脱胎于西方哲学和诗学(文艺理论),由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加登在1750年首次提出,他明确列出了美学应该研究什么,不研究什么的戒律,归根到底,他明确了美学研究的主题是感性,却应该以理性为基础,理性——感性从高到低的价值梯级是不会改变的。

1933年,法国哲学家列费伏尔提出“日常生活”这一概念,他重点强调日常生活具有压抑和颠覆的双重性,此后的赫勒给出了清晰的定义,即日常生活是重复的、普通的、个体享有的“平日生活”,它是个人过的日常生活,是个体生存的现实基础。

(二)联系

如果说,美学是一种有意为之的审美生活,那么,日常生活便是一种“偶然为之”的“悠闲”生活,两者互相独立又相互依存: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营造,为营造这样一个理想的状态,最终定调为轻法式,因为既要创造具有美学意义的仪式感,又要在这种仪式感当中寻找一种轻松自如的状态。

整个美学体系其实涵盖了三个生命节点,过去的她:原本的生活全貌中她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现在的她:在当下她对自己的要求,以及未来的她:保持未来可以延续的生命力。

二、“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融合的原因

美学与生活之间的融合,有其必然性也有其社会性。首先,从社会性来说,美学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与日常生活是互相作用、休戚相关的,比如电影、美容、服饰等艺术的繁盛等,都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艺术审美与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就消失不见了;恰恰相反,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的审美活动也更加艺术化、精致化,而日常生活的中心部分仍然是世俗性和普世化的。审美活动的艺术性仍然存在,并且仍然高于现实生活。

其次,作为新一代消费主力的八零九零后,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全球化,其中一部分人形成了反消费主义的消费观,我们熟知的DIY、环保主义消费等都是这类消费观。这些反消费主义意识一定程度上孕育了生活美学。近年来,如印章,油画等艺术品都转变为“橡皮章”、“数字油画”等生活美学。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论是人云亦云或出于自由意志,都愿意在个人生活中尝试体验审美经验,尝试去审美,这点弥足珍贵。

因此,这种新型消费观与马克思论述的奢靡消費观完全不同。在追逐个性化、享乐化的同时,放弃拜金主义和过度消费,放弃符号化、景观化的高附加值品牌,回归以消费体验为核心,以社群关系为纽带的消费模式中。

最后,生活美学的一大特征是审美泛化,意味着人在日常生活中同样能获得审美经验,也就是说,审美并不与生活隔离。在当今中国,我们仍保留着些许传统审美情结。如对烹饪的执着、观奇石的传统、交谈的艺术,这都是审美泛化的现象。年轻群体自发组织推动的汉服复兴,包括传统礼制的复兴、对遗留日本的工匠精神的追求以及各行各业竞相提高产品审美价值的努力,都是对传统的生活美学的再次追寻。

三、“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关系的反思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全球一体化迅速加快,也加快了美学向生活转换的进程,使得艺术美学与生活美学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首先,从积极影响上看,美学的审美对象主要是人,它的研究中心是人的日常生活,它对解放个性、加强情感、建构社会意识等人性的重构具有重要意义。美学向生活化的转换,消解了艺术与生活、精英与大众、高雅与世俗之间的距离,使得美学与生活之间得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后得以融合。

其次,从消极影响看,虽然在很多层面上,真正的生活美学正在发芽生长。但纵观全国,一种虚假的生活美学仍在蔓延。那是一种真正的消费主义,它崇尚借用商品重建个人认同,与拜金主义媾和,关注他人而非自己的消费体验。这种虚假的生活美学的一大特征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这些消费者仍受强烈的符号和社会景观的影响,他们的消费需求是虚假的,同时引发过度消费和超前消费。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而艺术美学又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所以使得生活美学一直处于变化和发展中。但是确定的是,由于大众的审美水平日渐提高,艺术美学和生活美学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需要我们,不仅需要以辩证的思维看待和研究艺术美学,还应该对日常生活中的美学现象加以研究;要用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消化和理解各种不同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树立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审美方式,树立与大众生活相和谐的审美思想,在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中培养与社会大众生活平等而又独立于大众生活之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

参考文献:

[1]梁盛平. 室内环境艺术创作中的文化构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王江松.“生活美学”是这样可能的——评刘悦笛的《生活美学》[J].贵州社会科学,2009(02):28-33.

[3]刘悦笛,许中云.当代“审美泛化”的全息结构——从“审美日常生活化”到“日常生活审美化”[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25-29.

[4]刘悦笛.“生活美学”:是什么与不是什么?[J].艺术评论,2011(04):22-24.

[5]杜书瀛.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J].河北学刊,2003(06):137-140.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