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2020-09-10 07:22姜寅瑞陈潇雅冯昱宁刘启家卢楚湘
国际全科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治疗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

姜寅瑞 陈潇雅 冯昱宁 刘启家 卢楚湘

摘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由多种因素所致。在治疗该病症时,目前现代医学治疗有限,且多数患者治疗后病情易反复发作。而采取中医药治疗该病症,其具有显著疗效和独特优势。本文特从CAG的中医病机、病因、治疗等研究进展做详细阐述。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进展;研究

一、前言

在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较为常见,其主要特征为胃黏膜基层增厚,黏膜变薄,黏膜上皮和腺体数目减少、萎缩,伴有不典型增生,或肠腺化生和幽门腺化生等。该病症一旦发生,则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部分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不良症状为主要表现,如疼痛、饱胀、上腹部不是,且伴有消化道症状如嗳气、嘈杂、口苦、早饱、纳差等,患者症状表现与病理严重程度无显著相关性。在中医学理论中,该病症属于“胃脘痛”、“痞满”等范畴,而通过对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则可发挥较好的优势[1]。本文特将CAG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二、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病因分析

(一)脾胃虚弱为本

中医学理论中,CAG具有复杂多样的病因,久病体虚诸劳、情志失调、饮食内伤、感受外邪等均可对脾胃造成损伤,并造成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调而致病。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基本病机为气机失调、脾胃虚弱。津液输布失调、水液运化失常、脾虚失运等可造成胃阴虚或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胃失和降,气机壅滞,则会导致水谷无法腐熟。

(二)气机失调、实邪内阻为标

CAG发病过程中,湿热、血瘀、气滞等为标,实为实邪内阻。患者以脾胃为中心发病,且属于本虚标实之证,与肝胆关系密切。脾胃升降功能与肝主疏泄条达关系密切,一旦肝胆失于疏泄,则会对脾胃升降功能造成一定影响。

(三)浊毒内蕴为关键

CAG发病时,脾胃损伤致使夹瘀夹郁而成毒,水湿不化而成浊,浊毒内蕴,瘀阻胃络,瘀滞中焦,胃腺萎缩,胃体失于濡养,胃络受损,最后发展为CAG。浊毒证指的是机体因浊毒而处于浊毒状态,并发生一系列症候群。CAG发生、发展过程中,伏赌起着决定性作用。毒的物质基础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且本病的不同时期均存在瘀、毒、虚等,三者交互为患[2]。

综上可见,CAG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患者初期发病以感受外邪或脾胃素虚后迁延不愈,或气机不畅、肝郁气滞,造成肝木乘土,造成胃失荣养,瘀积胃络血分,浊毒内蕴,积湿成浊,脾虚湿盛,形成了CAG复杂的病理改变,最终造成胃黏膜营养匮乏、血运障碍,并出现萎缩、异性增生、肠上皮化生等。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法研究

针对CAG的病因,《内经》认为是由寒邪内侵、起居不适、饮食不节所致,且以脾胃受累为主。该病症发生过程中,病机为升降失调、正虚邪陷,且治疗方面拟定了辛升苦降、寒热并用的疗法,而从脾胃内伤角度则需采取消补兼施的治疗方案,而补中益气汤、枳实消痞丸则为代表方剂。在近现代中医学中,针对CAG患者通过专方专治、辩证论治、针灸等治疗的效果较好,其在逆转异性增生、逆转肠上皮化生、减轻胃黏膜萎缩程度、改善临床症状方面发挥了显著优势。

(一)辨证分型论治

针对CAG患者,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即为辩证论治,各医家可结合个人经验,并根据患者不同症状表现,对其实施辩证分型治疗,疗效较为理想。在中医学理论中,CAG可分为五种证型,即胃络瘀阻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弱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虚证)、脾胃湿热证、肝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气滞证)等。也有部分研究将其分为四种证型,即胃阴不足证、脾虚气滞证、湿热中阻证、肝胃不和证等;或分为三种证型,即胃阴不足证、肝胃不和证、虚气滞证等,分别给予养阴益胃、疏肝和胃、调中理气等治疗,并灵活调整。大量临床研究显示,CAG患者中多为虚实夹杂证、寒热错杂证,占比50%以上,而治疗此类患者时应用和胃泻心汤,则可达到86%左右的有效率。另外通过研究CAG中医症候特征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其具有五种中医症候类型,即胃阴不足、脾胃湿热、瘀阻胃络、肝胃不和、脾胃虚弱等,其中最多见的即为脾胃虚弱证[3]。

(二)中医治疗经验

针对CAG患者,有研究采用甘缓酸收、辛散苦泄之法治疗,前者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胃炎久病者;后者主要用于治疗升降失司、寒热互结者;通过采取个体化治疗,则需对本虚、标实的缓急轻重进行衡量,注重通阳、养血、益气等。作为CAG主要证型,气阴两虚证者可见热郁、湿阻、血瘀、气滞等,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所以需对寒热虚实予以全面考虑。对于气阴两虚、胃阴不足者,治疗时需注意扶正为本,配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清热化湿解毒等治療。而以浊毒理论对CAG患者进行治疗时,则需注重合用虫类药、苦寒药、芳香药等,同时联合使用精神疗法、饮食疗法、药物疗法等[4]。

(三)专方专药研究

有研究选择CAG患者147例,并采用资生汤加减联合法莫替丁治疗,结果发现联合用药的效果明显好于单纯西药组和中药组。其中资生汤组方包括牛蒡子、鸡内金、白术、玄参、山药等,其功效在于化瘀去浊、补脾健胃等。也有研究选择CAG患者80例,采用抗Hp常规治疗对照组,基于此联合胃复春治疗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杀菌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且该组临床症状、胃黏膜炎症等显著减轻。而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CAG患者后,治疗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显著,且各项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研究采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CAG患者,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有效率高达85.94%,明显优于对照组。也有研究显示,采用复春片治疗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安胃汤(基本方包含甘草、白花蛇舌草、丹参、陈皮、黄芩、莪术、党参、白术、茯苓等)加减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HCT、ESR、血浆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等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安胃汤加味治疗的功效在于活血化瘀、健脾益气等。另有研究对于脾胃湿热型痞满患者80例随机分组研究,对照组治疗时采用西药莫沙必利,而治疗组治疗时采用黄连温胆汤,结果显示两个组别对比中医症候疗效、临床有效率时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二者表现出了显著差异,但二者胃镜病理差异不明显[5]。对于CAG患者而言,常规西药治疗与中西药联合治疗相比,后者的效果更为理想。

(四)针灸治疗

有研究选取脾胃虚寒型CAG患者63例,采用合募配穴艾灸法治疗A组,采用胃复春片治疗B组,结果显示12w后A组总有效率93.8%,且该组中医症状积分降低明显,胃泌素水平、PGR、胃蛋白酶原Ⅰ等显著增高。也有研究选取上述患者84例,采用叶酸、胃复春片治疗对照组,采用穴位埋线、针灸、中药等联合治疗观察组,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85.42%,患者健康调查量表评分明显更高,且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另有研究选取CAG患者60例,均接受针刺治疗,方法为升清降浊针法,结果显示半年后患者治愈31例、有效7例、显小17例。而通过对CAG采取药物与针灸联合治疗,则可达到理气活血、健脾和胃作用[6]。

(五)中医调护

CAG发病时,七情失和、饮食不节也属于重要病因,而中医治疗中,情志调节和饮食调节也需予以重视。饮食方面需注意以清淡为主,进食速度宜缓慢,注意饮食规律,尽可能减少辛辣刺激、腌制、油腻等食品,注意戒烟戒酒等。由于抑郁、焦虑等情绪与患者发病关系煤气诶,所以需加强心理疏导,根据患者心理和情绪状态,采用抗焦虑、抗抑郁等药物进行治疗,以防止病情进展,缓解病情,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四、结论

综上所述,针对CAG患者采用中医药辩证论治可阻止病情发展、保护胃黏膜、改善临床症状,可为临床辨病辨证、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提供新的思路,从而将中医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目前中医药治疗多为临床研究,中药在改善肠化、胃黏膜萎缩方面尚缺乏可靠、确切依据,加之病理诊断和胃镜诊断一致性存在差异,评价标准并不统一,所以还需深入探索促胃黏膜修复中中药制剂的微观作用机制。

参考文献:

[1]魏玮,杨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治现状及中医藥治疗优势[J].中医杂志, 2016,57(01):36-40.

[2]王营,刘晏.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成药, 2016,38(11):2439-2443.

[3]徐坤福.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 2018,33(14):2140-2142.

[4]郭慧霞,郭淑云.中医药治疗Hp阳性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 2019,32(04):77-80.

[5]程传奇,王晓素.中医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学, 2019,25(32):190-192.

[6]伊凡,曾韦苹,郭红梅,等.中医药治疗CAG的临床研究进展[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5,38(02):148-152.

猜你喜欢
治疗进展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
肱骨远端C型骨折的治疗进展研究
CRRT在脓毒血症患者中的治疗进展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
剖宫产术后切口憩室治疗进展
急性重症胰腺炎肝损害的机制与治疗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