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原县沙化治理综合治理技术报告

2020-09-10 18:25余红
看世界·学术上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沙化综合治理技术

余红

摘要:根据2014年红原县第五次沙化监测数据和治理情况,充分结合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多管齐下的措施,综合运用林业措施、牧业措施和水利措施,运用灌、草结合,宜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方法因地制宜进行沙化防治。对经沙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沙化治理应的对策。

关键词:综合治理;沙化;技术

一、引言

土地沙化是指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天然沙漠扩张和沙质土壤上植被破坏、沙土裸露的过程,沙化土地形态上主要表现为风蚀地、粗化地表、片状流沙的堆积及沙丘。红原县是受沙化影响严重的地区,通过综合治理能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减少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增加土壤的蓄水和调水能力,增加生物多样性。

(一)红原县沙化土地情况

根据2014年红原县第五次沙化监测数据显示我县现有沙化土地98395.5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0.77%。主要分布于我县瓦切镇和邛溪镇境内。其中:瓦切镇沙化土地面积67074.9亩,邛溪镇沙化土地面积31320.6亩。通过我们多年的治理,与2009年监测数据103731亩相比,各乡镇沙化土地面积都有不同程度减少,其中:邛溪镇减少411.9亩,瓦切镇减少4923.6亩。沙化土地类型现状:固定沙地51768.6亩,占沙化土地的53%,露沙地5005.65亩,占沙化土地5%,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41621.25亩,占沙化土地面积的42%。

(二)沙化土地治理情况

最早在上世纪70年代,由林业局牵头,组织瓦切地区的人员采取义务植树的方式,对该土地进行整治,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管理等原因,未能取得明显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其次是1999年我县被列为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重点县,在省、州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由红原县发改委牵头,水电、畜牧、林业各部门组成,基本完成了生态环境建设6000余亩的综合治理任务。

最后是2007年按照四川省防沙治沙工作会议的安排,我县被纳入2008年川西北省级防沙治沙综合治理试点县。实施5年,分别在瓦切镇和邛溪镇治理各类沙化土地2640.1公顷。

2013年又纳入国家川西藏区生态保护和建设规划,治理沙化土地面积1800公顷。

13年-2015年连续3年分别巩固2008年-2012年度治理成果5956.3公顷,

二、防治思路

(一)对于流动沙地

首先通过建设防风阻沙林带以减少大风对流动沙地的扩展,然后运用当地的高山柳、柳条编织柳笆建立沙障以固定流沙,进而进行植灌和种草,使沙地得到固定,逐渐转化成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最终达到流动沙地全面治理。针对流动沙地的肥力差、保水能力弱和当地有丰富的牛羊马粪可供使用的特点,在栽植灌木时用腐熟的有机肥(牛羊粪)作底肥,播草种前用腐熟的有机肥(牛羊粪)均匀撒在造林地块上,以维护和增加土壤肥力,保持林草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促进林草旺盛生长。完成前期工程后,进行围栏建设和后期管护。

(二)对于半固定沙地

对沙化程度相对较轻的半固定沙地进行机械围栏封禁→牛羊粪固沙→种草→综合管护等措施,人工促进地表植被快速覆盖,达到最终治理的目的。

(三)对于露沙地

对部分沙化程度相對较轻的露沙地采用封育补播的方式,在人工补播辅助下,以地表植被自然恢复为主,达到最终治理的目的。

三、技术要点

(一)生物沙障设置

4.1.1材料:选择3-5年生、无病虫害、色泽正常的高山柳枝,主干用于沙障固定桩,侧枝用于沙障编织材料。

4.1.1设置技术要点:于每年4-5月土壤完全解冻后,或9月树木休眠后组织实施。从迎风面开始,划1条与主风方向垂直的线设置沙障主带,先将固定桩(40-60cm长)间隔15-20cm埋设于沙地上,桩与桩之间用侧枝进行交叉编织后完成第一条主带设置;如此方法平行于第一条主带,带间距2m(或自定),逐一完成其它主带设置。主带做好后,再用相同方法设置副带,副带与主带垂直,副带间距可比主带宽。最后,形成纵横交错、结构稳固的网格状柳沙障。

(二)防风固沙林带建设

树种采用高山柳大苗(2m—2.6m),在流动沙地,与迎风面方向垂直设置防风阻沙林带。按株行距1m×1.5m,宽度8m。采用穴状整地,整地规格为60×60×60cm;种植穴全部采用品字形配置。每公顷施用5吨有机肥(牛羊粪)作底肥,以维护和增加土壤肥力,促进林木生长。

(三)施肥

全年均可实施。选用当地丰富的牛马羊粪(腐熟),对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和露沙地进行施肥作业,增加土壤肥力并改善土壤保水性能,使林草生态系统养分平衡,促进林草旺盛生长。

(四)种草

于每年4-5月土壤完全解冻后组织实施。用铁耙在沙地上钩出槽(槽深5cm为宜),将处理后的草种,按设计用种量均匀的撒播在钩出的槽内后,用扫帚或枝条把土覆平即可。

(五)围栏

先将小角柱、中柱按规格排好,用打桩机打入地下0.8m(地面部分1.2m),用三角架将网片拉直、拉紧,然后用扎丝将网片固定在小角柱和中角柱上。要结合地形进行安装,对牲畜活动频繁区域要适当加密小角柱、中柱安装用量,增加围栏的牢固性;网片安装要绷直,尽量减少转角。

(六)填沟堵渠

沿沟渠每隔100m用沙袋进行填堵,填堵坝每间隔10cm埋设排水管数根,减小库容水对坝体的冲击和破坏。填堵坝筑成后,上面应及时覆土和撒播草种,尽快形成植被,减小雨水的冲刷和固定坝体。

(七)越冬暖棚

选择背风向阳、地势干燥、排水良好、靠近牧户定居点为宜。同时,按照建筑规范和质量要求,暖棚建设要求做到安全、牢固、宽敞和结构合理。

四、防沙治沙取得的经验

(一)流动沙地的治理模式。即:防风阻沙林带+生物沙障+草障植物网格+灌草间种模式是红原县特有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治理模式,其成效好,效率高,不反弹,一劳永逸。

(二)在风口地段营造防风林,采用大株柳树进行1×1.5米的密植,阻断风力对沙粒的转移,在沙丘地段也采取大株柳树按1×1.5米的规格进行密植,改善局部地表温度,形成小面积柳树覆盖,以利地被植物的生长,在其它地段采用高山柳进行植被恢复。

(三)在每年的春季抓紧时间,配合合理的劳动力,牢牢把好施工质量关,在每年五月上旬结束造林工作,适时进行灌溉,促进苗木生长。在栽植过程中要求栽植人员做到起苗到栽植时间不能超过两天,随挖坑随栽植,保持苗木不失水,做到坑大、苗直、踏实。草地补播、补植在春季选择阴雨天进行。

(四)对已治理的沙化土地,我们以巩固治沙成果,避免再度沙化为目的,切实加强了管护力度,增添了管护措施,落实沙化土地治理受益牧户为管护责任人,实行全封禁牧,促进植被的自然恢复能力。

六、结论

通过几年努力,经过治理后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转化为固定沙地,露沙地植被盖度增加,监测表明红原县治理区流动沙地林草植被盖度从治理前的不足10%增加到目前的55%并得到稳定,生态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达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保护一片”的工作目标,为整个川西北高寒地区防沙治沙积累了技术经验,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参考文献:

[1] 红原县沙化治理试点项目实施方案.2013.

[2] 赵燕兰,周青平,曾鹂,etal.沙化草地植被恢复治理技术研究综述[J].草原与草业,2017,29(003):7-11.

作者单位:四川省阿坝州马尔康市科学技术协会

猜你喜欢
沙化综合治理技术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涉毒案件场所变化趋势的分析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问题探讨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