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技术的初中数学自适应学习探究

2020-09-10 18:36王宏轩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适应

王宏轩

摘要:自适应学习通常是指给学习者提供相应的环境,通过自身在学习中发现总结,最终形成理论并能自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更便捷的移动终端,全方位把技术转化成为生产力,改变着传统的数学知识获取经历。学科APP的适性应用,不仅为教师提供先进的教学拓扑,同时为学生拓宽时空维度,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自适应;发现学习;APP;即时反馈

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IT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DT是数据处理技术(Data Technology)的英文缩写,它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这两者之间实际是思想层面的差异。作为延续传统数千年的数学基础教学,正走向引导大众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数学的思维分析世界,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形成适合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数学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技术的进步与DT时代的数学,正用自适应学习横架起一座桥梁,让传统数学走向素养数学。

自适应学习是针对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而提供基于学生学情的学习支持系统,通过对学生已有知识储备、认知水平等学生自身背景因素的综合分析,在发现学、例中学、学习检测评估方面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服务学习。

当今,适合于教与学的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日常当中。初中阶段的数学学习是学生理性逻辑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教师应该抓住时机,利用技术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提高数学自适应学习能力。

一、借助信息技术“发现学”

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尤其对于手机进课堂是无法接受的,认为粉笔黑板的课堂更加便捷。这样的传统授课方式,教师备课简单,压力较小,但是教学效果大都低于结合技术的授课方式。因此教师选择平时上课使用传统授课,在公开课时利用信息技术授课。这样的情况,不利于让学生真正地发现学习。

教师应该通过学习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将教学内容和相应的使用内容提前进行编辑,以提高课堂效率。可以采用适合的APP辅助教学。可以制作有趣的课件,可以设计生动的动画演示,可以通过网络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结合多媒体的特点,尽可能为同学呈现丰富的内容,让学生被吸引而进行发现学习。教师在知识理论讲解时,可以向学生讲述理论产生的背景和过程。

如利用“洋葱数学”,可以实现在基于微视频辅助教学的数学教学,学生知识的获得是通过观看视频,而且在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知识已经掌握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事先设计出导学单。上一节课结束时布置学生在根据导学单上的问题和任务完成预学习。预学习包括自读课本、利用APP观看微视频、完成台阶训练三大块,通过学生的个性学习,发现问题。在观看视频的时候,基于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和认知的结构不同,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将学生提出的问题总结归纳。

课堂上,首先会对学生的预学习情况进行数据分析,利用“问卷星”“智学网”透过数据展示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学生在理解新知上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课堂上需要重点解决的内容。课堂上呈现的学习过程主要是师生讨论交流,探究预学习过程中的问题。通常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进行讨论探究,通过向组员寻求帮助,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如果是全班大部分学生都对某个问题有疑问,教师面向全班讲解。

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基于自身学情的个性化学习环境。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改变了教学顺序,而是改变了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而言,真正成为了学习的执行者,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技巧。而且对于数学教学中的教学微视频资源,需要时可供随时查阅,特别是对于那些本身在课堂上经常消化不了新知的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課后再巩固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优化“例中学”

移动终端与WIFI覆盖的普及,给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手段的丰富提供了可能。利用信息技术授课要做到合理,太过依赖或是较少利用都无法达到例中学的最佳效果。

(一)借助学习资源包进行自助式学习

当一个新的知识点学完后,用何种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文本、图片还有微视频都可以。但是,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将文本、图片和声音结合一起的微视频效果更好。

授课时,老师安排好学习任务,推送学习资源包(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时,根据学习情况可以选择自行探索,可以借助文本材料对比分析,可以观看视频加深理解,可以通过学习资源包自助式学习等。

当然,一节课上完后,这些学习资源包也可以多次观看和使用,同样达到巩固所学内容的效果。

(二)利用APP,创设模拟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APP的作用是降低理解难度,提高学习热性。所以,教师在利用APP进行教学时应该体现出教学主体。不仅仅只让同学观看课件,还应该让同学动手操作。比如在学习统计概率时,原本只能在讲台上利用模具进行演示,这样既不能做到人人参与,也无法调动所有人的积极性。

在课上,学生可以在自己的设备上下载“转盘”“骰子”等游戏APP,利用终端工具进行活动,极大地提高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APP为教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教师应该合理在教学中应用APP,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发挥移动终端在数学教学的效果。

(三)信息技术创新数学评价评估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的教学大多注重于传授新课的过程,评价方法单一,认为量化的评价才是科学。现代数学教育评价理念认为:评价与教学是一体的,它贯穿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如:自主提问、自学时长、小组探究参与程度、每个环节的注意力集中程度等等,当然与包括及时的教学评价。传统的评价结果由于条件的局限性,使得结果不能即时反馈,或者反馈结果不细,不追踪到每一个人。而利用技术就可以及时收集整理数据,无论教与学都可以从数据中发现问题。

自适应学习通过分析学生对问题具体的回答,为学生提供独一无二的内容反馈、线索和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情况,当即提供合适的反馈,包括提示和课后材料推送等。

1.课堂检测即时反馈

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课堂检测,教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之后教师可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予以帮助。原有课堂很难做到老师当堂批改,当堂反馈,利用“问卷星”,提前把题目做成二维码印在学案上,课上学生扫一扫二维码即可完成检测。教师马上了解到学生掌握的情况。

2.学习过程教学效果即时反馈

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学效果过程的问卷调查,教师从中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各个层面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况,从而有的放矢地调控教学,及时进行矫正补救。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来判断这节课的得失,总结经验,提升下节课的教学效果。

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学生了提供资源和趣点,提高学习数学积极性,促进数学自适应学习能力的提升。但是如果无法掌握正确应用技术的方式,效果会适得其反。教师要在发作应用合作探究下调整进度,正确引导学生,变“自适应”为“有效适应”,把科学真正用到学习上。

猜你喜欢
自适应
浅谈网络教育领域的自适应推送系统
以数据为中心的分布式系统自适应集成方法
自适应的智能搬运路径规划算法
Ka频段卫星通信自适应抗雨衰控制系统设计
电子节气门非线性控制策略
多天线波束成形的MIMO-OFDM跨层自适应资源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