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问题

2020-09-10 18:36蒋璐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人格教育大学生对策

蒋璐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教育的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筆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情况提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心里健康;人格教育;对策

传统教育过于重视学生的成绩和分数,重视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却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以及人格的健康教育。学生经过长期的应试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只会读书、考试的“书呆子”。学校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专业人才的重担,学校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能够应对考试,更能良好的适应社会,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学生从高中走向宽松的大学校园,在宽松的大学校园生活中开始观察和接触外界社会,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也处于形成的关键时期,高等院校在此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人格教育,这对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的现状分析

国家对于教育日益重视,重视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也对大学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这些努力还远远不够,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

传统教育模式在我国历来已久、其影响根深蒂固,一时难以得到有效的拔除。这种教育模式很大限度的禁锢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理念更新,使得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固守传统教育理念,在人格教育上过于轻视,甚至在人格教育上坚持了错误的教育理念。教育理念陈旧,无法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接轨,整个教育体制呈现出一种死板、僵硬的特点。大学生正处于面向外界的尴尬时期,此时他们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父母、老师的监管,开始独立面对社会外界,而人格教育的缺失使得他们看待问题、处理事情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强烈的主观性。而教师被限制在了固有模式之中,难以对课程教学进行有效的创新,也无法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而对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或者重组,使得学生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教育目标存在片面性,缺乏整体性

学校教育目标与人格教育存在必然的、直接的联系,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院校的教育目标更多的则是放在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上,忽视了学生的人格教育,部分院校虽然也重视学生的人格教育,但是其方法、内容以及具体的措施都具有强烈的片面性,缺乏统筹兼顾和全面意识,使得学生的人格教育发展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帮助,甚至在某些时候不仅不能为人格教育发展服务,反而会耽误学生的成长成才。

(三)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现象严重

传统的教育模式非常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轻实践重理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片面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此外,部分高校的人格教育没有从高校实际情况、学生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实际情况出发,脱离现实,成为空谈,使得学生的人格教育成为一个空洞的口号和束之高阁的纸张。

(四)教育方法枯燥乏味,缺乏必要的使用性

我国在以往时期并没有给予人格教育太多的重视,因而在方法实践和理论指导上都存在惊艳不足的情况,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陈旧落后或者脱离现实,使得人格教育的实用性十分低微,缺乏必要的使用性,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并没有太多的帮助。教学方法缺乏吸引,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长期的单一教学使得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和厌恶情绪,严重影响课堂效率。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人格教育的对策

(一)以人为本,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这也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依据。社会的发展依赖于人的发展,学校的教育也是为人的发展所服务的,这就决定了高校的健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主,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并以此为核心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高校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将课堂的主体归还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形成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一个轻松舒适的学习环境。在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时,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同时做好隐私保密工作,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能够拥有爱与归属感。

(二)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以此来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对大学生实现健全人格的培养应当从大学生个人的需求出发,对大学生实现针对性的人格培养,以往我国教育强调从社会需求和国家需求的角度去考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但是这种社会本位的培养模式,往往导致学生形成这样一种观点,即看书和读书以及学习并不是为了自己,之所以看书和学习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和学校的管理和强制性要求,这种服从论的学习观念,对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独立性较差的现状。我们应当充分意识到我们对于广大大学生进行人格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不是要求我们仅仅考虑大学生的个人发展,而忽略社会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在一起,即要实现大学生个人的发展也要促进社会的发展。之所以这样做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存在着非常密切联系,因此只有实现社会的发展才能够推动做人的全面发展,并以个人的全面发展反作用于社会的发展。

根据马斯洛的成长需求理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人格教育同样需要从学生的个人需求出发,以满足学生内在需求为基本目标,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由低级需求向高级需求转变,使得学生在需求满足的过程中实现人格的健全与能力的完善。在以往的人格教育中,高校和教师都将政治教育、社会教育放在人格教育的前面,使得学生认为学习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而忽视了自我的内在发展。

(三)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理论与实践从表面上是分割开来的,甚至彼此互不干系,但是,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可以发现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二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甚至会产生1+1>2的效果。对此,遵循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重视理论与实践的转化,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中,明确实践的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使得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互为补充,由此促进大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养成知行合一的优秀品质,在明辨是非判断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四)坚持自我、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促使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

学生的教育并不是学校单独的责任,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全面进步依赖的是多方面的努力,这种教育合力包括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重视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使得学生无论身处何处都能接受到一致的教育。同时,学生的人格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学生的人格都有可能产生改变,甚至一件微小的事件都会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而这也就说明了学生人格形成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它需要多方力量的共同支持和保障,如果其中一方的力量达不到,就会产生木板效应,不仅会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也会影响人格形成的稳定性。对此,高校要联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往同一个方向去奋斗,真正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民族高校大学生健全人格养成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 席宁山.中央民族大学 2016

[2]对提高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思考[J]. 邓立.  才智. 2010

猜你喜欢
人格教育大学生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走,找对策去!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