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障碍与路径初探

2020-09-10 19:25田维维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对策

摘要: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新的战略机遇和历史使命,探索分析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的障碍,并针对性的提出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路径,以期为皖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为欠发达地区参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思路。

关键词:皖北地区;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优势和障碍;对策

一、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将长三角范围的规划面积扩展为沪苏浙皖 “三省一市”全部区域。安徽省全境划入长三角区域,对于皖北地区无疑是个好消息。皖北地区长期经济发展落后,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长三角中心区在产业结构、营商环境、人才层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皖北具有人口基数大、传统产业占比高、劳动力外流严重等特征,选取皖北作为研究对象,具备一定的代表性,旨在探索缩小长三角地区 “经济高地”与 “经济洼地”间差距的途径,针对这些“短板”,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成为皖北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面对新的战略机遇和历史使命,皖北地区需进一步发挥优势,深度参与长三角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体系,在高质量发展中闯出新路。

二、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障碍

(一)制度障碍

制度障碍是阻碍皖北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最主要障碍。整个安徽在市场准入政策方面都存在复杂繁琐的现象,政府对引资企业后续发展缺乏有效跟进,政府在引导企业融资渠道方面的政策过于单一。皖北各地市在招投标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本土保护主义现象,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业绩而被动充当阻碍公平竞争的保护伞。当体制、要素、政策等人为制度性因素将地区行政边界约束为市场边界和利益边界时,资源就不能有效流动并合理配置到它应该去的地方,形成人为的发展障碍。要破除制度障碍需要各合作方成员之间进行沟通、对话和谈判,应关注协议的起草、谈判、维护以及争端出现后的协调、组织机构的建立等制度交易成本。

(二)协作意识弱

皖北地区六个地市抱团发展的观念较弱,产业同构现象突出,六地市中有5个将生物制药、机械制造列为主导产业,4 个将化工、食品加工、生物醫药列为主导产业,主导产业重复率高达 80 %以上。同一产业在不同行政管辖区重复分散布局,使得皖北城市争夺区域内有限的内部市场,在招商引资、政策优惠、用人招工等方面竞争远大于合作。由于皖北六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差不大,出现各市争当皖北老大的乱象。

(三)虹吸效应强

长三角区域合作属于增长极开发模式,在增长极开发模式中会形成两种效应,一种是极化效应,一种是扩散效应。极化效应扩大区域差异,造成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但并不是无限的; 扩散效应可以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发展,有助于缩小区域差异。随着大都市与周边的小城市合作日益密切,扩散效应慢慢增强,同城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如果大城市的要素集聚能力非常强,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可能产生虹吸效应,小城市优质资源和要素会流向大城市,制约小城市发展,皖北地区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应努力减少虹吸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路径

(一)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皖北地区要做好“新”文章,以长三角区域创新共同体为依托,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推动蚌埠硅基新材料、淮北铝基新材料、亳州现代中药、阜阳现代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细分行业集中度。要做好“农”文章,依托皖北粮食主产区优势,面向长三角高质量消费需求,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并着力补齐农产品精深加工短板,向后端延伸发展仓储保鲜、冷链物流等配套服务体系,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基地。要做好“人”文章,大力承接、改造和发展轻纺、服装、电子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管理模式,建设劳动密集型产业接替区。

(二)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皖北地区要协调发展,不断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做大做强阜阳、蚌埠区域中心城市,创建智慧城市、绿色城市、海绵城市,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增强辐射带动力。要探索城乡融合发展新路径,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激励机制,促进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塑造个性鲜明、充满活力的品质乡村。要加快省际毗邻地区发展,鼓励宿州、淮北、徐州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框架内,打破行政藩篱,加强规划衔接,搭建产业、科技、人才、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合作平台,打造省际协同合作示范样板。

(三)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增强居民获得感幸福感

皖北地区要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加快淮河行蓄洪区安全建设,实施现有庄台、保庄圩综合整治,建设低洼地居住人口和庄台超容量人口迁建工程,确保全面完成减贫目标。要嫁接优质公共服务资源,鼓励组建跨区域的医疗联合体,支持沪苏浙高端优质医疗资源在皖北布局,加快构建长三角智慧医疗平台,鼓励各类教育机构来皖北建立分校、分院、分园,拓宽多元化公共服务渠道。要提升交通互联互通水平,积极推动沿淮铁路建设,打造皖北城际铁路网,强化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逐步打通省市际断头路,并提升蚌埠内河港口枢纽作用,增强淮河通江达海能力。

四、结语

皖北地区融入长三角区域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皖北地区应从落实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立足实际,扬长避短,把机遇转化为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在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过程中不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找准皖北地区准确定位、努力彰显皖北魅力。

参考文献:

[1]千慧雄.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测度[J].财贸研究,2010,21 ( 5) : 24-31.

[2]安虎森,李瑞林.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和实现途径[J].湖南社会科学,2007 ( 5) : 95-102.

[3]孙大斌.由产业发展趋势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动力机制[J].国际经贸探索,2003 ( 6) : 71-74.

[4]孟天琦.安徽深度融入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路径研究[J].经济论坛,2019 ( 6) : 106-111.

作者简介:

田维维(1981—),女,汉族,安徽霍邱人,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企业会计,财务管理。

基金项目:安徽省2020年度高校优秀青年人才支持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背景下皖北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项目编号gxyqZD2020148)。

猜你喜欢
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新会计制度对财务管理的影响及解决对策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中小水电站集控系统建设改造对策分析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基于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校园欺凌成因及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