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重庆市江津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及对策建议

2020-09-10 19:25闫万万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资源

摘要:科技创新平台具有技术转移、技术研发、资源共享、孵化企业等功能,是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载体,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的加速器。

关键词: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资源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情况

目前,已建成不同层次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60个,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平台布局,为我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国家级创新平台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1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国家级科技农业园区1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市级创新平台152家,其中院士工作站1家、市级企业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1家、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市级协同创新中心1家、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市级中小企业研发中心47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70家、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0、市级众创空间9家。

二、创新平台建设的主要举措

(一)科技政策精准发力。为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2017年我区出台了《江津区科技创新激励扶持办法(试行)》。该《办法》实施的第二年,我区创新平台建设即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18年新增市级创新平台41个。2019年又出台了《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津区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10条激励政策》(江津府发〔2019〕18号)、《重庆市江津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江津区科技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10条激励政策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江津府办发〔2019〕77号)文件,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当前,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支持建设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政策环境不断改善。

(二)政产学研合作共建。政产学研合作是企业提高技术能力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发挥院校的智力资源,减少企业的技术开发成本,使企业少走弯路。2017年由科技局牵头,组建了江津区高校科技创新联盟。通过开展津企项目对接、科技交流合作等科技创新活动,有力推动了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全面整合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优势科技资源,将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优势与企业的产业优势紧密结合,形成了政产学研共建创新平台良好格局。近两年开展政产学研对接活动10余次,有近200家企业参加对接交流,促成重齿公司等21家企业与西北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10余所国内重点高校签订政产学研合作协议,共建产学研科技创新平台21个。

(三)科技招商引才引智。目前科技招商已经成为引进培育科技创新平台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以科创中心为依托,立足江津产业及优势开展精准招商,大力引进国内有影响力的技术转移机构、高端研发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在我区布局。目前,西北工业技术研究院、浪尖工业设计研究院、重庆多弧科技有限公司等8个个独立法人研发机构已入驻我区。

(四)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持续加大科技投入,为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充分发挥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引导支撑作用,积极鼓励引导各类企业、院所加大研发经费投入,促进企业逐步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近3年为745家企业兑现研发经费投入、科技型企业、发明专利、核心技术成果及转化等区级科技激励扶持资金1.8亿元,申领兑现科技企业创新券价值3000万,撬动全区各类主体投入研发经费60亿元。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为339家(次)企业贷款6.67亿元。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极大地增强了企业、高校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的积极性。

三、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对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创新意识有待增强。企业对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作用认识依然不足,对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视程度还不够。一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依然偏少。虽然我区有172家高企,数量在全市排名第五,但在全区400多家规上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不足二分之一,且主要集中在机械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在大数据智能化等技术前沿领域的活跃度不高。二是科技研发投入偏低。尽管我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由2016年14.98亿增加到2019年的29亿元,但从实际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甚至是高企的研发投入现状堪忧,像重庆齿轮箱集团有限公司、江增船舶等具有高端研发能力的龙头企业不多。

(二)高端人才严重不足。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支撑,但调研情况显示我区科技人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人才集聚力不强。高层次人才仍然严重缺乏,海外团队仅有1个,院士专家团队6个,博士科研团队11个,仍然偏少。市级创新創业示范团队仅有3个,市级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仅有4人;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留人难。因公共资源、发展空间、待遇保障等原因,科技创新平台普遍存在着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尽管企业自身也在不断优化用工环境,吸引人才,但很多绝大多数企业缺乏对科技人才长效激励措施,对高层次人才的吸纳力不够。三是科技创新平台的科研方向与科技人才愿景存在不匹配,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人员来津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

(三)创新基础依然薄弱。高成长性企业数量增长快,但总量仍然偏少,全区只有32家。2019年底,全区有效发明专利1277件,但与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等主城区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全区148家市级以上创新平台中国家级的企业技术中心仅有3家。2018-2019两年间,我区企业承担市科技局重大科研项目仅有10项。在产学研结合中,很多企业仍处于从属地位,核心技术的对外依存度偏高。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重庆霏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重大项目研发与获奖单位排名中,均是高校主导,排第一。

四、对策建议

(一)集聚创新创业人才,做好做实创新平台。科技人才是创新平台的核心要素。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千方百计为我区创新平台建设集聚人才,认真做好重庆市“三百”科技领军人才培育申报工作,进一步营造“重才、亲才、爱才”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拓展科技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增强人才政策的灵活性,着重引进与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契合的行业、产业领军人才,打造高层次人才团队。

(二)引进培育科技企业,做强做大创新平台。内育外引是创新平台建设的重要方式。支持有实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建设企业研究院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引导支持跨国公司、国家500强企业在我区设立研发中心、财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营中心和配套基地。引导支持一批技术转移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金融机构在江津布局或来津交流合作,提升科技服务企业的能力。支持引进科研院所、高端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入驻我区科技创新中心。

(三)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做精做优创新平台。创新能力是创新平台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要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各类科技研发、科技服务平台。同时,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加强协作,共同建设各类创新载体。对已经有产学研的企业要加强跟踪协调,促进落实,进一步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提高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增强平台的科技研发、科技服务能力。

作者简介:

闫万万,重庆市江津区科技创新中心。

猜你喜欢
平台建设科技创新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运用QQ群开展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研究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绩效提高途径探析
“互联网+”思维在应用型高校课堂管理的思考与探索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