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创作中的自我认同

2020-09-10 20:25唐宇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自我认同粉丝

摘要:随着粉丝文化的兴起,原来我们对于粉丝只是过度的迷恋某一明星或者行为的观念受到冲击,粉丝不再只是消费者,粉丝在创造着一种自己的文化。

关键词:粉丝;同人创作;自我认同

一、同人创作心理

同人是粉丝群体中的一类,和其他粉丝的区别在于他们不但消费文本,还创作文本。[1]詹金斯借用德赛都的“盗猎者”的概念来说明粉丝创作是一种对于原文本的挪用,并以“为我所用”的方式重新解读。同人创作是将原作中的符号进行挪用,生产出新的意义。不同于恶搞文化,同人文化是基于对于原做的喜爱而进行的创作。它不以营利为目的,也不易转化为商业资本。这让同人创作成为一种和主流文化不同的文化方式。

(一)理想的自我

互联网和媒介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读者和作者的对立。使得读者可以进行生产。费斯克就认为受众可以创造出一种拥有自己的生产流通体系的文化。粉丝喜欢原型的一些特质,对这种特质的喜爱让他们以二创的方式将这种特质进行书写和传播,在这一过程中他们能够不断的体验和沉浸在这种特质带来的感觉里。在拉康的镜像理论中,婴儿看到镜子中的自己时,误认为镜中影像就是自己。这是主体建立的过程,主体的建立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镜中的影像。婴儿对于镜中像的认同是影像引起的迷恋。这一过程正好映射了粉丝对原型的迷恋。粉丝的内心对特质的认同是理想自我所应有特质,所以原型的特质其实是理想自我的特质。而同人创作并没有摈弃这种特质,而是在这个特质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意义。在同人创作平台LOFTER上同人文《失而复得》的作者提到她创作的原因:“想写一下我感觉到的那些纠葛,虽然感觉两个人好像很多纠葛,可是爱也好明显地在,爱还在,我们就不怕了”作者正是感受到了这种特质,促使她去创作。这种特质是她所认同且追求的。不再进行创作的作者正是从这种特质的镜像阶段走了出来。每个人都有着理想自我的想象,这种自我想象是一种未完成的过程。同人创作是对于原作中符合自己完美意象的或者不符合自己期望的地方,在自己的創作中加以改进。同人创作使得这些创作者能够在创作中进行不同的角色扮演,不断演绎不同的人生,在对于理想自我的生产中建立起多重的自我认同。也在多个形象中寻找一种发展自我的可能。

(二)自我身份的表演

艾伯柯龙比曾经提出了奇观/表演范式,突破抵抗和收编的二元对立。在新媒介的环境下,粉丝变成了表演者。他们在媒介上进行表演,并通过这种表演建构自我的身份,获得他人的认同。可以说受众从诠释或抵抗的主体更多地转变为了表演的主体。同人粉丝在消费同人作品以表现自己的同时也在利用文本进行表演。同人创作的这种二次创作作品展现在他人面前,等待他人观看。通过在表演和被观看这一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身份。同人创作者在创作的同时会积极的要求有同好评论,这是一种表演行为。同人创作的过程是自我认同建构的过程,是通过从理想自我的想象到文本创作到被观看这一过程中实现的。

二、同人创作中的自我认同构建途径

同人创作中自我认同是人的主体性问题,是一种身份感和认同感。吉登斯认为“自我认同并不仅仅是被给定的,即作为个体动作系统的连续性的结果,而是在个体反思活动中被惯例地创造和维系的某种东西”。[2]换句话说也就是自我认同不仅仅需要反思,还需要他人的参照。一个人只有在和他人的关系中才是自我。正如在奇观/表演范式中,同人创作的这种行为将自己的“亚文化资本”展现在他人的面前。在他人的评价之中构建自我。

(一)亚文化资本的呈现

“亚文化资本是”萨拉·桑顿借鉴社会学家布迪厄有关“文化资本”的思想而提出的概念,并把区隔当做一种资本来讨论,认为这种流行的区隔赋予了年轻人一定的身份和地位。[3]同人创作通过展示文字、图片、影像来展示自己的思想和能力。而阅读同人文本的粉丝通过这些文本构想出个人形象。

菲克斯将粉丝的生产力划分成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粉丝的文本生产力不仅表现在新创造出的文本上,也表现粉丝对于原始文本的积极重构上。[4]像同人创作中的形式,第一类是对于原作的演绎,发展出其他的形式。第二类是对于原作中的分析,第三类在原著的背景下发展出其他故事,第四种则是让原著人物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发展不同故事。这些创作都是一种文化资本的积累。但是这种文化资本很不易转变为经济资本,这也就是同人创作与官方创作的区别,这些创作对于创作者来说并不能改变其社会地位。只是获得一种在同人群体中的认同。

詹金斯曾经用“游牧”来形容粉丝,同人粉丝在不同的圈子里流动,创造不同的意义,寻找自我认同。一个作者混迹于不同的同人圈。进行不同的创作生产。而这些作者也在不同的同人圈中的到不同的自我认同。

(二)他人评价和自我意象构建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提出“镜中我”的理论来说明他人眼中的自我。库利认为一个完全与他人区别的自我观念是不存在的。“镜中我”是自我感受到他人影响的表现,它指的是个体想象自我在他人意识中的形象和他人对这形象的评价。而这形象构成了个体的自我。当自己对于自己想象出来的形象和他人对于自己形象的评价达到一致时,就达成了一种自我认同。同人创作就是创作者主动的呈现自己的文化资本以期获得自我形象和他者评价的一致,在此过程中构建的自我认同,能进行文本创作尤其是这种没有物质回报的作者是同人圈中所说的“用爱发电”。其实也是对于自我的一种认可和欣赏。同样是渴望别人的认可和欣赏,是一种对于自我的想象,但是没有其他人的评论中的认可和肯定是构不成自我认同的。当这种自我认同形成时,表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三)对于网络中社会身份的认同

福柯从从“知识与权力”的转换机制上对艺术创作主体的地位和功能问题进行研究,他认为话语作为一种社会权力,对于话语的介入不在于如何将意义赋予文本以及作者如何从内部调动话语的规则来完成构思,而在于通过话语,使每个个体或群体在分层化的社会结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5]也就是说,在同人创作中对自我认同的建构在相当程度上都是在同人粉丝群体中寻找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获得一种群体的认同。而这种的实现是通过文本符号的象征性,也就是通过同人创作,在这里这种创作赋予了在群体中区分和认同的功能。在同人创作中会有“大手”和“小透明”之分,是在基于同人创作的受认可程度上形成的一种身份的差别。这种差别不仅仅是创作能力的高低,还会形成一种圈内地位的高低。拥有较高认同的“大手”比“小透明”有着更多的话语权,成为“大手”是一种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比如VO圈里的被誉为镇圈之作《只是当时》。网友子狐酱评论说:“没想到有一天我看《只是当时》时看哭了也能当做炫耀的资本。”甚至有网友专门将《只是当时》用视频的方式做了出来。这种认可也激励创作者滋滋不倦的创作。在这里蓝莲花已经获得了一个较高的群体地位。她自己也说过是大家的热情把她唤回了这个圈子。同人创作本质在于一种意义的生产和交换,创作者在这种创作和交换之中获得某种满足感。在其中建构起自我认同。

三、结语

粉丝的在同人创作中表现自我获得自我认同和平等对话,追求完美自我,这对于构建主体人格有着积极的意义。也展示了一种不同于工业文化生产的文化生产方式。但是在亚文化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在构建自我的认同中不得不考虑的是权力因素。正如文中提及的关于同人创作中所产生的不同社会身份和等级高低的“大手”和“小透明”,大手拥有很强的话语权,这样的身份区隔是平等对话的表现还是加剧了不平等的现象。这背后又是什么样的机制关系还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 王敏.网络同人文化解读[J].学术平台网络传播.2010(8)

[2] 邓维佳.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构建[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71

[3] 曹冉.同人粉丝对于一种网络亚文化群体的分析[D].兰州大学.2013.

[4] 陶东风.粉丝文化读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

[5] 候文辉.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危机视域下的同人文学[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简介:

唐宇,性别 女,出生年(1996年1月12日),籍贯 安徽省芜湖市,民族 汉,职称 无,学历 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艺术史论美学方向。

猜你喜欢
自我认同粉丝
强制个体化的风险:女性自我认同危机与生活困境
学校场域中的教师标定
当代大学生自我认同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炫耀性消费对中学生自我认同的影响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论夏宇爱情诗中的浪漫精神
自我认同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