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研究

2020-09-10 20:25杭飞
看世界·学术下半月 2020年10期
关键词: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淮安

杭飞

摘要:为了结合实际,更好地提出有利于淮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的建议及对策。我作为淮安市文化战线的一员,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有效地开展各种针对性的调研。通过调查,并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以下一些情况。

关键词:淮安;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一、淮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现状

淮安市地处江苏省北部中心地域,截至2016年底,总人口为564.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99.08万人,乡村人口265.37万人。实现GDP总量3048亿元,财政收入315.5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0336元和14319元。全市有85个镇,22个乡,17个街道(办事处),1381个行政村,309个居委会。淮安市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53平方米,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92.8%。

(一)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近幾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已经基本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的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现拥有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图书馆、大剧院、文化艺术学校、电视发射塔等一批公共文化设施。有市、县(区)文化馆9个(其中国家一级馆8个、国家二级馆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5个,馆舍总建筑面积87280平方米。建成119个城市社区文化中心,1497个农家书屋,891个文化广场,社区文化中心基本达到“六个一”的要求。组建各类群众业余文化艺术团队71支,成员达到2599人。初步形成“市有四馆、县有三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四级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92.1%。初步建成国家级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实施推进图书借阅系统等一批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二)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改善

为打造先进文化建设高地,淮安市已实现新三馆正式开馆运营,为淮安市民提供更优质、更高端、更亲民的公益性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按照省定标准,结合淮安实际,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稳步推进全市331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以坚持文化公益性为原则,顺应现代文化消费的新需求新规律,改造提升一批老城区文化场馆,为全市群众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三)文化服务供给能力不断提高

针对城乡居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需求和新期待,淮安市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节目形式,稳步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免费开放,制定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全市所有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和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了全部免费开放。广播覆盖率、电视覆盖率全部100%。

(四)文化服务体制建设不断创新

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在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单位积极探索建立理事会制度,激发了文化单位发展活力,提高公益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广利用公共数字文化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实现公共文化资源与群众文化需求的精准对接。

二、淮安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难点与问题

(一)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区域发展不均衡

从经济水平来看,淮安城乡差别较大,导致了区域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差距较大。从总体上看,在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以及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方面,市区要优于各县区,县区要优于乡镇,南部三县(区)优于北部县区,需要文化引领的广大农村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中最薄弱的环节,有少数乡镇村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依旧单调,在空闲的时候农民业余生活的主要内容是打麻将,参加宗教活动等,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价值取向、精神面貌,从而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妨碍了当地居民的增收。区域发展不均衡,部分县(区)之间、乡镇之间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差距较大,如金湖县和洪泽县的图书馆已经达到一级馆的标准,而涟水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却还在规划之中,淮阴区的文化馆长期处于有馆无房的境地,工作人员都是暂借其他单位的场馆。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文化企业等社会力量没有足够的动力参与到文化设施建设中来,存在等待观望现象。

(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能力有限

由于经费投入、设备更新、队伍素质等方面的因素,政府所能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只是以吹、拉、弹、唱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服务方式,不仅内容、形式老化,而且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单一,层次较低,数量较少,缺乏吸引力,群众参与率低。就群众文化活动这一服务方式而言,县城区主要依赖于夕阳红乐队、老年大学学员等老年业余文艺团队,而偏远的少数乡镇文化活动,则由民间乐队把持,停留在自发、无序的状态,村级文化活动就更加少之又少,有些村民只在红白喜丧事中接触到文化服务。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人才队伍参差不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全市文化人才总量偏少,2016年淮安市常住人口约500万人,按规定,市、区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应达到500人。而目前,淮安市公共文化服务人员共有固定职工296人(其中文化馆109人,文化站187人),较标准配置少204人。从业人员中,高级职称正高(研究馆员)1人,副高(副研究馆员)8人,中级职称(馆员)51人,这些人才多数为市县(区)文化馆职工,乡镇文化站微乎其微。受单位编制以及经济待遇的限制,许多县区的文化机构已经多年没有招聘新人,人才青黄不接现象比较普遍,而乡镇文化人才尤其短缺,很多是在编不在岗,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经常被借调到其他部门,队伍不稳定。

(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不完善

一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远离居民点,群众不能便利地享受文化服务,乡镇文化站发展存在很大不足,少数文化站是有名无实,公共文化设施不齐备,村文化室虽然依托村委会办公用房挂了文化室牌子,但是没有配套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最多就是铁皮书柜配上各种杂志、书籍,而且长期不予更新,缺少针对性、缺乏吸引力,看似村村都有文化设施,其实村村文化设施都很简陋。县级美术馆、文化宫、少年宫多数还未纳入建设规划,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还是连体建筑,业务用房、科室建设、配套设施有待完善提高。如果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这一高度的话,村级只算是解决了生存问题,乡镇才算刚解决温饱问题,县区算基本达到小康,市区才能算得上全面小康水平。

(五)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利用率不高

全市不少的文化站、村居文化室、活动室、棋牌室、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等不具备全天候开放能力,虽然有书、有电脑、有棋牌室、乒乓球室等,主要应付上级检查验收。上级来人检查了,找些亲戚朋友装模做样,充充数,翻翻书,开开电脑,平时却是大门紧闭,无人问津,冷冷清清,这种情况在县区更是十分普遍。电影院、剧场文化活动频次不高,利用率低,外来文化团体的演出票务全靠行政推销,否则难以维持生计,原本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一些非遗项目和优秀的传统剧目没有得到传承与发扬,一些开放的文化馆(站)由于文化活动不多,服务内容和项目单一,缺少组织,导致群众参与不积极。部分乡镇文化站、社区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设施陈旧不堪,开放时间难以得到保证,配备的书籍与群众所需求的不相符,缺少文娱活动,大大削弱了这些文化服务场所对群众的吸引力,据调查,全市所有的农家书屋只有三分之一能做到正常开放,文化下乡不入乡的问题逐渐凸显。

猜你喜欢
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淮安
朱俊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基于泰尔指数法的京津冀医疗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法理分析与法律构建
地级市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指标的国际经验与启示
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动艺术普及
完善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思考
打造内外兼修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游淮安府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