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杂志中的人生故事

2020-09-10 07:22陈亮
阅读时代 2020年10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创刊号画刊

陈亮

故事一:积累起来的书刊成山

作者:戈多尔斯基

我对杂志的偏爱久也,中学时候,《十月》《当代》《钟山》《小说月报》《收获》奠基了我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兴趣。一本1992年某期的《钟山》翻了数遍,只因其中有两部中篇深得我心:格非的《傻瓜的诗篇》和莫言的《杂种与梦境》。须兰的选载于《小说月报》上的《宋朝爱情》几乎当成诗性美文来读,越读越迷。八九十年代的文学期刊,文学性和现实性并驾齐驱,题材丰富,锋芒毕露,正处于文学期刊的后黄金时代,孕育了今天文坛上的很多大家。

这份喜爱,让我近几年来多处搜求,能买到的一律入手,后来扩展到《人民文学》《大家》《江南》《芙蓉》《长城》等兄弟刊物。眼看着成山的书刊无暇阅读,只能望书兴叹:我希望有一间大房子,摆满了我喜爱的书刊,下班或者周末,与这些书为伴——但人生难称意,必要取舍。今年的工作薪资减少,不确定因素搅扰人心,出售书刊成了今年最重要的变化。

故事二:文学的黄金八十年代

作者:韩元富

今天在家,难得无聊就开始整理一些旧杂志。由于我是一个写作者,所以文学杂志在我的收藏里占了很大的比重。今天整理的这几本杂志是我当年淘了很久的图书。

1985年,人民文学主编刘心武在杂志上陆续发表了《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作家阿城的代表作《孩子王》则发表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二期,此后阿城又在《中国作家》创刊号发表了三王系列的“树王”。

作家莫言在1985年第12期的《人民文学》推出了他的小说《爆炸》,这也是他发表《红高粱》之前的一篇敲门之作。此后莫言在《人民文学》相继发表了《红高粱》《透明的胡萝卜》以及后来很受争议的小说《欢乐》。

而这本1986年第二期的《啄木鸟》,王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便发表于此。这也是作者走向文坛的一个转型之作,在其后不久,他与友人成立的海马工作室便创作了一系列在当时市场很抢眼的作品,诸如《游戏人生》《编辑部的故事》《渴望》。

时间走到1989年,1989年的文坛可以说是到了先锋文学的高峰,文学由此开始走向多元化。1989年第三期的人民文学刊发了苏童的《仪式的完成》、余华的早期代表作《鲜血梅花》以及格非的《凤琴》。而1990年第七八期合刊的《人民文学》,则以相当大的篇幅刊发了刘绍棠、浩然、邓友梅、贾平凹、管桦、范小青、航鹰、叶文玲、何立伟、聂鑫森、石钟山等著名作家的代表作。

如今,很多作品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复制品。但还是有许多人愿意找到当初首发作品的杂志,我想是因为那些首发杂志承载的不单单是作品的内容,它还承载了当初的社会形态,承载了作品给读者带来的浓浓情怀。

故事三:钟爱的艺术书刊

作者:不枉凝眉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刚读初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兴城古城南街的报刊摊上见到《青少年书法》杂志,喜欢得不行,直接买下了仅有的1988年的第11、12期。《青少年书法》和之后不久买到的《书法》《中国书法》《中国钢笔书法》《书与画》,是我非常喜欢的杂志,对我的影响也很大。兴城是县城,这些杂志都是当年我在古城内外的报刊摊上买到的,可以想见当时书法热的盛况。近十几年来,不要说县城,即便大城市,也很难在报刊摊(亭)见到书法绘画类报刊了。上学的时候各种杂志多是零购(只在锦州市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订阅过《美术之友》杂志和《青少年书法报》),参加工作后才开始在邮局订阅。

图书报刊,还有后来兴起的网络,给身在小城市的我以至关重要的影响,对它们我一直怀着很深的感情。有一段时间我每到双休日都去图书馆(有时候晚上也去),把当年未能购置齐全的杂志痛痛快快地翻阅一番,多是从创刊号开始,中间翻到自己买过的杂志,别有一番感受。

除现在常见的几种杂志,值得一提的还有一些。小学时教我美术的刘景龙老师借给我几本《江苏画刊》,所以我印象极深。李小山的一篇《当代中国画之我见》就是在《江苏画刊》首发,引起广泛关注,时至今日还时常为人提起。当时我还小,多年以后买到《当代中国画之我见讨论集》,读来仍可为其中热烈讨论的气氛所感染。在图书馆翻阅那几年的《江苏画刊》,我还特意找到了发表该文的那期。

《中国画画刊》是美术类杂志中我最喜欢的一种,尽管创刊不久,却办得很有活力,里面的“两面三刀”栏目我更是每期必看。《中国美术》也会翻一翻,毕竟其前身是《美术之友》(“美术出版信息总汇”)。从读初中到参加工作,邮购图书的习惯算来近二十年了。那些年每年都与各地美术出版社联系,邮购了不少好书,其中不少信息就来自《美术之友》。近十来年基本在网上买书,非常方便,书店也就去得少了。

故事四:集齐的《小说月报》

作者:大剑雨

我收藏的杂志大致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小说类:以《小说月报》《中篇小说选刊》《小说选刊》《人民文学》《芙蓉》《收获》《北京文学》《萌芽》《啄木鸟》等为主。第二类电影类:以《大众电影》《电影故事》《电影世界》《电影之友》《看电影》《环球银幕》《电影画刊》《中外电视》《大众电视》《新电影》为主。第三类文摘生活类:以《读者》《青年文摘》《特别关注》《知音》《演讲与口才》《意林》《中华传奇·人物版》为主。第四类为创刊号。

时至今日,我个人想保留的第一大类小说类中的便是《小说月报》。其余类别因收集得不全,也没有精力收齐了,于是决定逐步放在网上,等待有緣人。

◆民国时期的《小说月报》

1910年7月,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小说月报》诞生。虽诞生的岁月局势动荡,战火频仍,风雨飘摇,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2卷262期,含增刊1期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

它在五四运动前是鸳鸯蝴蝶派刊物,在1921年沈雁冰担任主编后,全面革新,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而1932年1月淞沪战争爆发后,持续20年的《小说月报》就此停刊。

作为后辈,这些刊物只能从图片上看到。1981年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我买了一套,算是聊胜于无了。

◆新时代的《小说月报》

1980年的1月,百花文艺出版社创刊《小说月报》,开启了新的篇章。到今年5月份,正刊已发行485期,加上各种增刊、新小说号、长篇小说号,贺岁版等,总计588本。这些册页在我的穷搜苦索下,终于集齐了。

但是《小说月报》的创刊号,我只收藏了10本。本来的打算是,出一本便收藏一本,全部收入囊中,可收到第10本时,发现又出现了十几本,价格也在涨,于是便停手了。

到了2002年,那真是一个小说井喷的年代,一年12期加增刊4期,已经不能满足部分狂热读者的需求。《小说月报》编辑部推出了一本“原创小说辑1”试水,紧接着又推出了原创版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直至第五期才真正成为《原创版·创刊号》。也就是说,前5本都是试刊。最后一图为2003年原创版第一期,是我认为比较特别,也较难收藏到的一本。书友们可以看看,是否有这本?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创刊号画刊
智力画刊
打的
永不过时的珍品
生日礼物
总第100期杂志“晒创刊号”活动得奖石友藏品展示
《尚存葆的个人档案》被两家选刊转载
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
幼儿画刊
我的创刊号世界等
从拍卖《收藏》创刊号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