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因素

2020-09-10 22:13祁敏书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0年10期
关键词:收入分配因子分析

祁敏书

摘要:货币化率是衡量一个国家货币化程度的重要指标,近些年我国货币化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基于1990~2014年的数据,分别研究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收入分配状况及物价水平对货币化率影响的显著性程度。从凯恩斯心理定律、中国市场化改革及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方面对以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提出可行性政策建议:建立健全的收入与保障制度,提高金融机构的创新性,完善我国金融市场,合理配置国内资源是使我国货币化率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货币市场;因子分析;货币化率;居民储蓄;收入分配;物价水平

1.引言与文献综述

近些年来,我国的货币化水平不断提高,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100%到2014年接近于200%,已经超过很多发达国家。不难看出,我国货币化率不断增长背后存在着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推动因素。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货币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传导机制发生断裂,如何让我国货币化率回归正常水平等问题成为各学者深入研究的问题。

对于我国高货币化率的产生原因,许多研究都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并提出了相应建议。M2/GDP 这一指标最早由麦金农(1973)提出,用于衡量一国使用货币交易的经济总量占全部国民收入的比例。很多学者从货币供求关系与结构、金融体系与产业结构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从货币供求关系与结构出发,刘明志(2001)认为在货币层面主要是因为准货币/GDP的快速上升,在经济层面主要是因为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单一,金融市场不发达,银行不良资产比率高。[1]张文(2008)从货币供求均衡的角度分析高货币化比率的原因,同时解释了为什么我国货币化率快速上升而没有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2] 从金融体系角度,张杰(2006)认为政府对银行体系的控制与居民部门对银行体系的高度依赖是M2/GDP过高的主要原因,应该着眼于政府,银行系统与居民部门基于内部货币扩张而形成的利益关联机制,以改变货币需求的“预算约束”和潜存在经济中的货币化激励。[3]在吴建军(2007)和董青马、胡正(2011)等学者的分析中,都提到金融体系结构中高储蓄率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吴建军(2007)通过IS-LM模型在动态上得出边际消费倾向过低与金融体系的不完善是造成中M2/GDP过高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体系现状的分析,从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基尼系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些方面进行探讨,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及显著性分析,得出影响我国高货币化率的影响因素,针对所得结论提出政策建议。

2.实证分析的理论依据

自1990年到2014年,我国货币化率呈不断上升状态这其中包含众多原因:

2.1我国储蓄率不断增加

我国市场化改革导致储蓄率不断增加。货币化率的测算方法为M2/GDP,根据我国的货币统计口径,广义货币M2=M0+储蓄存款+企业活期存款+企业定期存款+其他存款,其中准货币是构成M2的主要部分,而储蓄存款一直占我国准货币的70%以上。文章通过分析认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便开始推进多方位的市场化改革,改革初期,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居民会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货币储蓄;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居民不断增加的收入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大背景下,更多流向于银行系统。与世界上个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储蓄率持续升高,2010年已达到约50%,而同期美国储蓄率维持在约10%左右。高储蓄率是我国的货币化率相对与其他国家一直处于较高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2.2资本市场体系够完善

我国资本市场体系不够完善,整个社会的投融资渠道有限,企业与居民过度依赖传统金融机构。我国金融工具相对单一,债券尤其是公司债券市场及票据市场都不是很发达,股票市场也不尽完善。很多中小企业及传统企业的融资大多依靠银行贷款,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业务量并不稳定。虽然近几年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但众筹与p2p借贷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中非法跑路事件层出不穷,2014年全年问题网贷运营平台达到275家,是2013年的3.6倍,占总运营平台数目的17.5%,网贷运营大多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于是从整体来看,我国的货币化率要高于金融市场相对完善的国家。

2.3社会无形资产货币化

从20世纪中期至今,我国社会货币化程度不断加重,中国经济处于深度转型时期,市场化的进程使更多的生产要素如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及一些社会无形资产通过货币来衡量。首先,土地、房屋等逐渐成为可交易品在市场流通与买卖,人口的增长与城镇化改革使土地与房屋的价格不断增长,其交易的规模与筹码不断扩大;其次,住房抵押贷款在房地产交易的过程中发挥了杠杆作用,2014年我国住房抵押贷款余额达到10万亿,是2004年的6.29倍,银行系统把贷款人的预期收入货币化使之提前进入市场,从而使货币需求快速增长。

3.模型建立

3.1建立线性回归模型

1.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等资料,得到我国自1995年起至2014年历年的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基尼系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数据。

2.設定变量Y为我国货币化率、X1为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X2为我国基尼系数、X3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构造模型Y=F(X1,X2,X3)。

3.利用OLS对模型进行估计,如图1所示:

由此得出线性回归方程:

3.2对模型进行检验

对所得模型的准确性与可靠性进行检验。

1.通过相关系数矩阵可以看出(如表1所示):解释变量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处于较低水平,均大于0.8,模型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表1 解释变量间的相关系数

X1 X2 X3

X1 1.000000 0.468046 -0.079680

X2 0.468046 1.000000 0.099598

X3 -0.079680 0.099598 1.000000

2.对模型进行White检验,在α=0.05下,其伴随概率prob(nR2)为0.093894,大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α=0.5,认为回归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3.对模型进行DW检验,在显著性水平α=0.05下,dL=0.998,dU=1.676,其中0.998

4.模型可决系数为0.930386,接近于1,表明模型对样本拟合优度高;F统计量为71.27930,其伴随概率为0.000000,接近于零,表明模型整体线性关系显著;回归系数显著.模型经济意义合理。

统计实证表明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储蓄存款、基尼系数与货币化率成正比,价格指数与货币化率成反比。居民储蓄存款作为广义货币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高货币化率的直接原因之一;基尼系数是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主要指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收入不均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在某种程度上扭曲了我国的消费与投资结构;价格指数作为人们消费与投资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人们的资金流向起到一定的作用,进而影响M2/GDP,与此同时,高货币化率又会进一步加大通货膨胀。

4.结论与建议

4.1根据实证分析得出结论

1.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对高货币化率的影响最为显著,高儲蓄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的高货币化率。其显著性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居民对银行系统的高度依赖。其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根据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为了预防未来意外事件的发生,其预防性动机会增大居民持有的货币量。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推进了多方面的市场化改革,在还未完全建立起相应的机制之前,已经步入改革之列的住房,教育,医疗的市场化增加了人们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进而造成了我国较高的居民储蓄存款。

(2)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国民收入分配逐渐倾向于居民部门,但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健全与金融机构业务品种的匮乏与单一,流动性高,收益相对稳定的储蓄存款成为大多数居民的首要投资途径。

2.物价水平对我国货币化率产生负影响,物价水平的上升会减弱货币化率的增大。物价上涨意味着货币贬值和持有商品的收益率增加,居民必然会减少货币的持有量,同时物价的上升也会造成名义GDP的上升,从而降低M2与GDP 的比值。

3.我国收入分配对货币化率产生影响,收入分配的不公平促进货币化率的增大。一方面,根据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收入差距过大将使总体的边际消费倾向降低,降低了投资乘数,影响了投资拉动的GDP上升的幅度,进而提高了货币化率水平。另一方面,收入水平的差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即投资会在特殊时期会聚集在一些特定的行业,如房地产行业。由收入不均衡反映出的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形成我国高货币化率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4.2针对我国现状提出政策建议

1.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居民储蓄率一直处于很高的水平,过高的居民储蓄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与我国经济真实成长能力不相符的高货币化率,所以要加强货币政策的效果,缓解货币化率过高聚集的风险,就必须降低我国的高居民储蓄率,其中有以下两个对策:

(1)建立合理健全的收入机制与保障制度,将居民的流动性偏好控制在一个稳定较低的水平。

(2)减少居民部门对银行的依赖,建立健全完善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体系是保持货币化合理水平的关键。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投资途径,分流部分居民储蓄进入资本市场。闲置货币不再集中于银行体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弱货币乘数的扩张作用,改变我国货币化率过高的现状。

2.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从侧面反映了收入分配差距对M2/GDP的影响。针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国企与中小企业收入、垄断与竞争行业收入分配不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2)针对某些国有企业与垄断行业,要更大发挥市场竞争机制,均衡国内的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明志.中国的M2/GDP(1980—2000):趋势、水平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1,02:3-12+93.

[2]张文.经济货币化进程与内生性货币供给——关于中国高M2/GDP比率的货币分析[J].金融研究,2008,02:13-32.

[3]张杰.中国的高货币化之谜[J].经济研究,2006,06:

59-69.

猜你喜欢
收入分配因子分析
就业、收入分配、住房保障问题思考
调节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差距的税收政策建议
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对策建议
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收入分配问题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