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采访中主体对客体的心理把控

2020-09-10 22:21解冉锐
新闻研究导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客体主体

摘 要:在具体开展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过程中,记者必须从被采访者的职业特点展开分析和研究,并应当重点把握其在接受采访时的心理变化情况。了解采访工作中应当遵循的注意事项,明确采访工作的目标和方向,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以确保采访工作有序开展,从而通过一期完整的电视新闻采访节目,让广大受众了解真实的新闻内容,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电视新闻采访;主体;客体;心理把控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0)01-0113-02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观察、询问、倾听、思索和记录等活动,是新闻写作的前提,是一種特殊的调查研究方式。在采访过程中,如何充分理解客体的主观心理意识,捋顺客体的思路,就是现阶段记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

一、分析新闻采访过程中客体的个性化特点

新闻采访工作是收集素材的一个过程,在具体工作环节中,为了提高采访的质量和效率,与被采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记者就必须掌握被采访者不同的个性化特点。

(一)职业方面

新闻采访是新闻写作、节目编辑制作的一个基础环节,根据所选择的选题不同,记者在采访时会遇到来自社会各个行业的受众群体。这些受众在生活阅历、行为习惯、品德修养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无法采取统一的采访模式开展采访工作,而这就是新闻采访环节中需要记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记者需要在交谈的过程中掌握受众的个性化特点,灵活调整问题的难易程度和问题的方向,以便于顺利完成本次采访工作,获得新闻报道所需要的关键内容。

(二)心理方面

很多采访对象在镜头前都会有一定的心理障碍,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晕”话筒或镜头的一种现象。这些受众平时可能比较健谈、性格开朗,但一看到录像设备就会表现得不自然,容易语无伦次,说话结结巴巴,这就会极大地影响采访的质量。同时,也有一些受众不愿意把事情的真相透露给记者,对记者职业存在偏见。如何对这些受众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就是新时期记者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这就对记者的职业采访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记者必须掌握随机应变的能力,能够结合实际遇到的问题,及时转变采访的思路,[1]从而及时对被采访者的心理进行疏通、引导、调整,最终化解这种不正常的采访局面,解决采访工作当中遇到的难点问题。

二、电视采访中科学把控客体心理的有效策略

要想科学把控被采访者的心理特点,推动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电视新闻节目还需要结合节目的制作流程和基本需求,制定科学的心理把控策略,关注记者的实际采访能力。

(一)采访能力的提升

基于新闻采访工作环节中,对被采访者心理把控工作的难度比较大,因此,电视台应当积极培养人才。考察记者的实际采访能力,明确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并结合新时期的采访技巧对记者展开教育培训工作,通过这种方法来有效提高记者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同时,为了让采访的内容“有营养”,避免提出一些受众都知道或者无厘头的问题,还要求记者不断丰富知识储备,拓宽知识视野,并从思想教育的角度提高记者对自身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记者不断总结自身的采访工作经验,自觉研究和优化采访工作流程的可行措施。还可以通过与其他记者交流采访经验的方式来完成,以便于提高整体记者工作团队的工作质量和效果。[2]此外,通过这种方式,还可以为提升记者把控被采访者心理的能力奠定基础。

(二)采访资料的收集

在新闻采访工作中,想要科学把控被采访者的心理,就必须做好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新闻采访准备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一个是自身的准备,另一个就是对采访对象的准备。对自身的准备就是采访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以及注重自身衣着打扮、言行举止等方面。同时,在采访工作开始之前,记者应当做好自身的心理建设,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有心理准备,以便于灵活解决问题,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

对采访对象的准备工作就是对采访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生活经历等方面展开分析。记者在每一次采访中都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层次不同的采访对象,在采访过程中所涉及的问题也是五花八门。基于此,记者只有提前收集相应的采访资料,拟定采访提纲,才能顺利完成采访工作。例如,在访谈类电视新闻节目中,一般邀请的采访对象都是在工作上有杰出成就的人。在采访之前,记者需要对其主要成就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了解其工作行业的发展前景,掌握一些基础的行业知识。避免在被采访者谈到一些专业话题时,记者由于不了解相关内容而无法搭话,导致采访过程变得尴尬。

(三)与受众沟通交流

记者应当在日常工作中多分析受众的心理特点,基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项工作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来完成。例如,可以在平台上设置交流渠道,就一些热点问题与受众探讨。了解不同受众看待问题的不同角度,并通过这种方式增进记者和受众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受众不再对记者的身份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为后续各项采访工作的有序运行奠定基础。这种交流方式也是收集采访素材的关键渠道,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在网络平台上,记者对事件所表达的态度代表整个节目甚至是电视台的观点。

三、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注意事项

结合具体的采访工作情况可以看出,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还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遵守,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握采访情绪

记者想要把控客体的心理,就必须要端正自身的采访态度。因为情绪是可以相互传染的。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记者的心境好与坏,以及说话的语气或者一些细小的情绪表现动作,都将对被采访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记者用友善、亲切的态度与被采访者交流,不窥探被采访者的隐私,让其感到心情愉悦,就能够降低被采访者对新闻采访的抵触心理,使被采访者更愿意配合记者完成采访,说出一些让人意料之外的信息。同时,针对一些重大事故的新闻采访,记者的语气不能显得过于轻快,更要注意用语的规范性。这是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的关键环节,需要各个电视台引起重视。[3]

(二)明确采访原则

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中,还有一些基本原则需要遵守。首先,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采访工作的基础,问题的设置不能采取引诱性的方式。记者应当明确意识到:把控被采访者的心理,主要目的是还原事件的真相。因此,在采访完成后编辑人员剪辑视频时,也不能为了获得受众的关注而刻意拼接一些容易引起质疑的话。其次,在采访时,针对不同的事件应当采取不同的采访态度。[4]例如,记者采访企业欠薪事件时,就可以采用正面激问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通过新闻报道让社会关注这个事件,迫使欠薪企业尽快结清员工的工资。同时,为了全面了解该事件,记者也不能只听员工的一面之词,还应当调查取证,了解企业拖欠工资的原因,让采访工作具有人性化的特点。

四、结语

记者想要把握被采访者的心理,就必须在日常工作中积极与受众展开沟通交流,了解受众的思维方式和关注的重点内容。这就要求记者具备专业的采访能力和工作素质,电视台应当积极开展人才教育培训工作。引导记者不断总结个人工作经验,研究优化采访内容、创新采访角度的可行方式。同时,记者应当从控制自身情绪的角度出发,为被采访者营造一个良好的采访氛围,缓解其紧张的心理,达到把控被采访者心理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晓敏.新闻采访中心理因素控制的分析与应用[J].电视指南,2016(12):32.

[2] 罗晓祥.浅谈新闻采访过程中记者心理的有效调控[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3):240-241.

[3] 何燕兵.浅谈新闻采访过程中的心理因素控制[J].新闻研究导刊,2018(05):191.

[4] 杨衍南,廖仕友.电视新闻采访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新闻传播,2013(05):176.

作者简介:解冉锐(1983—),女,湖北荆门人,本科,记者,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

猜你喜欢
客体主体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浅议犯罪客体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论《天地玄黄》背后的眼
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新探
试析期货法律关系
建筑与雕塑:一种北京与主体的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