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上的明珠

2020-09-10 07:22出云出月
乡村地理 2020年1期
关键词:马帮码头古镇

出云出月

下司古镇位于黔东南州府凯里市下司镇,毗邻清水江,是贵州至川滇南下东进的交通要塞,更是黔东南州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旅游的门户。

下司在历史上上承川滇,下接湘粤,自元代中期设立翁袍蛮夷长官司始,至清代嘉庆13年(1808年)下司被正式辟为商埠,民国时期发展为闹市,顺江而过的人们行船于此,必然会休顿停歇,因此文化多元碰撞,商贾云集。于是,孕育出一座隐出贵州黔东南的山间小镇——下司。从元代、明清到现代,600年的岁月沧桑,记录了下司风云过往,也映出了下司的灿烂未来。

下司古镇位于清水江上游,是清水江这个黄金水道上的“天然良港”,随着清水江航运的兴盛,使下司成为了沅江水系距离黔中最近的水运码头,据说当时的下司已是远藏西南山区的一处“人烟辐辏地,歌吹不夜城”。晚清民国初期下司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百家齐放”,引来商帮文化、宗教文化、中原文化、马帮文化,各种文化在下司共存共融,和谐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造就了一个多元文化的下司古镇。

此外,下司古镇还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古码头为特色的水镇风光。因水运繁荣,马帮随之兴起,每当马帮进入下司镇,大小马铃叮叮当当,声传数里,正是“山间铃响马帮来”的浩荡声势,当时下司商号贩运货物的马帮多达近千匹马匹,形成下司独特的马帮文化。

这里自古人杰地灵,水运的繁荣带动经济文化的发展,下司也因此涌现出了许多风云人物,有辛亥革命时期刺袁烈士张先培,反袁将领吴传声,民国时期贵州第一家银行“贵州银行”创始人戴蕴珊,以及鼎鼎有名的实业家周绍阳等等。

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多元交融由下司的建筑可管中窥豹。这当中,下司牌坊是清代立體式八柱三开间建筑,正反两面的抬梁穿枋上都刻有精美的雕刻,有人文故事,有寓意长寿幸福美满的动植物,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进入下司古镇的标志性建筑。

下司古戏台,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戏台四根角柱上设雀替大斗,大斗上施四根横陈的大额枋,以形成一个巨大的方框,方框下面是空间较大的表演区,舞台前额雕刻着《郭子仪拜寿》图。阳明书院建于明代后期,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明万历年间王阳明再传弟子孙应鳌来到下司传播阳明心学,在孙应鳌讲学的旧址上修建了阳明书院,以此延续阳明文化。

禹王宫又称两湖会馆,建于清代中晚期,由湖南、湖北两省的富商、乡绅们出资兴建的,它见证了下司的繁华和当时湘籍客商的成就。现已改造为下司“忆象活态历史展示馆”。

由下司大码头和小码头可窥见曾经水运的繁华。大码头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设99级石阶,人们常说:“大码头上走一走,包您活到九十九”。大码头见证当时 “河小船多、街小马多、路小轿多”的 繁华场景。

小码头为客运码头,又称为接官码头。位于清水江西侧龙潭口旁,修建于明末清初。据说清末状元夏同龢就是通过小码头乘坐客船去京赶考,中状元后也从这里登岸荣归故里。接官亭建于小码头边,为专门迎接来往官员的固定地点。一座小小的接官亭承载了封建社会的等级观念、官场迎来送往的礼仪、江南建筑的物化象征等历史积淀。

下司古镇景区最大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的融合共生,“黔湘川水陆通衢,600年清江风华”。 古镇中多类建筑艺术共融,江南院落、微派建筑、闽南建筑、苗侗建筑等多种建筑形式集于一体,并相互借鉴吸收,构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和文化。虽经历史沧桑,但基本保持完好,其格局、结构仍然体现当年的历史情景。走进古镇,环境清幽,古风依旧、青瓦木楼、沿河而建、隔江相望、清风传雨、独享古镇神韵。这里安静归真,没有嘈杂喧闹、浮躁功利。如果想要在某个安静的清晨寻找秘密,就来下司吧。

(责任编辑/孙晋楠)

猜你喜欢
马帮码头古镇
大块头和小不点
高仕兴:云南普洱市马帮传统民族文化继承者
同里古镇
前往码头
千年古镇
西塘古镇
在码头上钓鱼
光福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