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县私渡崖墓群初考

2020-09-10 07:22李华
百花 2020年1期
关键词:墓室

李华

私渡崖墓群位于西乡县西南方45公里处的私渡镇,西北与城固县天明镇、孙家坪镇接壤,沙河至廷水公路穿境而过,与西乡廷水、城固天明公路相连,属浅山丘陵地带,该崖墓群就分布于私渡镇四柏村六组(温家湾),十组的何家洞子湾,十一组的下洞子沟,潘家坝五组的洞洞崖沟,七组的罗家坪与大竹园,何家村六组的洞子湾等地,当地老百姓也将该沟称为石洞沟。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私渡崖墓群才得以发现。

私渡崖墓群四周峰峦叠翠,山水清幽,集“孤、清、雅、秀、逸”于一体,与多数崖墓在河谷两岸开凿有所不同,私渡地处巴山北浅山区,境内以丘陵、低山和中山为主,且山体以岩石性较软的白砂岩、泥灰岩为地质条件,地质结构适合凿洞,具备凿制崖墓的客观条件,从私渡目前发现的七处崖墓看,墓顶有的为平顶,有的为弧形顶,其中,何家洞子湾崖墓崖壁山墓门有两处,门向南,一处呈半月形,一处呈拱卷形,卷形门为正室,总体布局平面呈“T”形,正室呈长方形且附后室,东面有阶梯状,设偏室两间,西面两间与主室并列有小龛,总计七墓室,面积约150平方米。私渡四柏村六组温家湾崖墓,坐东向西,平面呈“凸”字形,有大小墓室五间,面积约为100平方米。私渡罗家坪崖墓坐东向西,墓穴呈人鼻形,洞口宽0.8米,高1.5米,厚0.8米,墓长4.6米,宽2.3米,墓高1.8米。私渡大竹园崖墓,崖墓坐北向南,墓室呈人鼻形,顶处有通气孔,洞口宽0.8米,高0.9米,厚1.2米,墓室长5.85米,宽2.9米—2.65米,墓室高1.7米,以上崖墓均规整保存完好,有居住使用的痕迹,当地群众称,过去此崖洞是躲避匪患用的,实则是被后人重新利用过的崖墓,令人惊叹的是私渡崖墓群依山顺势,其选址定位取向,布局之科学令人叫绝,好像同现代建筑一样经过规划,墓室设计布局一点也不浪费空间,一墓有七室、五室、三室、两室、一室等,分有卧房、厅房、厨房、储藏室,分工明确,水池、灶台、壁龛等辅助设施应有尽有,与现代人居住的单元房颇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七墓室,室内面积达150平方米,就是现代人开凿,其工程量之大,施工难度之大也是可想而知的,可见先祖们在当时开凿崖墓时费工之大,费时之多,需要开凿多少个时日,才能完成一座崖墓,其艰难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也说明了古人的坚韧与智慧。

崖墓,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作为汉代的一种葬俗,先祖们为什么要把崖墓打造得那么高,这与两汉时期人们的信仰有关,汉时,人们认为死后还有一世,不少人觉得在人世没有追求到的幸福就要设法在来世实现,因此将来世的生活按照现实生活来提前安排。加之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铁器的广泛应用,为人们提供了先进的铸造工具,因此日渐形成厚葬之风,在汉代人们有视死如生一说,难免就将不少的财力和精力花费在造墓上。

漢代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是无法比拟的,它是中国文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从汉朝以后,华夏人被统称为汉人,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人崇尚“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将墓葬建造于高山上,人们的灵魂才能更容易与天感应。加之人们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地面对还是悲观地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更好的生活,加上当时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西王母、女娲这些神仙所居住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即可成仙。

随着社会阶级关系的发展,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形成了一种观念。为满足这种需求,耗费财力和精力来建造崖墓的习俗应运而生,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前后有四百年之久。

私渡崖墓群的发现,为西乡县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重要发现之一。目前,发现调查的七处崖墓,仅仅是一部分,当地村民讲,石洞子沟深处,这样的崖洞还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探究。私渡崖墓群的发现,为进一步探索研究崖墓这一丧葬习俗在汉中地区的形成、发展和延续提供了可贵的实物依据。

猜你喜欢
墓室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放线菌“登堂入室” 打虎亭汉墓微生物爆发
墓室壁画:封闭空间中的幻像狂欢
我钻进了千年古墓
大连鞍子山积石冢墓室出土随葬玉器5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