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20-09-10 04:55强建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建设

强建

摘 要:在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必须重构,在此过程中,应找准专业定位,建设课程体系,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指导学生自主横向学习,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关键词:工程教育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4;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0)01-0193-02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教育上的交流更为频繁,为了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在2016年,我国正式成为《华盛顿协议》的成员,并且在2017年底,有833各专业接受认证,其中,就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华盛顿协议》中,专业认证的标准为成果导线教育,认证的目的是为了让各国各专业的工程人才,能够跨学科适应全球化竞争环境,团队协助配合,解决复杂工程问题,推动相关行业的持续发展。在这一教育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面临着改革的需要,而首要的事情,就是重构、建设专业课程体系。

一、工程教育的规范要求

在工程教专业认证背景下,接受认证的专业,比如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均面临着课程体系重建、教学模式革新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全面分析工程教育认证标准,按照权威性的工程教育规范要求,去展开变革。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分为两个模块,其一为通用标准,标准规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学生、师资队伍、支持条件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二为专业补充标准,标准提出和补充了专业在某些方面的特殊要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重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遵循IEET(中华工程教育学会)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实施学生学习成果导向教育模式,明确专业教育目标,确定毕业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能力、全球适应性及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培养出能够适应当代工程发展需求的人才。

按照IE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目标为学生具备“即时顶岗职业能力”,这意味着,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必须达到以下程度:

第一,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必须理解、记忆基础的专业理论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软件、硬件基础理论,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具备英语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具备一定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毕业后,能够胜任计算机软硬件设计、计算机应用开发、系统集成、维护管理、计算机专业培训等岗位。

第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人文知识、社会常识及自然学科知识,了解国内外形势,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的发展情况,明确这门学科对于社会的影响。

第三,学生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诚信守则,具备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职业态度。

同时,按照IEET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需具备以下核心能力。

一是,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数学、科学、工程知识。

二是,可自主設计实验,并动手操作,采集实验数据,具备数据分析、解释的能力。

三是,能够掌握基本的在计算机工程实务中所需的技术,包括计算机软硬件设计、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维护管理、教育培训等,掌握相关的技巧,能够使用或学习使用现代工具。

四是,可胜任计算机系统项目管理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与其他工作人员高效沟通,具备团队合作能力及领域整合能力。

五是,关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前沿研究成果,具备应用这些研究成果的能力,具备应对复杂、综合性工程的实力。

六是,关注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变化,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科前沿信息,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了解其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影响,具备终身学习的理念和能力。

七是,具备工程伦理,具备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具有社会责任感,能够尊重接纳多元化观点。

二、工程教育下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1.找准专业定位,重构课程体系

在重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找准当前时代背景下该专业的定位,明确其特色,很明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特色,就是“互联网+”产业服务。根据这一认知,学校在开展了长期大规模的企业调研、学生调查工作后,经过科学论证,构建了由职业素养类、专业教育类、产业应用类和能力拓展类组建的专业课程体系。职业素养类中,包含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素养与法律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军事理论、大学语文、大学英语等科目,对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有着积极意义。专业教育类分为专业基础类、软件开放方向及职能信息处理方向三个类别,能够让学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相关的知识应用能力及职业岗位胜任力。

2.应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强化综合性实践教学

学校在展开产业应用类、能力拓展类等选修课程的教育时,应该采取实训、项目的教育形式,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团队沟通、合作及领导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确定多个项目,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作为项目开发团队,团队内部自主选拔项目经理,负责工作的分配及队员们的协调工作。项目开发期间,教师仅提供技术支持,为学生们部署规划项目体系结构,提供指导,学生需通过团队沟通,完成需求分、软件设计、编码和软件测试等工作,其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都得到了考验,团队合作能力及跨领域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3.指导学生自主横向学习,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

基于工程专业认证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育发生变革,教师应注重学生知识、信念、学习能力及价值观等核心能力的培养。要知道,这门学科其实是一门软工具,只有服务于其他学科,才能够发挥其核心价值,所以,在专业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与其他学科相融合,扩大其应用及影响范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所谓的第二课堂活动,其实就包括各种专业相关的竞赛、技术培训、创新创业项目以及资格考试等,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阅历,而且能够有效锻炼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方面,与其他学校优秀人才的差距,正视不足,加以改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考验学生的综合实力,比如说,在期末考评中,采取书面报告、口头报告、实作成品、口试等多种考核形式,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及核心能力。

三、结语

在以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并不是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而是侧重于理论教学,而且,各个高校的课程设计都是通用的,与应试教育匹配度较高,而与市场需求、学校客观条件适应度较低,整体而言,课程面广,但是深度不足,这样课程体系下教育出来的学生,在专业素养和实战素养上,都无法达到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培养标准。在新形势下,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必须基于市场需求,重新建设专业课程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国际合作等形式,提升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养,为地方乃至国家发展,培养适用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丁长松,王茜,王志辉,褚志宏.基于“新工科”的中医药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9).

[2]张玉清,周长兵,夏军宝,管建和,郑新奇.适应工程教育认证要求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工科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9(17).

[3]桑亚群,牟琦,李占利.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2).

[4]马晓丹,刘畅,高云丽,曹洪军,朱景福,高军.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7).

(责任编辑:林丽华)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建设
程序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基于创新的机械工程专业硕士课程体系建设探索
基于“互联网+应用”的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特色化课程体系建设路径探索
财经院校软件服务外包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法律文秘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议全媒体时代新闻采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综合性大学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初探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发展与高校课程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