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艳
【摘 要】文章从红木产业数据分析入手,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之大背景下分析广西产业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基于融入大湾区实施大开放之视角,以红木产业为例,提出广西产业集群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战略措施,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产业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大湾区;产业经济;产业集群;营商环境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20)08-0007-03
1 广西产业经济发展现状
1.1 2018年广西经济总体状况
2018年全区生产总值(GDP)为20 352.51亿元,比2017年增长6.8%(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 114.42亿元,比2017年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 697.65亿元,比2017年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为8 961.54亿元,比2017年增长9.4%。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8%、39.7%和4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41.9%和49.8%(如图2所示)。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1 955元。
1.2 广西产业发展趋势判断
一是广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仍在加速,此为推动广西经济持续发展内核驱动力,也是广西经济社会最主要增长点。今后一段时期将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道路。二是广西现有的产业经济发展仍在发力,此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三是广西区位优势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仍在发挥,此为推动广西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撬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点。四是广西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势头强劲,此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也是广西未来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源泉。
2 广西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广西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产业扶持政策,但总体上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2.1 产业规模总体偏小
以2018年统计数据为例,广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仅占工业企业总数的8.5%,低于全国平均数占比,甚至较中西部地区省(区、市)也处于偏低状态。以电子、机电、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占比明显不足,且仍以来料加工附加值含量较低终端产品组装为主,且总量偏小,附加值高产品的生产占比明显不足,产业层次较低,难以形成大规模快速发展的驱动力,对广西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有待提升。
2.2 产业机构不尽合理
与广东、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广西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力量不足,底子薄弱,工业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短板,转型升级进展缓慢,成效明显较低。据有关方面统计,2018年,广西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电热生产供应等高耗能行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2%,接近一半的经济体量,因此产业经济转型主要受制于传统的高能耗行业,不利于发挥新兴产业的优势,不利于新兴产业集群及其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2.3 产业创新能力不强
广西新兴产业来料加工等所占比重较高,创新型产品甚少,产品附加值偏低,在整个新兴产业链中,仍主要集中在低端产业链中。2018年,广西新兴产业总体研发经费约80亿元,R&D经费投入强度为0.48%,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2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成果研发与转化能力不足,核心技术和装备受制于人,企业只能选择处于产业链的加工制造环节,以模仿生产、组装加工、贴牌生产的企业占比较高,产品品牌效应较差,也无法发挥新兴产业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优势。
2.4 产业政策存在缺陷
近年来,广西制定出台壮大新兴产业的系列政策和措施,制定了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的专项行动,但这些产业政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都存在一定的欠缺,产业发展目标设置偏高,操作和实现难度较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布局规划未能实现良性互动和相辅相成;二是产业政策措施追求高精尖产业全面开花,未能科学研判广西的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特点,有针对性地发展新兴产业;三是概念化表述较多,而实用性的鼓励技术研发的针对性措施偏少或不够明确和具体;四是财税金融、知识产业及土地等方面的政策缺乏协调与配套,难以形成宏观指导驱动力。
3 推进广西新兴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路
尽管当前广西新兴产业发展存在诸多制约,但立足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融入大湾区的独特区位优势,通过重新调整发展方向和战略思路,出台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扶持和激励新兴产业的政策措施,广西新兴产业将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
3.1 激活传统产业存量,培育新兴产业增量
广西现有矿产开发与加工、汽车制造、石油化工、机械工程、生物制药等传统产业,经济体量比例较高,产业门类齐全,是广西產业经济基础之基础,是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动力引擎,对于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此为广西新兴产业发展先天基础和前提条件。激活现有汽车工业技术创新和生产能力,为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研发和生产)夯实基础;助推现有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为新兴产业(如稀贵金属、储能材料、新型半导体材料、新型陶瓷材料)发展开拓产能空间;促进现有医药工业技术创新和产能提升,为新兴产业(如生物制剂、医疗器械、现代中药等)发展提供支撑依托。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将广西现有比较成熟的优势传统产业进行优化重组转型,依靠重大科技创新突破,对传统产业进行更精细的分工,对产品进行更专业、更优质的加工,加速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实现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激发其提升战略优势,促使从传统产业内部剥离出新兴产业,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3.2 统筹发挥区位优势,重点推进优势产业
广西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要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将广西的区位优势“变现”为经济发展优势。广西要以更广阔的胸怀、更务实的态度、更优质的营商环境,主动融入大湾区,积极承接广东等地的产业转移,重点推进广西本土优势产业与引入产业之间的融合提升。要快速破除和清理现有的不利于承接产业转移、产业升级、区域连同的政策和制度障碍,尽快制定出台必要的政策措施,调整发展思路和方向,从现有与新兴产业相关的产业中选择产业培育重点作为产业战略突破点,给予必要的扶持政策和措施,迅速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促进整个产业链的调整与发展,逐步使产业链从低端走向高端。
加强产业布局规划,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产业资源,制定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线路图,进一步完善《广西新兴产业重点产品目录》。对资源禀赋的优势产业要出台相应的保护措施,避免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对较具竞争力和集聚效应的新兴产业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特别是在项目审批、服务、融资及土地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激励措施和优惠政策,加快项目落地投产。
3.3 鼓励科技创新,积极推广创新成果
积极依托国家高新区、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基地和创新平台,培育和催生一批骨干新兴产业和企业,着力突破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核心关键技术,争取新兴产业发展科技话语权。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着力破除制约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障碍,积极探索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制定出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有效举措,充分调动新兴产业各领域人才的积极性,激发各行业、各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驱动广西新兴产业实现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应用的各类措施和政策,对科技创新的领军型企业和龙头企业,从优惠补贴、财税金融、配套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对有研发实力与潜力的领军人物和团队,给予提供专项工作经费,并在薪酬、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配套政策,通过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激励措施,助推广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4 推动广西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4.1 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特点,进行专项和专题规划。对新兴产业的各个行业领域逐一分析,按照“一产一策”的原则,制定有差异化的政策措施和支持方案,分类加强政策引领和指导。同时,进一步明确和规范产业标准,加大对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扶持力度。要突出重点,主要扶持新兴产业的龙头企业、重点企业,优先保障重点扶持对象的用地指标,着力解决重点扶持对象的用地需求,积极探索对重点扶持对象用地需求的点式供应措施,引导高新产业园区成立新兴产业发展基金,鼓励园区进行新兴产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化运作模式探索,实现将新兴产业资本各要素间的有机融合。
4.2 健全产业服务体系
加强新兴产业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需求,引导新兴产业加强服务体系创新,努力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元投入、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服务体系。完善技术研发、检验检测、融资担保、商贸流通等服务环节,打通各环节间的壁垒。进一步完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加速科技资源的流动和传播,降低科技信息资源推广应用成本,逐步健全法律咨询、知识产业、投资理财、人才培训等方面的服务体制机制,新兴产业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
4.3 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继续大力推进大科技创新和孵化工程建设,打通科技创新与资源聚集、聚合、聚变间的双向通道,大力推动新兴产业发展营商环境优化和升级换代。继续大力实施“筑巢引凤”工程,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和培育体系,特别是对有一定影响力和领军科技创新人物,可按“一人一策”的办法,落实各项保障措施,助力高端人才安家创业。通过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来桂落户,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充分发挥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作用,发挥新兴产业资源、金融资源及其他市场资源要素的聚集效应,不断提高产业投融资服务水平,优化投资融资环境,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担保机构共同参与的融资运作模式。
4.4 推动产业交流合作
积极引导和鼓励产学研交流合作,协调发展创新,逐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引领、以企业为基础的产学研协同机制。适时制定出台激励政策和措施,发挥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引领作用,鼓励引导实力的龙头企业骨干企业“走出去”,紧密跟踪国内外新兴产业发展动向态势,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積极开展交流合作,并不断深化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鼓励其与国内外同行联合研发新技术、新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参 考 文 献
[1]杨胜昔,孔繁利.产业经济视野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7(1).
[2]黄艳.产业视角下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4(33).
[3]杨伟民.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8(2).
[4]梅亮,陈劲,刘洋.创新生态系统:源起、知识演进和理论框架[J].科学学研究,2014(12).
[5]程思炜.粤港澳大湾区要围绕创新来配置资源[N].南方都市报,2017-0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