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稠油Ⅲ类油藏夹层发育模式及SAGD提高采收率技术

2020-09-14 06:10高祥录罗池辉孟祥兵甘衫衫
特种油气藏 2020年4期
关键词:井区夹层水平井

王 倩,高祥录,罗池辉,孟祥兵,甘衫衫,刘 佳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0 引 言

超稠油Ⅲ类油藏是指油层温度下脱气原油黏度大于50 000 mPa·s的稠油油藏[1]。风城油田超稠油Ⅲ类油藏普遍存在储层非均质性强,夹层广泛发育的问题。针对风城超稠油油藏,SAGD是目前最经济有效的开采方法。实践表明,夹层是SAGD蒸汽腔发育不均衡、注采井控制难度大、井间频繁汽窜、水平段动用率低的主要影响因素[2-11]。为高效动用超稠油Ⅲ类油藏,总结了风城陆相非均质油藏夹层发育特征及模式,根据不同夹层模式下的蒸汽腔发育形态,针对性地提出了直井辅助SAGD、多分支SAGD及储层改造等高效开发技术,并在现场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以期为同类型油藏提供借鉴。

1 油藏地质概况

风城油田z井区为陆相辫状河沉积,为典型的超稠油Ⅲ类油藏。该区SAGD开发区齐古组油藏为被断裂切割的南倾单斜,地层倾角为4 °,油层主要以中-细砂岩为主,底部发育薄层砂砾岩,连续油层厚度为10.0~21.2 m,平均为17.1 m;孔隙度为27.8%~30.0%,平均为28.0%;渗透率为790.0~1 400.0 mD,平均为960.0 mD,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为0.65;含油饱和度为59.0%~74.7%,平均为66.0%;油藏中部埋深为445 m,原始地层温度为19 ℃,原始地层压力为5.2 MPa,50 ℃时地面脱气原油黏度为2.57×104~7.47×104mPa·s,油层内发育多期夹层。

z井区于2012年开始SAGD开发试验,2014年规模建产,截至2019年年底已投产60个井组,平均生产时间为3.9 a,平均单井日产油为5.0~21.4 t/d,平均为9.4 t/d;油汽比为0.08~0.24,平均为0.13;水平段平均动用程度为65%,蒸汽腔扩展缓慢,生产效果低于其他区块。

2 夹层发育模式及其对SAGD开发的影响

2.1 夹层发育特征

z井区有取心井5口,根据取心井的岩心分析化验数据建立四性关系图版(图1、2),结合各类夹层的岩性、物性、电性特征统计,应用岩心标定测井,给出研究区各类夹层的识别模板,识别出岩性和物性2种夹层(图3、表1)。

岩性夹层主要由心滩坝内部落淤层形成的泥岩、粉砂质泥岩及钙质砂岩发育而成,无渗透性或渗透性极差,含油级别主要为不含油、油斑。在测井曲线上自然伽马、密度和电阻率曲线最为敏感,钙质夹层主要表现为电阻率及密度增高,自然伽马降低。取心井z1井480.5~481.2 m井段为钙质夹层,厚度为0.7 m。取心分析资料显示该段孔隙度为1.8%~6.0%,渗透率为0.5~10.0 mD。泥质夹层主要表现为自然伽马明显返高,地层电阻率相应降低,该类夹层厚度较薄时,平面分布不稳定,延伸距离较短。

物性夹层主要由泥质充填辫状河道的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及少量砂砾岩发育而成,具有一定的渗透性,含油级别主要为油迹、油斑。泥质粉砂岩在测井曲线上主要表现为自然伽马增高,但未达到泥岩基线,电阻率降低。取心井z1井468.7~470.5 m井段为物性夹层,厚度为1.8 m,取心分析资料显示该段孔隙度为15.8%~18.0%,渗透率为100.0~120.0 mD。砂砾岩在测井曲线上主要表现为自然伽马值较周围砂岩略高,同时呈高电阻、高密度的特征。该类夹层厚度较小时,呈薄层状孤立分布于油层内部,延伸距离短;夹层厚度较大时,呈连片分布。

图1 风城油田z井区岩性图版

图2 风城油田z井区物性解释图版

在单井夹层识别与刻画基础上,结合辫状河沉积露头原型,研究夹层的类型、形成机理和展布规律[12-19],采用嵌入式建模方法建立了z井区储层构型模型,刻画出夹层的空间展布(图4)。研究区夹层厚度为0.4~6.8 m,平均为1.3 m,夹层长度为57.2~790.8 m,平均为167.7 m,夹层宽度为50.2~460.3 m,平均为119.5 m。夹层多以土豆状展布,呈“散、薄、多”发育特点,夹层类型主要以物性夹层为主,占比为68%。

图3 风城油田z井区z1井测井响应

表1 夹层识别模板与发育特征Table 1 Interlayer identification plate 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图4 风城油田z井区SAGD部署区夹层展布刻画

2.2 夹层发育模式

通过对夹层展布进行精细刻画,统计分析风城油田z井区100余对SAGD井组的夹层发育及蒸汽腔扩展情况[20-21],建立了4种典型夹层发育模式(图5)。

(1) 注汽井与采油井之间发育小范围、不连续夹层(Ⅰ类)。该类夹层长度一般小于200.0 m,宽度一般小于40.0 m,研究区15%的井组受该类夹层影响;该类夹层主要影响预热阶段井间热连通的建立,阻碍生产期间泄油通道,导致生产初期蒸汽腔发育缓慢,原油产量低,但随着蒸汽腔扩展,夹层影响减弱,产量逐渐上升。

(2) 注汽井与采油井之间发育大范围夹层(Ⅱ类)。该类夹层宽度一般大于70.0 m,长度一般为50.0~350.0 m,研究区3%的井组受该类夹层影响;该类夹层导致井间无法建立热连通,只能在注汽井上方形成小范围蒸汽腔,如不采取措施,该井段产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无法有效生产。

(3) 注汽井上方发育小范围、不连续夹层(Ⅲ类)。该类夹层长度一般为100.0~400.0 m,宽度多小于60.0 m,呈多期叠置发育,研究区58%的井组受该类夹层影响;该类夹层可减缓蒸汽腔扩展速度,当蒸汽遇到注汽井上方夹层后开始横向扩展,绕过夹层后继续向上发育,随着蒸汽腔扩展,夹层影响逐渐减弱,整体产量呈阶梯状上升。

(4) 注汽井上方发育大范围夹层(Ⅳ类)。该类夹层宽度一般大于70.0 m,长度多为150.0~500.0 m,研究区12%的井组受该类夹层影响;该夹层对初期产量基本无影响,生产一段时间后蒸汽腔发育遇阻,蒸汽腔无法继续向上发育,导致夹层上方原油无法动用,产量基本稳定,无法上升。

3 隔夹层发育区SAGD效果改善技术

针对不同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下的蒸汽腔发育情况,提出直井辅助SAGD、多分支水平井SAGD及储层改造等开发技术。通过井网、井型转变及夹层改造等方式增加蒸汽波及体积,提高SAGD采油速度,有效动用难采储量及剩余油,实现SAGD高效开发。

3.1 直井辅助SAGD技术

针对受局部夹层(Ⅰ、Ⅲ类夹层)影响,导致水平段动用差、蒸汽腔发育缓慢的井组,选择动用较差的水平段附近的1口或多口直井进行蒸汽吞吐,形成新的蒸汽腔,当直井蒸汽腔前缘扩展并与SAGD井组原有蒸汽腔逐渐连通后,直井转为持续注汽,以驱泄复合方式加速SAGD蒸汽腔扩展,波及受夹层影响的剩余油区,加快夹层上方剩余油动用(图6)。辅助直井一般距水平段平面距离为15~35 m,射孔位置通常在夹层上方未动用油层段,上部距盖层大于3 m;吞吐阶段注汽压力低于破裂压力,转持续注汽阶段注汽压力与SAGD操作压力相同。直井辅助SAGD技术可提高水平段动用程度,有效解决Ⅰ、Ⅲ类夹层影响蒸汽腔发育问题,增加采油速度,提高采收率。

图5 夹层分布模式及其影响下的蒸汽腔发育形态

2019年4月在z井区15个SAGD井组开展了直井辅助SAGD技术试验,动用15口直井进行蒸汽吞吐。15个井组均不同程度受到井间、注汽井上方不连续夹层影响,存在水平段动用程度低等问题。措施前,区块日产油为225.0 t/d,油汽比为0.13,水平段平均动用程度为68%;截至目前,已有8口直井与SAGD井组连通,区块日产油增至263.0 t/d,油汽比为0.14,单井组平均增油2.5 t/d,连通井组受效井段温度平均提高25~70 ℃,单井水平段动用程度平均提高12个百分点。

3.2 多分支水平井SAGD开发技术

针对注汽水平井上方不连续夹层(Ⅲ类夹层)导致蒸汽腔整体扩展缓慢,生产效果差的井组,可采用多分支水平井SAGD开发方式[22-24]。该技术中的注汽井为多分支水平井,生产井为常规水平井,分支沿水平段走向上翘,呈交错分布,并尽量穿过夹层;各分支间距与分支长度相同,水平段分支长度一般为80~150 m,相对主井眼分支最大水平位移小于20 m,垂向位移为4~8 m;通过分支注汽在夹层上方形成多个小蒸汽腔,使蒸汽快速波及夹层上方储层并建立泄流通道,提高蒸汽腔扩展速度,削弱夹层影响(图7)。相比常规SAGD,多分支水平井SAGD采油速度及采收率均有一定幅度提高。

2015年在z区开展2个井组多分支水平井SAGD试验。2个井组水平段长度均为450 m,注汽井上方发育多段泥岩夹层;注汽井为4分支交错对称分布水平井,单分支长度为100 m,平面上分支偏移主井眼最大距离为15 m,垂向上偏移主井眼最大距离为5 m,分支钻穿夹层。与区块类似井组对比,注汽量平均提高25%,平均单井日产油提高2.2 t/d,采油速度提高18%。

图6 直井辅助SAGD示意图

图7 多分支水平井SAGD技术原理示意图

3.3 储层改造技术

对于井间或注汽井上方附近大范围夹层(Ⅱ、Ⅳ类夹层)严重制约蒸汽腔扩展的问题,向SAGD上、下水平井挤注脱油热污水,改变储层岩石中的孔隙压力,使岩石发生变形,通过微压裂改造井筒周围储层,使储层岩石发生剪切扩容及张性扩容,增大岩石孔隙体积,进而在井间及注汽井上方形成一个高渗透率和高孔隙度的扩容带。储层改造主要分3个阶段:首先是低压井筒改造,主要改造井筒周围储层物性,该阶段注入压力应略大于地层最小主应力;然后是SAGD注采井间改造,主要改善井间储层物性,该阶段注入压力比破裂压力低0.3~0.5 MPa;最后是注汽井上方储层改造,需关闭生产井,逐步提高注汽井注入压力,直至接近破裂压力。储层改造技术可改善井间及注汽井上方储层物性参数,对井筒周围及上方不均匀泥岩夹层进行微压裂,增加蒸汽在上方储层的流动能力,促使蒸汽腔向注汽井上方发展,提高单井产量及产油速度[25]。

微地震监测资料及油藏工程手段证明,合理改造压力下储层改造波及半径为5~8 m,改造区比周围储层孔隙度提高1~3个百分点,渗透率增加0.1~1.0倍。2014年,z井区实施10个井组储层改造试验,相对邻井,改造井组的储层吸气能力平均提高15%,平均单井日产油量提高1.8 t/d,油汽比提高0.01。以z2井组为例,该井组于2015年9月转SAGD生产,目前生产1 650 d,日注汽量为82.6 t/d,较区块平均注汽水平增加22.6 t/d;日产油量为15.8 t/d,较区块平均日产油提高6.0 t/d;油汽比为0.19,较区块平均油汽比提高0.04。

针对不同夹层发育类型,直井辅助SAGD、多分支SAGD立体组合开发及储层改造等技术,可实现非均质超稠油油藏差异化立体开发,突破单一开发方式储量利用率低、稳产难度大的技术瓶颈,有效解决风城油田超稠油Ⅲ类油藏面临的问题,可为同类型油藏提供借鉴。

4 结 论

(1) 风城超稠油Ⅲ类油藏中主要发育物性与岩性2类夹层,空间展布上呈“散、薄、多”特点,根据发育位置、规模及对SAGD蒸汽腔发育的影响,风城油田Z井区夹层可归结为注采井间小范围发育、注采井间大范围发育、注汽井上方小范围发育、注汽井上方大范围发育4类。

(2) 直井辅助SAGD技术可解决局部夹层引起的水平段动用程度低的问题,适用范围广,操作灵活;多分支SAGD技术主要适用于强非均质储层,可减弱注汽井上方小范围夹层对SAGD的影响,针对井间及注汽井上方发育大范围夹层的井组可采用储层改造技术,整体改善储层物性,提高SAGD开发效果。

(3) 下一步研究方向以直井辅助和多分支水平井综合利用的SAGD复合井网、井型改变与储层改造复合技术为主,提高超稠油双水平井SAGD开发效果及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井区夹层水平井
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
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
珠江口盆地X油田夹层空间分布表征
高含非烃气体气藏连通单元划分方法研究
——以DF1-1气田莺歌海组气藏为例
三塘湖油田马中致密油水平井大修技术研究与实践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非均布导流下页岩气藏压裂水平井产量模拟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水平井提高油砂SAGD井组后期开发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