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手工艺助推平塘脱贫攻坚的路径探索

2020-09-14 01:41马丽冯果
美与时代·上 2020年6期
关键词:手工艺脱贫攻坚

马丽 冯果

摘  要:围绕平塘县借助手工艺助推脱贫攻坚的现状展开调研,在平塘县手工艺扶贫工作已经取得成效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不足、提出优化策略、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平塘地区传统手工艺全面融入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中。

关键词:手工艺;平塘;脱贫攻坚;路径

平塘县属于多民族聚居地区,经济欠发达,贫困人口众多,因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铸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牙舟陶、克度藤编、毛南香囊几乎成为平塘地区特色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明信片”。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不仅是国家级、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传统手工艺

在平塘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一)切实提高扶贫工作的延续性,从根本上降低返贫率

手工艺扶贫的核心目的是帮助贫困人群建立自力更生的基本能力,掌握维持生计的手艺,借助扶贫力量通过自己拥有的手工艺技能、知识、经验等创造价值并转化成经济效益,鼓励他们通过自身劳动改善贫困现状。与其他扶贫行动中的物质救援相比,手工艺扶贫更多地是对贫困户给予良性关怀,既不伤害贫困户的自尊心,又能让他们通过劳动体现个人价值,帮助他们建立脱贫信心。手工艺扶贫注重贫困人口在脱贫后的持续发展,是防止返贫的重要保障。

(二)助力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地方的传统手工艺势必会受当地的地域文化影响,从而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即便是同种类的手工艺品,在不同地域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特征。如平塘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牙舟陶烧制工艺,因陶器的玻璃釉在烧制过程中能够随着温度的变化而产生丰富多样的窑变效果而独树一帜,成为了平塘县独有的手工艺品。利用特色手工艺打造地方特色产业,既是强县之本、致富之源,也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能够带动贫困人口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平塘特色传统手工艺能够发挥其艺术风格的“独特性”优势,助力平塘打造地方特色产业,弘扬区域文化,带动经济持续发展,为当地贫困手工艺人就近就业搭建平台。

(三)培养民族认同感,建立文化自信

平塘的传统手工艺是农耕经济社会的产物,是平塘地域文化内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历史与文化的缩影,也是族群集体意识的集中反映。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农耕经济也发生着转变,传统手工艺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土壤,大批手工艺人离开故土出外谋生,传统手工艺品失去了主要的制作者,取而代之的是大批量机械化生产的现代工业产品。平塘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正在随着城市化进程而日趋式微,在主流文化的影响下,多样的民族传统和文化正在慢慢失去原有的特质。民族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以传统手工艺为抓手助推脱贫攻坚,不仅有助于人们找回本民族文化的优势与独特性,也有利于重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二、平塘手工艺扶贫的现状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当地政府也围绕手工藝扶贫开展了相关工作。

一方面与相关部门合作对贫困人口展开培训。2019年,在传统手工技艺助力脱贫攻坚的思路下,平塘县民政局、县妇联、文旅局对本县40多名有汉语言障碍的妇女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了为期三天的“双培”计划。通过《布依刺绣介绍》《刺绣基础针法实操》《图案色彩搭配》《刺绣图案应用》等系列课程对学员进行传统手工艺培训,让学员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了解传统刺绣发展历程的同时,掌握刺绣的多种技法,通过刺绣技艺为当地贫困人口就业创收提供条件。同年10月,平塘县又举办了为期十天的农民刺绣技能培训及基层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学员以有刺绣基础的贫困村100名妇女和40名基层干部为主。培训有针对性地对毛南族刺绣配色、技法等进行现场教学,使学员在其现有的刺绣技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手工艺制作水平。此外,培训课程还涵盖了如何通过刺绣技艺创业增收等内容,拓展了学员的视野,增强了他们脱贫致富的决心,为培养手工艺助推脱贫攻坚带头人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政府积极为手工艺企业提供场地和资金的支持。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带动当地贫困妇女就近就业,形成了良性循环,取得了良好的帮扶效果。平塘县克度镇的贫困居民在当地企业的帮扶下,有100多人实现就近就业。公司采取两种结算方式,按件付酬的贫困户每月收入最低可增加1000元,而固定上班的手工艺人每月平均工资达2000—4000元,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开启了贫困户依靠手工劳动脱贫致富的道路。

三、平塘县开展手工艺扶贫实践的不足

平塘县围绕手工艺扶贫展开了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各级政府对于当地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优势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形成明确的手工艺产业扶贫思路

平塘县精准扶贫方式多样,其中定点扶贫工作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危房改造和资助贫困家庭学生三个方面展开。自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以来,平塘县通过产业扶持带动脱贫人口约4万余人。这其中以种植产业和养殖产业为主,而手工艺产业的经济效益没有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对于如何将平塘地区传统手工艺资源转化为特色产业,从而建立手工艺产业与精准扶贫战略的有机联系,尚未形成明确的思路。手工艺产业因缺少相应的资源配置和开发,其文化效益所能带来的民生补给空间没有被充分挖掘。手工艺扶贫还未真正打开局面,并未成为行之有效的扶贫手段,造成了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的浪费。

(二)贫困户对传统手工艺认识不足,参与度不高

平塘地区贫困人口通常具有受教育程度低、身体状况差、获取外界信息资源匮乏等特点。由于思想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缺少自我发展意识和价值创造能力,对自己通过手工艺生产劳作获益的能力缺少信心,对本土特有的手工艺文化资源转化为商品资源缺乏理性认识。即便有部分人愿意参加手工艺品的加工制作,但因难以对手工艺扶贫的预期结果形成正确预判,因此动力不足,对通过手工艺创造经济价值的积极性不高。

(三)传统手工艺行业资源整合力度不够,创新能力不足,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还未形成较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通过对平塘手工艺品市场调研发现,平塘地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去向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农户自产自用;另一类是拿去集市售卖。大部分手工艺品设计观念陈旧、形式单一,很难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同时,在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中,往往过于依赖制作者的经验,随意性较大,难以形成标准化生产,导致手工艺品的次品率较高,达不到成熟的商品标准。此外,因手工艺人无法对生产中的人力价值做出合理的评估。因此,产品也存在定位不准确、价格不合理的现象,传统的手工艺产品和市场之间还没有形成较好的融合。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大部分手工艺生产行业缺少稳定的订单,而以现有的生产和销售模式也很难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助力脱贫攻坚的效果也变得十分有限。

四、传统手工艺助推平塘脱贫攻坚的路径优化

平塘地区的手工艺品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而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产业扶贫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在精准扶贫的战略下,如何让平塘传统手工艺发挥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助力脱贫攻坚,让贫困人口切实享受到手工艺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应在平塘地区已经开展的手工艺助力扶贫工作的基础上,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扶贫路径。

(一)培育手工艺品牌,进一步扩大扶贫影响力

平塘现有的手工技艺文化优势在扶贫工作中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缺乏较有影响力的品牌效应带动,所以助力扶贫的成效甚微。为促进手工艺生产能带动更多人就业增收,进一步扩大手工艺扶贫的影响力,应针对平塘贫困地区的传统手工艺进行深入的信息采集,梳理手工艺技法、材料、色彩、装饰图案等信息,找到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以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为载体,展开与时俱进的融合创新,通过提升产品设计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手工艺产品。在此基础上,应制定手工艺行业生产规范,提高生产标准、提升产品质量、打造手工艺品牌、依靠市场需求引导品牌的发展方向。找到激发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通过建立品牌生产线为贫困人口搭建就业平台,充分发挥传统手工艺文化资源的推动作用,让贫困人口享受文化富民的红利,切实增强平塘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助力脱贫攻坚的辐射力与影响力。

(二)建立手工艺扶贫互助社,促进手工艺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开展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所取得的扶贫成效的带动下,平塘贫困地区应以本土传统手工艺为中心,以牙舟陶烧制工艺、克度藤编技艺等知名度较高、覆盖面较广、从业人员较多的手工艺为依托,采取政府联合相关的手工艺企业、合作社或传承人的合作形式,因地制宜,建立手工艺扶贫互助社。充分利用手工艺传承发展和扶贫两项工作的优势互补,一方面,能够有效巩固扶贫成果;另一方面,又能促进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手工艺扶贫互助社要积极组织建档立卡贫困户和低收入人群学习传统手工技艺,扩大脱贫攻坚的覆盖范围和覆盖人群,参与传统手工艺活动,分享手工劳动成果,激发其通过手工艺生产摆脱贫困的主动性和行动力。促使手工艺扶贫的可持续性发展,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传统手工艺进一步融入国家脱贫攻坚的重大战略中,这是工艺扶贫互助社建立的根本目的。

在手工艺扶贫互助社建设和运行的过程中,政府应在建设资金、基础设施、生产加工等方面给予足够的扶持,使互助社有条件去培养带头人,改善生产条件,引进先进设备,更新制作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逐步建立科學合理的手工艺扶贫互助社的运行机制,帮助贫困户通过手工艺劳动或经营增加收入,促进手工艺扶贫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培训机制,促使贫困人口的手工艺技能得到持续性的提高

平塘地区通过实施手工艺扶贫,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脱贫致富的积极性,通过开设手工艺技能培训班,在补充贫困人口文化短板,提升手工技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因培训时间短、培训对象不稳定、培训课程不系统等诸多原因导致培训效果不具备持续性。若想通过培训,切实对贫困人口在手工艺知识、技能等方面产生持续性的影响,提高其参与手工艺加工生产的积极性和融入意识,还是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

首先,政府应采取资金补贴、技术支持等形式扶持现有的手工艺培训机构,做好手工艺技能培训工作,增加贫困人口受教育的机会。针对有意愿参加手工艺劳动但没有手工艺基础的贫困人口,培训要以教授基本的制作技法为主,在其掌握了基本的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再定制提升培训课程,循序渐进地帮扶这类贫困人口逐步掌握手工技能。

其次,部分有手工艺基础的贫困群体受自身文化素质、思维模式等因素的限制,普遍缺乏创新能力,设计的手工艺品无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成为其通过手工艺脱贫致富的绊脚石。针对这类人群,要将提升创新能力作为培训的重点内容。建议政府与行业领域内较有影响力的手工技艺传承人、设计院校、公司等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联合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因材施教、分类培训,最大限度地发挥培训作用,为手工艺助推脱贫攻坚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结语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预防脱贫后再次出现返贫的情况,应是全面脱贫之后,各部门关注的重点问题。平塘县通过手工艺助推脱贫攻坚,开辟了因地制宜的文化扶贫道路,帮助贫困人口学习手工艺技能,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能够预防返贫现象的发生,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

参考文献:

[1]张超.南疆乡村民族手工艺扶贫可持续发展问题调查——以墨玉县阔依其乡羌古村为例[J].民艺,2019(11):31-36.

[2]王琦,李金叶,谢霞.基于价值链的旅游扶贫感知效应差异研究——以喀什手工业为例[J].新疆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15-22.

[3]吴雪蒙.美丽乡村背景下手工艺产品创新研发机制的初步探讨[J].纺织报告,2019(7):44-46.

[4]米城,张梦月.精准扶贫,稀捍在行动[J].装饰,2018(4):44-47.

[5]尹琳娜.从产品设计角度谈传统工艺美术商业市场性实践[J].设计,2018(17):116-117.

[6]李文嘉,唐嘉蔚,夏毓琦.设计学视域下的教育精准扶贫的责任维度与实践路径研究[J].设计,2019(11):78-80.

[7]邓楚君.高校艺术设计学科融入精准扶贫问题和对策研究[J].设计,2019(11):132-133.

[8]包书林.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以无为剔墨纱灯技艺为例[J].设计,2017(15):25-26.

作者简介:马丽,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纤维艺术、民间工艺美术。

冯果,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版画。

猜你喜欢
手工艺脱贫攻坚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昂贵的手工艺
手工艺思维导向下的社区微更新模式探究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