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人物道德责任问题研究

2020-09-15 16:30郭一丁
法制与社会 2020年25期
关键词:公众人物道德失范治理

关键词 公众人物 道德失范 治理

作者简介:郭一丁,中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9.055

道德建设是转型时期我国社会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近年来,官员贪污腐败,娱乐明星吸毒、出轨、交通肇事等负面现象屡见报端,反映出部分公众人物道德观念淡化、道德行为失范。探析当前我国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的原因并结合现实寻求走出道德失范危机的途径,切实有效地提升公众人物道德责任感,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一、公众人物承担道德责任的必要性

公众人物是指在公共领域被人们广泛知晓和关注,具有一定知名度,并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个人。[1]一般而言,公众人物主要包括两类:一是政治性公众人物,主要指涉及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人士,包括政府官员、道德模范、科学家等;二是社会性公众人物,包括文艺界、文体界的明星、商界巨鳄、知名学者、慈善家等人士。后者主要涉及大众兴趣和日常生活[2]。不论处于何种身份,公众人物对于社会道德水平引领和建构都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需要他们发挥自身的作用,引领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

一方面,公众人物占有较多的公共资源。从占有量来说,公共资源是属于社会稀缺资源。没有一个社会可以使它的全体成员充分占有和享用公共资源。所以,惯有的做法就是将公共空间使用的权利优先让渡于在某领域取得一定成就,具备杰出才华和能力的公民。依照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公众人物既然享受了占用公共空间资源的权利,同样就要接受来自公众的监督,特别是接受道德层面的监督;另一方面,公众人物大多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公众人物因其公众属性而区别于普通民众。公众人物因其所做的贡献,或所取得的成就而获得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具有一定的感染和影响力。有些公众人物甚至担任某些品牌的形象代言人,有的更成为在一定群体中成为某种价值追求的表征。由于公众人物享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比普通大众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更容易获得大众的认可和效仿。因此,公众人物必须强化道德操守,自身言行要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积极发挥对大众的示范和导向作用。

二、公众人物道德责任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公众人物道德责任现状

大部分公众人物的公众形象健康向上,道德使命感强,发挥着道德的楷模和榜样的示范作用,但还有部分公众人物道德现状令人担忧,道德责任淡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呈现出道德滑坡、道德失范甚至道德缺失的趋势。

部分政治公众人物权力异化。领导干部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但是在履行职权过程中存在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错误权力观,个人利益优先的错误价值观。以权谋私是权力异化的突出表现。部分领導干部面对物质和金钱考验时,理想信念动摇,将手中的权力当作变现的筹码,用尽手段来满足个人的私欲。在当前高压反腐败的态势下,仍有人不收手、不悔改,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触犯法律的红线。

部分娱乐界公众人物道德缺失。娱乐明星收入不菲,资金雄厚。当物质得到满足之后,就不断寻求其他方面的刺激,演艺圈也成为吸毒的重灾区。因吸毒、非法持有毒品接受法律处罚的明星层出不穷,不论是资深前辈,还是当红小生、创作才子等,一次又一次刷新大家的认知;部分娱乐明星,丧失婚姻道德,无视社会公序良俗,婚姻出轨行为常常发生,在社会上带来了不良的示范和影响 ;“范冰冰偷税案”将明星偷税漏税带到了公众视野内。同时,个别明星追逐名利,热衷利用绯闻炒作博人眼球。

部分学者道德缺失。学者是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大众的精神导师,是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但部分学者缺少学术道德。买卖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他人的学术成果,未参与研究、创作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寻求捷径,编造数据、文献,一个学术成果多篇发表。同时高校教师作为培养人才的园丁,其职业道德和操守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发展,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但时有网络报道大学中少数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品德卑劣,以毕业为条件压榨学生,导致出现学生抑郁甚至自杀等惨剧。

(二)当前公众人物道德失范归因分析

众多公众人物集体性的失德、失范行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一定的破坏作用,严重地影响了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为最终提出科学应对措施,需要深层剖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

1.个体道德选择自觉性下降

首先,经济发展的刺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们的伦理观念很大程度受自身所处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的影响。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财富的积累,人们原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极大转变,利己主义、投机主义、物欲主义、保守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3]冲击着传统的价值观。人们的价值原则从原来的单一的集体主义道德转变为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并存的多元价值。近年来公众人物道德迷茫和道德失范现象增多,这与市场经济诱导下人们的趋利心理有不可否认的联系。其次,放松了自我监督。自我监督的核心是自我审视和自我完善。当前部分公众人物放松了自身言行的审察和反思,缺乏自我监督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思想红线动摇,没有把自我监督上升为理性自觉。

2.道德评价体系不完善

我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基础、以宗亲为纽带的家族社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围绕农业社会产生的原始、朴素的道德,已然无法适应公平竞争、自由交易的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道德要求也无法满足利益自由、平等、公平交换的市场需求,而新的道德体系尚未建立或确立起来,由此形成了公民道德价值信仰的虚空。拜金主义、虚无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各种消极的道德价值趁虚而入,充斥着精神文化领域。

三、当代公众人物道德责任建构的基本路径

(一)加强公众人物的道德自律

作为公众人物,从占据公共空间的第一天起就应该明确自身肩负的道德责任,加强道德自律,把完善人格操守放在第一位,重视和保护自身公众形象,主动接受公众的道德监督和道德质询。

1. 公众人物必须加强道德情感的培育

道德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价值符号,它与生活、情感紧密相连。我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就包含道德情感培育的深刻论述。孟子认为,仁义礼智是每个人天性中固有的道德情感。只要在后天培养将其扩充放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圣贤。如今加强道德情感教育要努力搭建教育平台,充分利用教育载体,努力寻求道德与情感的交汇点,释放道德潜能,使公众人物努力担负起道德引领的使命。其次,必须具有正确的名利观。公众人物得到来自民众的关注和追捧,获得了荣誉、掌声和金钱。在巨大的名利面前,公众人物必须有理性清醒的认识。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保守初心,不患得患失,更不要迷失自我。坚持把道义与责任摆在第一位,提升理论修养,在奋斗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优秀作品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用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品行,引领社会风气。

2. 公众人物必须加强自我管理

如今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多元文化和思想并存,各种诱惑纷至沓来。对此,公众人物需要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能力,维护和管理好自己的娱乐圈和朋友圈。在工作之余倡导健康朴素的生活方式,杜绝不良嗜好,不过分追求物质享受;交友时要明辨是非,抵御诱惑,不交不良之友。同时,自觉坚持慎微、慎欲、慎初、慎独[4],树立底线思维,省察内心,用理性控制自身欲求。加强道德修养,重视运用道德的教育功能,把道德情感上升为自觉的道德意志,培育道义责任感和善恶判断力。

(二)强化对公众人物的道德他律

道德他律主要表现为一种制度伦理[5],主张将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纳入法律体系和制度框架中,通过道德制度化和道德立法来对公众人物的行为进行制约和监督。

1.完善公众人物的道德监督机制

道德监督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监督,凭借监督主体的道德感来实现。另一方面是社会监督,由人际监督、舆论监督等主要监督形式构成。人际监督是基于监督主体社群关系进行的监督;舆论监督指利用各种传播媒介来进行观点和态度的阐释,以实现对公众人物道德偏差矫正的目的。舆论监督是更广泛、更有力的监督形式。要搭建以社会监督为主,自我监督为辅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社会主流媒体包括电视、网络、报纸等的平台,形成全面的监督网络,使其行为暴露于公众视野之内。表扬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举动,批判那些假、恶、丑的行径,让部分公众人物失德失范的行为无可逃避,使其对自身违反道德要求的言行感到愧疚和自责。同时社会监督要把握客观性的原则,必须做到事实明确,分析准确,不能捕风捉影。

2.强化公众人物法律约束

道德教化是通过舆论压力,公序良俗等无形的抓手发挥作用,是社会治理的一种隐性的力量。因为其缺乏可操作性,有時对道德观念淡泊的公众人物难以发挥制约作用。因此,有必要借助法律手段,坚持立德与立法相结合,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完善法律法规,使公众人物的失范行为及时得到法律的监管。相关部门要严格执法,坚持以法律为准绳,完善网络、公众等社会监管体系,加强惩治力度,使公众人物明晰道德失范的代价,从而加强道德自律。同时建立并完善公共人物诚信档案机制,加强内容建设并定期公布,让污点公众人物接受社会的监督。多项并举,可以强化公众人物社会责任感,提升公众人物的道德自觉,不断规范其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 唐珂.当前我国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现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2] 刘艳.公众人物道德失范现象分析及其治理[J].理论月刊,2015(9):51-56.

[3] 段伟伟.公众人物的道德自律为何尤为重要[J].人民论坛,2019(16):124- 125.

[4] 朱涛.公众人物的道德责任问题刍议[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4):88-91.

[5] 任静伟.部分公众人物道德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应对[J].探索,2014(6):123- 128.

猜你喜欢
公众人物道德失范治理
娱乐新闻传播者的职业操守与道德责任
商业性移动新闻客户端的新闻道德失范及原因研究
当代高校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
新闻自由与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冲突与协调
学术生态视角下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问题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
“周一见”事件引发的公众人物隐私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