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2020-09-16 14:50费燕强厉晓龙蒋文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0年16期
关键词:术式节段椎体

费燕强, 厉晓龙, 蒋文超, 高 鑫

(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徐州医科大学武进临床学院 脊柱外科, 江苏 常州, 213017)

改良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典术式,临床上也不乏关于改良TLIF治疗腰椎滑脱的文献报道,但多为短期疗效评估,缺乏中远期临床疗效随访研究。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改良TLIF入路下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中远期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脊柱外科中心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采用改良TLIF治疗的38例腰椎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38例患者中,男11例,女27例; 年龄46~70岁,平均61岁; 病程6个月~5年; 均为单节段病变,其中L4椎体滑脱29例, L5椎体滑脱9例; 根据Meyerding分级, Ⅰ度滑脱27例,Ⅱ度滑脱11例。纳入标准: ① 保守治疗无效者; ② 经步行负荷试验明确责任节段责任侧者; ③ 行腰椎X线平片、过伸过屈位片、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者; ④ 无其他脊柱疾病者。患者常规行腹部脏器超声波、心电图、肺功能检查以及血糖、凝血酶原时间、肝肾功能检查,了解重要脏器功能情况以及有无手术禁忌证。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取俯卧位。取后正中切口,保留棘突、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 紧贴椎板剥离腰背肌,暴露双侧椎板,尽量避免损伤小关节囊,尤其是融合节段的上位关节囊。术中透视定位无误后,在病变间隙上下采用“人字嵴”法选好进针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选择有下肢神经症状的一侧或双侧进行椎板开窗减压,将症状较重的一侧作为行改良TLIF的部位。将咬下的椎板及部分关节突去除表面软组织后,作为备用植骨粒。牵开神经根及硬膜囊暴露纤维环,注意保护紧贴上位椎体椎弓根下缘走行的神经根。用尖刀“十”字切开扩大破口,用髓核钳清除椎间盘髓核组织。以绞刀和刮匙清除椎间盘髓核组织和纤维环,去除软骨板,咬除椎体后缘增生的骨赘,对神经根管狭窄者予以根管扩大减压,彻底解除纤维瘢痕组织对神经根的压迫和骨性压迫,用生理盐水冲洗。以从小至大的不同尺寸融合器试模确定合适型号的融合器。将制作好的骨粒用漏斗植骨器送入减压椎间隙内,并压实。然后从硬膜囊外侧斜向中线40°置入填压有自体骨粒的合适型号Cage 1枚。再次探查神经根管无狭窄后,双极电凝彻底止血,置入预弯的钛棒,用螺帽固定,采用椎弓根螺钉提拉复位器进行滑脱复位。透视确认椎间融合器到位以及滑脱椎体复位后,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切口旁另切一小口留置负压引流管1根,逐层缝合切口。

1.3 术后处理

患者术后均留置负压引流管24~48 h, 24 h引流量<50 mL时可拔除引流管。患者术后2~3 d常规使用抗生素、甘露醇、地塞米松治疗,术后第1天可翻身, 3 d后佩戴腰围下床适当进行功能锻炼, 12~14 d切口拆线出院,避免过度弯腰、负重,佩戴腰围1~2个月, 3个月内避免体力劳动。

1.4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复位情况,记录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术后3年及以上)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患者随访时接受影像学检查,常规X线摄片包括腰椎正侧位片及腰椎过伸过屈位片,部分患者行CT检查,确认椎弓根钉位置,器械有无松动、断裂,椎间融合器位置和融合情况。融合情况依据Suk K S等[1]的方法判断: ① 融合,指融合节段有连续骨小梁通过,腰椎过伸过屈位摄片显示节段间相对活动距离小于4 mm; ② 可能融合,指融合节段间未见有连续骨小梁通过,但腰椎过伸过屈位摄片显示节段间相对活动距离小于4 mm; ③ 不融合,指融合节段间有明显间隙,腰椎过伸过屈位摄片显示节段间活动距离大于4 mm。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本组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57.1±35.7) min, 术中平均出血量为(318.5±76.7) mL。术后,患者复查X线和/或CT检查,提示滑脱责任节段复位良好,且切口均Ⅰ/甲愈合,未发生切口感染。2例患者术后第3~5天出现双下肢根性疼痛症状,经甘露醇脱水、少量激素冲击以及止痛对症治疗后,症状得到完全缓解。3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临床随访,时间3~7年,平均4.7年。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明显减轻,生活质量提高,复查X线及重建CT提示椎间融合,椎间融合器无移位及沉降情况,内固定无松动、断裂、拔出情况,仅有1例患者主诉下腰部(L5/S1节段)僵硬不适。术后1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本组患者腰腿痛VAS评分均低于术前, 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38例患者手术前后及随访时VAS、JOA评分比较 分

3 讨 论

目前,治疗不稳定性腰椎滑脱的手术路径有前路、后路、前后路、椎间孔入路等,但临床对于最为理想的手术入路尚存争议[2]。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PLIF)能促进术后腰椎早期稳定,纠正脊柱力线,提升椎间融合率,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退行性腰椎疾病(如腰椎滑脱、畸形、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的治疗,但脊柱后柱结构的过多破坏、神经损伤会使患者术后发生持续性下腰痛[3-4]。为解决这一弊端,脊柱融合手术入路的改进逐渐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 1982年HARMS J等[5]首次描述了TLIF技术,该手术可在单侧入路下达到神经根减压、椎间融合的效果,并保留棘突和大部分后纵韧带的完整性,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自此, TLIF逐渐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经典术式[6]。

KIM E等[7]回顾性分析了PLIF与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效果, 2年随访结果显示, PLIF与TLIF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滑脱的椎体融合率相近, 2组术后满意率、再次手术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但TLIF组术后SF-36评分及持续性下腰痛VAS评分优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YANG E Z等[8]将66例成年单节段腰椎滑脱患者随机分为PLIF组与TLIF组,平均随访30个月,结果显示TLIF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低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但2组间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EE N等[9]比较了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LIF)、PLIF和TLIF这3种术式治疗单节段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效果, 2年随访结果显示, 3组患者CT扫描结果提示治疗节段椎间融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而ALIF组的前凸恢复效果相较其他组更优, TLIF组术后VAS评分低于其他组, PLIF组融合器下沉率低于其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故很难判定最佳手术入路。以上研究提示,采用PLIF、TLIF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术后椎体融合率相近,虽然不同术式的部分术后疗效评分存在差异,但这是否会对最终临床效果造成决定性影响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传统 TLIF方法不易充分暴露手术视野,操作空间有限,导致复杂腰椎滑脱者无法手术,中央椎管狭窄者也难以有效减压,加之腰椎疾病患者往往年龄偏大,兼有神经根管和中央管狭窄的复杂性腰椎滑脱症比率较高,使得TLIF的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难以成为腰椎管狭窄症的首选术式。在此背景下,改良TLIF术式应运而生[10]。YU C J等[11]采用改良TLIF治疗32例狭窄性腰椎滑脱症患者, 2年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术后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术后治疗节段均达到了稳定融合。本研究采用改良TLIF治疗38例单节段腰椎滑脱症患者,平均随访4.7年,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术后VAS、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影像学检查提示治疗节段均得到骨性融合。改良TLIF术式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相较PLIF和TLIF术式均减少,远期随访显示患者下腰部僵硬不适发生率低于TLIF术式,这可能得益于改良TLIF将原TLIF手术区域向中线内移,将PLIF手术区域外移,能减少椎旁肌的剥离,保留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尽可能维持脊柱生物力学。此外,与PLIF术式比较,改良TLIF保留的棘突使得神经根拉钩牵拉神经根时不会越过椎管中线,从而降低了神经根损伤概率。对于合并椎管狭窄的腰椎滑脱症患者,改良TLIF还可做到对侧潜行减压,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

综上所述,改良TLIF能有效降低硬膜囊和神经根损伤风险,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中远期临床疗效确切等优势,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有效手术方法。

猜你喜欢
术式节段椎体
高速铁路节段箱梁预制场规划设计研究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特立帕肽与唑来膦酸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疗效对比研究
提防痛性瘫痪——椎体压缩性骨折
不同术式治疗剖宫产切口部位妊娠的效果比较
迟发性骨质疏松椎体塌陷的2种手术方式的比较
经阴道及腹腔镜辅助阴式两种术式切除子宫临床疗效
袖状胃加,我们该如何合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