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实验构建趣味化学课堂

2020-09-16 06:34叶珊
教学研究与管理 2020年4期
关键词:趣味课堂化学实验化学教学

叶珊

摘要: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在新课标下,中学化学实验的地位、功能、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何通过让学生接触真正的科学探究实验来构建趣味课堂,文章提出教师可通过“感受实验本身的美”“体验‘找茬的快乐”“学生动手探究”以及“布置家庭小实验”等构建趣味化学课堂,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学;化学实验;趣味课堂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每个教师都应该不断探索的问题。众所周知,学生在玩游戏时会很沉醉,对游戏规则了如指掌,过关技巧更是无师自通。这是什么原因?是兴趣使然。当然,学科学习不同游戏,学生要学好一门学科,不可能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要想“让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就必须注重过程教学,想办法刺激学生各种感官,用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根据化学学科的特点,实验就是调动学生兴趣的最佳利器。

一、感受实验本身的美

(一)走进化学实验室——实验之美初体验

初见的美好能影响人对事物的整体印象。教师应设计好第一堂实验课,让学生对实验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当学生初次走进化学实验室,就像在美景前蒙了一张薄纱;当琳琅满目的实验仪器展示在他们面前时,如同薄纱落下,美景当前,充满惊喜。试管、烧杯、锥形瓶,是那么晶莹透亮;酒精灯就是现代版的阿拉神灯;铁架台就像楼盘边上的起重机;蓝宝石般的胆矾、紫水晶般的高锰酸钾、气味古怪的浓氨水、自动冒泡的过氧化氢溶液等,无一不在撬动着学生的好奇心。此时,教师可以一气呵成地组装出一套氧气或者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让学生为教师娴熟的手法所惊叹,被装置造型的奇美而打动。

(二)精选演示实验——呈现“变化”之美 演示实验能给学生提供第一手感观材料。教师可以精选一些可操作性强、变化现象明显、能给学生带来较强视听感受的演示实验。例如:镁带的燃烧,耀眼的白光犹如璀璨的烟火;带火星的小木条复燃,如同巴拉拉小魔仙手里的魔法棒;烧碱溶液中滴人酚酞,好似一瓶蒸馏水秒变葡萄酒。试问有谁能轻易忘记这些实验的奇妙和美好呢?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便能被激发出来,对接下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体验“找茬”的快乐

(一)教师“错误”实验,挑起学生“找茬”的兴致

这里说的“找茬”,指的是找出实验操作的错误或实验步骤的错漏。教师总是演示正确的实验,并口头陈述实验错误导致的后果,这样一来学生就只能靠背诵文字来记住这个“后果”。例如,在学习给物质加热时,教师一般会做一遍正确的加热方法,并告诫学生试管外壁应该干燥,加热后的试管不能立即接触冷水或用冷水冲洗,否则试管会破裂等。一次课上,笔者突然灵机一动,与其反复强调不能这样做那样做,还不如干脆牺牲两支试管。于是,笔者直接把一支试管外壁润湿后加热,随后听到“啪”的玻璃破裂的声音;再将一支干燥的试管加热后,立即放人冷水中冲洗,又是“啪”的一声。两次“啪啪”的声响,很轻易就拨动了学生的神经,挑起了他们“找茬”的兴致,立马就得到了“热试管不能碰到冷水,一碰就会破裂”的结论。这不是比反复强调理论的效果要好得多吗?

(二)教师“马虎”操作,故意露“茬”

教师还可以故意“马虎”操作,把“茬”暴露在学生的眼皮底下,不但让学生对实验的操作细节有更深刻的认识,更是提高了学生做实验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粗盐提纯”这一实验活动时,许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在蒸发皿出现较多固体时就停止加热。所以,笔者就在演示时故意“马虎”操作,漫不经心地对蒸发皿持续加热,当学生看到蒸发皿内的盐粒不断跳起时,马上意识到这里出现的错误操作,成功“找茬”。如果继续加热,更多的盐粒跳出蒸发皿,除了粗盐的产率下降外,还会出现烫伤实验者的危险后果。学生才恍然大悟,应该在蒸发皿中还剩少量液体时,便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的余温把剩余的液体蒸干。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演示中故意犯错时,一定要保证在安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如因操作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实验,还是运用口头描述或播放视频等方法为宜。

三、学生动手探究,获取真实的自我感受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是实施全面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可见,学生实验在化学探究和学习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实验成败并不重要,成功可以使人愉悦且自信,失败也可以让人越挫越勇,最重要的是学生亲身经历了整个令人难忘的探究过程。

例如,在进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时,一开始就涉及了许多学生不太熟悉的物理性质: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入水底,并判断石蜡的密度与水的相比是小还是大。与其让学生凭空猜测是沉还是浮,是大还是小,不如让他们亲自一试。当学生把蜡烛放入水中,明显看到蜡烛根本不溶于水,且浮于水面,便可立刻判断它的密度比水小。随后,开始研究火焰。在此之前,许多学生根本就没有留意过火焰是分层的,更不知道每层火焰的温度各有高低。而当学生点燃蜡烛后观察,并将火柴梗平放人火焰中1秒后,一切都豁然开朗了。这些看似简单而又熟悉的物质,在学生的一系列探究之后,才发现它们都隐含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特性,这种感悟是终生难忘的。

四、布置家庭小實验,辅助课堂教学

在学校的学生实验中,学生还有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家庭小实验可以说是完全依靠学生的实践能力。在现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大部分学生极少做家务活,更别说自主动手做实验了。所以,教师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家庭小实验,增强学科学习趣味性,把化学学习延伸到生活,这也是有效实施实验教学的一种辅助模式。但是教师在布置家庭小实验的时候,切记不得有危险操作,必要时可以联合家长共同参与。下面,跟大家分享两个例子。

(一)捕捉空气

在学习《空气》一节时,笔者就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实验——空气看不见摸不着,有什么方法能捕捉空气?第二天,当笔者问及这个小实验时,学生给出了各式各样的做法:打开塑料袋抖动后封好,袋子里装的就是空气;空杯子倒压进水里,水无法完全进入杯里,就是因为杯子里有空气;空杯子压入水中再侧翻,有气泡冒出,这些气泡就是空气;用打气筒给气球打气,气球里就是空气;用扇子扇动有风,就是空气在流动。

(二)厨房寻宝记

厨房里藏着许多化学物质,与教材出现的内容息息相关。笔者常常让学生利用厨房里现成的物质进行小实验,称其为“厨房寻宝记”。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时,笔者会让学生去厨房寻找“铁锈”,引导他们观察铁锅在没有擦干时留下的斑斑锈迹;在学习“离子的鉴别”时,提到含碳酸根离子的物质加入稀盐酸会产生气体,笔者会布置学生找到蛋壳与食醋,将两者混合,观察蛋壳表面是否会产生气泡;当学习“常见的盐”时,笔者会安排学生找来食盐和发酵粉,观察它们的外观并限制用厨房用品来鉴别。厨房成为学生的家庭实验室。

其实,化学物质源于生活,它们既让人感到熟悉又深藏奥秘。教师给学生布置家庭小实验,就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不仅让学生善于发现身边的化学,而且找到了“乐子”,增强了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意愿和乐趣。

五、结语

化学世界多姿多彩、奥妙无穷,实验让学生轻松愉悦地靠近了化学。实验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唤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教师对实验进行精心设计和合理安排,让学生的心情随着知识的学习进程而起伏,形成了持续的学习和探索的兴趣,增强学习动力,最终获得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1]任宝华.新版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化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戴安邦.全面的化学教育和实验室教学[J].大学化学,1989(01).

猜你喜欢
趣味课堂化学实验化学教学
例谈小学语文趣味课堂的构建策略
浅谈小学数学趣味课堂的构建
“趣味课堂”在技工院校语文课中的应用探究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刍议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方法
浅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多媒体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
化学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构建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