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探微

2020-09-17 13:40傅若云
科技智囊 2020年5期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方案

傅若云

摘  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实践纲领,对世界各国践行绿色发展亦有启示。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是在实践中深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理念;中国担当;中国方案

中图分类号:D64;X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s an important content and important part of Xi Jinping's socialist though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t is also an action guide and practical program for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it also has enlightenment for China to practice green development in other countries.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 world significance is an objective nee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Xi Jinping'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in practice.Key words:Xi Jinping'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China concept; China's role; China's plan

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应对绿色和发展、合作和责任等问题上,为世界各国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之策,展现了中国担当,为全球携手应对公共生态安全坚定了信心,为世界各国联手面对绿色发展问题凝聚了决心。

一、阐明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

在世界各国寻求绿色发展的实践探索中,中国以其独特的天人合一思想和绿色发展实践形成了支撑中国和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理念。中国理念包含了重视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携手各国应对发展瓶颈的共同挑战,推动各国完善全球生态的治理体系。

(一)重视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

绿色发展是一个全世界通俗性的话语。绿色发展理念源自世界各国在思考绿色和发展的关系上所取得的新共识。随着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的健康存续问题频繁出现,绿色发展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由于世界各国存在于同一个大气层下,温室气体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当前我国绿色发展统筹了绿色和发展两大问题,既要求绿色生态,也要追求经济发展,并且绿色生态是第一位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阐明了中国对绿色发展的重视,指引着我们朝向绿色发展的世界潮流。习近平总书记说“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深刻地论述了绿色发展对于维护我国生态安全,延续中华文明所具有的基础性作用。当前大气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大众的心肺健康,水体污染严重危害人民大众的饮水安全,土壤污染严重损害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这些突出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人民大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指数。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两山论”“眼睛论”“身体论”“生态环境生产力论”等中国话语形象地阐述了我们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的抉择。从生态环境问题事关民生的重大问题来看,发展经济是为了民生,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是为了民生。“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是当今人类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买不到的公共民生福利。人类只有科学应对绿色和发展的关系才能实现生态和谐美丽。

(二)应对发展瓶颈的共同挑战

面对各种后工业时代问题的频发,各国都认识到转变发展理念、实现本国经济绿色发展的紧迫性。经济由高速低质量发展转向绿色发展会经历一段转换困难期,形成发展瓶颈。我们要平衡好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算好子孙账、民生账。生态文明建设靠前考虑,优先选择。践行绿色发展,对各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质量要求和更多生态责任。只有深刻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才能认识到绿色生态的新动能,借助绿色优势,搞好绿色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得益彰。不能只顾眼前经济效益,拿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绿色发展要通过科技创新、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来完成,走科技绿色高端产业发展之路。中国经济发展选择从高速增长赛道换到高质量增长赛道,是为了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形成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在新的竞争赛道上突破发展瓶颈。

(三)完善全球生态的治理体系

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体系主要围绕各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问题展开。尽管各缔约国每年都召开气候变化大会,但是很难在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就二氧化碳减排指标、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达成一致并切实执行。随着全球气候恶化局势不减,相关发达国家不践行相关协定而拒绝承担国际生态责任,历次气候变化大会效果甚微,亟须倡导各国的责任担当和治理信心,营造全新的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的氛围,完善全球生态的治理体系。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多一点共享、多一点担当……”[2] 他多次重申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应承担共同但区别看待的责任,发达国家应理解不发达国家的发展需求和气候变化应对能力,在治理基金和环保技术上给予落后国家帮助。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各方阐明全球生态治理问题只有践行各尽所能才能实现合作共赢,只有奉行法治才能实现公平正义,只有包容互鉴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近年来,中国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影响力,积极推动各方加强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内的气候变化合作,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性。

二、宣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担当

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践行发展中大国的生态责任,以共建美丽世界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承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一)践行发展中大国的生态责任

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践行全球共同生态责任方面发挥了引领作用,作出大国典范。中国承诺不折不扣履行依据《巴黎气候变化协定》申报的国家自主贡献,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中国已在降碳强度和森林蓄积量方面完成既定的、已承诺的目标,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3]。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8年年会的贺信中就强调,“我们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共同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国际社会一致认为发达国家应该先行落实减排计划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本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同时,也通过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最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积极搭建相关国际论坛同缺乏治荒治沙经验的国家分享治理经验。例如,治沙的“草方格”、治荒山的“鱼鳞坑”、荒漠中的绿色产业,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中国稳步推进落实向国际社会承诺的生态责任,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的影响,利用相关政治论坛带动其他国家行动起来。

(二)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面对生态环境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4]部分发达国家狭隘地认为只要本国生态良好,就没有国际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殊不知,发达国家也走过一段高碳排放的时期,全球温室气体效应也有他们的责任。美国等发达国家应该改变傲慢无理的态度,切实履行与自身发展能力相一致的责任,否则只会有损本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话语权。尽管美国选择退出《巴黎协定》对全球生态治理有一定影响,但是中国将继续和广大负责任的国家一道,坚定地履行与本国能力相符的生态责任。环境问题是全球系统性的问题,各国不能“自扫门前雪”,而是要通力合作,共同应对环境问题。中国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希望各国认清形势、目光长远、共同行动起来,承担相应国际责任。用科学理念倡导共建美丽世界,引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生态命运共同体理念警示我们要平等对待各类生态要素,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中国在世界生态文明建设上拿出了诚意,做出了行动,规划了未来。

(三)承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了“一带一路”行动中,在沿线国家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并且以“一带一路”作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号召共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题中之义。跨国产业合作成为常态,中国绝不为了独享经济的发展,而让当地承担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后果。在“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中,中国因地制宜建设了阿根廷的罗马布兰卡风电项目,埃及的本班光伏产业园,老挝的南欧江六级电站等绿色能源项目,既解决了当地能源需求,也保护了当地独特的生态环境。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高能耗、高污染、低端产业布局在发展中国家,毫不顾及当地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它们凭借本国的技术优势和产业资本大肆消耗当地的不可再生资源,肆无忌惮地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它们不会为当地民生考虑,不会遵循惠民生、促发展、可持续、高标准等原则,平等合作、共同发展不是它们的本能,傲慢地剥夺和限制发展中国家是它们的所欲。中国在投入建设“一带一路”工程中,践行绿色理念,开展绿色项目,实施绿色管理,树立绿色品牌,走出了绿色联通、绿色共享的惠民之路。中国无论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还是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生态文明理念始终贯彻其中,荣辱与共、互利共赢、大国担当是中国不变的作风。

三、提供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

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方案对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绿色发展和民生,提出系统治理的格局,加强制度创新的保障等举措。

(一)统筹绿色发展和民生

统筹绿色发展和民生是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题中之义,绿色发展为了民生,民生需要绿色发展。近些年来,统筹绿色发展和民生的成功范例在中国遍地开花。河北塞罕坝林场原是“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经过绿化工程建设,林场涵养净水、净化空气,变成生态优美的旅游景点。“三北工程”是国土绿化重点工程,将过去黄土荒山建设成绿水青山生态屏障,同时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色富民,生态惠民,形成绿色产业带。库布齐沙漠的治理将过去沙进人退变为人进沙退,既改善了人居环境,也实现了生态惠民,真正体现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脱贫攻坚战略对接绿色发展要求,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美丽,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最终是为了改善民生,中国在绿色发展过程中兼顾民生问题的解决。针对偏远的生态脆弱区,实施生态移民政策,保护生态区域,改善农村居住条件,进行产业帮扶,实现了双赢。

(二)提出系统治理的格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生态环境问题横跨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多产业,涉及东西南北中全格局,要统筹恢复全国生态环境功能。按照生态条件分级分层次谋划定位主体功能区,建立系统治理格局,擘画绿色发展大蓝图,提出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京津冀高质量协同发展战略、三江源即“中华水塔”生态源头保护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谋划布局下,各地抓大系统大格局,抓住了系统治理的“牛鼻子”,也落实落细落小到各地河长、湖长、段长、林长、滩长等,建立了系统治理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态命运共同体,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会危及人类自身。“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态系统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有机整体,各种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生态治理要有辩证思维和全局观,遵循自然规律,协调统一推进各生态系统单元的修复治理。如果净水、护田、增绿、减排、固沙等各顾各的,则很难做到有的放矢,产生规模化治理效果。

(三)加强制度创新的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制度来保障。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我国进行了许多突出制度优势、厘清权责关系、统筹精确治理的制度创新,设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预期目标、协调机制、落实制度。通过一系列原则性制度,自然资源确权明确责任主体,避免了交叉重叠的“九龙治水”模式;确立了主体功能区分级规划的保护原则,优化国土空间开发,综合考虑生态资源承载力;健全国家公园保护制度,厘清生态责任区主体间关系,统筹了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管理结构。通过规范性制度,使自然资源规范化、市场化,实行有序有偿使用,强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提高生态占用成本;实行生态补偿制度,兼顾因投入环保而牺牲部分经济获利的主体,实行由国家主导的跨区域转移支付补偿;建立生态红线制度,明确责任高压线,强化生态安全责任。通过评价性制度,严肃生态保护责任,实现有责必究、终身追究的干部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实行生态保护常态化执法,依法授予环保监察机构独立的监管权和执法权,立章建制,强化《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约束力。通过各方面制度建设改变了生态环境无人问津、无人付出,任人随意索取和损害的被动局面。各项生态保护制度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堅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N].人民日报,2018-05-20(01).

[2]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N].人民日报,2015-12-01(02).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9)[EB/OL].(2019-09-25)[2020-05-06].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9-09/25/c_1210292253.htm.

[4]习近平: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在二〇一九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4-29(02).

猜你喜欢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国方案
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层路径探讨
绿色发展的“库布其模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思想引领美丽中国建设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江西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