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真融、探索

2020-09-17 13:33孙世庆
传播力研究 2020年12期
关键词:传统媒体人工智能智能

孙世庆

摘 要:目前,5G技术正加速商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使得万物互联逐渐变为现实。媒体的传统编播体系在新科技环境下难以为继,这既是全新的挑战,也是重要的机遇。传统媒体要确保持续发展,必须结合5G的高速网络、人工智能的创新浪潮与自身特点,打开思路、打破界限、打通平台,对素材采集、内容制作、数据传播、用户交互等进行全链条、全方位改造,彻底融入全新的媒体生态中。

关键词:5G;人工智能;传统媒体;挑战;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2-0001-03

5G和人工智能的發展融合,对各领域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与促进作用,尤其是打破了媒体行业的传统发展模式,对新闻内容的搜集、整理、分析、传播等都提供了方便与快捷。传统媒体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结合新技术特点,充分地利用新媒体、人工智能的优势,进一步地推动媒体转型。

一、5G和人工智能的发展

2019年6月,工信部比原计划提前了半年发放5G牌照。截至2020年4月份,我国5G用户已超3 600万户,5G应用正在进入快速成长期。

5G相比4G,带宽更大、连接更广、延时更少,理论上要比4G快百倍,这是质的飞跃。4G虽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做到在线实时传播和定位,但无法做到瞬间大信息、大数据的同步交流。

例如:2019年,北京积水潭医院同时远程操控两台骨科手术机器人,为烟台和嘉兴两家医院的两名患者手术[1]。只有在5G时代,相隔千里的两地才能做到动作同步实施,几乎不存在网络延时,这是4G时代无法想象的。因为哪怕只有1秒的延时,都有可能导致手术进程无法跟上病情的变化,威胁病人生命安全。

可以说,如果4G是信息公路,那5G就是信息高速公路,未来物联网和人工智能,要想拥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更智能的应用模式,都必须依托5G来驱动。

同时,现代社会中,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已经越来越广,无人超市、无人工厂都逐渐发展起来。人工智能还能够进行画画、下棋、音乐演奏等人文艺术操作,充分地展现出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光明前景。人工智能也会为5G技术反哺至关重要的帮助,因为在5G时代,单凭人工已经无力应付海量的数据,只能通过人工智能的计算,解出最优组合。

二、在5G与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媒体迎来的挑战

目前在传统媒体行业,很多人工智能应用开始取代老旧的采编模式。未来的智媒体时代,媒体的应用不仅体现在手机上,办公室、汽车、住宅等每一个方面都会成为媒体的载体,我们将进入万物皆媒体,人机和谐共生的智媒体环境中,传统媒体的编辑制作手法和分发渠道明显无法适应这样的发展,必须进行自我技术革新。

(一)节目、内容、形式

传统媒体的节目制作非常程式化。比如一档电视新闻节目,会对事件的发生时间、具体地点、涉及的人物、具体的事件内容、事件发展的过程、事件的结果、产生的影响等,进行逐一报道,充分体现出新闻节目具体严谨的逻辑性,展现出新闻信息的权威性。但是,程式化的报道会让大众的收视兴趣产生消极影响[2]。

而在5G+AI的背景下,智媒体环境的构建不仅仅是提升了网速,更重要的是原来单一的、线性的媒体生产架构将被破碎、重组,形成网格化的、互联互通的新媒体生产模式。人工智能甚至会取代人类记者、编辑、主持人的岗位。这意味着传统媒体从信息内容的选择,到传播方式的设计,到推送和营销,媒体运行的全链条,都必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下,以更加自由、开放的形式展现,满足大众对最新信息的求知欲。

更新一代的媒体形态可能不再是微信、今日头条,不是信息简单的点对点的传播,不是被动的你传播,我接受。而是在各行业、各类型大数据统合的基础上,创造人、机、自然完全融为一体的新媒体环境。用户身边围绕着各种各样的智能终端设备,可以随时随地主动寻求自己急需的资讯或是日常休闲话题,而智媒体将给予用户个性化的回应,这是我们将要面对的具有革命性意义的媒体新环境。

(二)信息数据的传播速度

在传统媒体的发展中,处理、分析信息数据,选择、发布新闻内容等等环节,都需要耗费大量时间,需要有较长的处理链。各工作环节都会耽误一定的时间,无法确保信息数据及时传输出去,无法完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3]。

而5G+AI却能够采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对各地区、领域、信息数据等实时检测,在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与科学性的同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对信息数据进行自动编辑、处理,快速地对新媒体平台进行更新。

2017年8月8日,四川发生7.0级地震,但不是记者编辑,而是写稿机器人最先发布了相关的地震消息。对事件信息的撰写,仅仅只用了25秒就在全球进行了首发。稿件的质量更是无可挑剔,逻辑性强,信息内容清晰、明确,对事件的描写更是确保了真实性。在25秒时间内完成了写作,还能够确保稿件的质量,又可以在全球发布,这是人工能力的巨大挑战[4]。

5G时代,人工智能技术会进一步发展算法写作和模版写作,未来这类机器人新闻报道的准确率和速度只会越来越快,甚至可以达到秒发的程度,新闻生产量也是人工条件下不可想象的。

(三)信息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在传统媒体的平台管理工作中,无论是对信息数据的搜集、整理,还是对信息内容的设计、发布等,主要依靠人工完成,由于相关工作人员自身因素的限制,在信息数据的分析过程中,无法确保信息数据的分析深度和范围,对信息数据的内容选择、发布形式的选择都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了信息数据传播的效果,使大众在观看时无法达到期待的欲望值[5]。

但是人工智能的使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媒体存在的这些不足之处,AI能从海量的、让人毫无头绪的信息中,过滤出最有价值的数据,并高效地进行整合操作,充分利用。

如《今日头条》就通过机器对用户的相关大数据进行学习,通过观察用户在App上每一次的点击、收藏、评论、分享等日常行为,总结并判断出用户的喜好倾向,进行“画像”,因此每一条推送几乎都能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塑造出千人千面的阅读场景。

对于需要进行文字、音频、视频后期融合制作的新闻,人工智能也能提供很好的帮助。按照传统的采编流程,编辑人员需要从大量的原始采访素材中一段段的审听、审看,大海捞针般搜索可用的信息。同类的信息如果分布在素材的不同部分,还要花大力气重新整合。文字素材以及配音文字,则需要边听边记录、边整理,耗时多,效率低。

而人工智能可以自动搜索关键词句,从海量的音频和视频素材中找到可用片段,利用自动化的音视频处理技术,进行拆条、剪辑,搭配上文字字幕,包装后多渠道分发。因此,各传统闻媒体应当深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价值,主动接纳吸收人工智能,促进自身的发展。

三、新媒体与人工智能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发展策略

如今,5G和AI技术已经大量应用在传统媒体从线索发现到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等多个环节。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方向,将是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开放共享、主动互动的智能化系统。

(一)创新信息形式与内容

传统媒体要想在新技术条件下持久发展,就必须主动地、坚决地、灵活地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对节目形式、信息资讯内容合理地选择与创新,用新技术语态和形态进行表达。

首先,5G+AI打破了时空界限,使得新形态的节目成为可能。

全息技术出现得很早,但很长一段时间内,并没有广泛应用到媒体传播上,就是因为真实再现一个和真人同步的全息虚拟人物,对实时性的要求很高,对网络传输的带宽和稳定性的要求达到了近乎苛刻的标准。

但借助超高速的5G网络,终于可以将相距遥远的多个人物,通过全息成像技术以真人等比例大小,显示在同一空间内,实现了人在异地的零距离交流。

2019年11月,中兴通讯展示了5G+全息舞台,将场外的乐队主唱,通过5G,以全息形象实时传输到舞台区域,与舞台上的乐队进行了一次异地同屏演唱会。

这样的技术今后完全可以应用到新闻访谈中。传统的节目,主持人和访谈嘉宾必须处在同一空间内,但这必然耗费嘉宾的时间,尤其是外地嘉宾还要赶到演播室,费时费力费钱。但使用5G+全息的技术,主持人和访谈对象就可以不在同一个摄影棚,不真实见面,主持人面对的是一个等比例的嘉宾立体虚拟影像,生动而活泼,保证了面对面的交流感。

未来,5G手机采访软终端、AR眼镜交互终端等最新设备,还将进一步扩展和丰富媒体互动采访的适用场景。

其次,人工智能的介入,特别是人机互动程序的不断开发,能使得节目和报道内容出现无数的组合可能。

例如:借助AI虚拟主播,传统媒体的许多文字报道都可以不用再借助专职播音员,只需要一个编辑就可以完成編播过程,而且只要新闻内容足够,AI虚拟主播可以进行24小时全天候播报,不知疲倦,没有差错。

AI虚拟主播已经在许多新闻单位投入使用,满足了一般性、流程性的新闻播报工作。虽然挤占了部分编播岗位,但另一方面,也帮助采编播人员从低端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相比AI虚拟主播,主持人的声音更个性化,对新闻内容可以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不同的演绎,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制作更有创造力的节目。

比如,主持人可以和AI虚拟主播合作节目,比如福建广播影视集团融媒体中心在很多节目中,推出主持人和虚拟主播“小晴”的问答互动环节,打破单一的播报模式,丰富了节目形态。

(二)对新闻信息的及时更新

要实现新闻信息的实时更新,必须在两个方面同时发力。一个是新闻的采集,一个是新闻的制作和分发。

在信息的采集上,5G能帮上大忙。2019年,华为推出了一款新型5G采访背包,小小的背包,连上摄像机,就能开启一场大型视频直播。以往动辄要出动转播车和庞大技术支援团队的工作,现在一个记者背上背包就能轻轻松松搞定了,这是高科技给传统采编体系带来的加速器作用。

在新闻的制作上,虽然人类的创造性更强,搭配组合更有创新思维,但总是会受限于有限的记忆能力。而人工智能由于有着强大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快速的搜索能力,只要赋予它一定的学习能力,加强对媒体内容的理解,它就能够自动实现各新闻素材的组合,新闻场景间和谐搭配,选取最合适的背景音乐等,从而加快新闻的制作进程。

未来,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云计算技术和自动推理技术将可能有较大的突破,通过自主深度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借助智能语音、智能主播、智能标签、智能编辑、智能写稿、智能搜索素材、智能广告、智能审核、智能推荐、智能转码等全新媒体制作形态,重构媒体的生产传播形态,提高媒体整体的工作效率。

(三)视觉信息的智能化处理

传统媒体的发展,虽然可以对图像进行获取,但是都是由摄影师的人工操作完成,受外界影响,常常会对摄影的理想视角、最终的拍摄画面产生负面波动。

对此,美联社进行了科学研究,并且与 Digital Globe 公司开展了合作,主要是对该公司的高解像率图,再次地证实了南亚海底所存在的非法捕捞容器,对海鲜产业的黑幕进行曝光,在2016年,获得了普利策奖公共服务大奖,其中很大的功劳要归于人工智能。而在Digital Globe 公司的发展中,也合理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在卫星摄像机中,能够确保拍摄角度的合理性,为美联社提供了先进技术的支持[6]。此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对人类视觉感受与认知特点的模仿,使其与图像区块完美地组合,最后可以通过人们的眼睛就能够对图像信息进行识别。

在图像视频的后期制作上,人工智能也开始深刻地介入。德国媒体公司推出的最新系统,带有智能人脸识别功能。通过学习,它会记忆下某个具体人物的脸部特征,随后在庞大的视频素材中,自动搜索到相关人物画面,视频素材检索工作几乎是一步到位。[7]

我国一些媒体也开始启用智能生产平台。集纳了智能配音机器人、视频包装机器人、直播剪辑机器人、会议报道机器人等多款媒体机器人。30秒长度的图文短视频,3分钟就可以制作出来。[8]

可以说,5G、AI助力媒体行业发展,丰富了视频传输制作手段,将有效带动超高清内容传播形态的优化和生产发布体系结构的升级。

(四)融媒体平台的建立

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割裂的新闻生产制作单位,相互之间对新闻信息的来源、制作、发布都是独立的。然而现代社会需要新闻媒体对信息有更及时的响应、更多的触角、更深刻的评论分析,这就要求必须积极地建立融媒体平台,融合更多的资源,使各项工作都能够在融媒体平台内进行,对媒体技术、管理机制、各项功能、传播方式、内部结构等,进行全方面的融合。

这就要求统一平台,尽可能容纳更多的媒体单位、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成为新媒体生态链的组成部分;统一架构,将内部各种原创数据、用户数据和运营数据等全部上传到统一的云平台,把所有数据打通;统一管理,对所有数据,统一汇聚、统一分析、统一存储和统一应用。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探索建立融媒体平台。2018年12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建首个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2019年2月,总台的“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也正式上线,各县级融媒体可以从这里得到国家级的新闻资源、媒体技术、人员培训等支援。而且这一平台的规模是惊人的,预计将有上千家县级融媒体参与合作。[9]

未来,这样联通了全国各区域、各形态媒体的融媒体平台,将实现新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融、共赢,共同探索使用5G、AI等全新传播技术,携手进入智媒体时代。

(五)增强大众体验感

传统媒体想要在新技术浪潮下,稳固自身地位,就需要创新媒体功能,以创新互动能力为主,使大众能够在观看新闻资讯时,能够根据自己的想法,积极地参与到新闻互动中,使大众增强对新闻节目的喜爱,有效地提高新闻节目收视率。

5G的高速传输可让受众有近乎真实的身临其境的感觉。此前,很多媒体都推出过3D逛展会这样的报道,受众通过旋转视角,可以360度体验展会的现场动态情况,可以定格放大看具体的展品,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参展人群。但是受限于网速,点位单一,画面卡顿。而未来5G+AI广泛投入使用后,不仅仅是展会这样相对静态的3D报道,甚至是足球赛这样非常动态的场景,都可以实现沉浸式的体验报道,可以将微型摄像机放置球员和裁判身上,甚至足球都可以进化成一个可视化的智能媒体,观众使用VR或AR技术,不仅仅是观看比赛,而是随时以第一视角代入球赛。

未来,5G+AI将携手带我们走进万物互联的智媒体时代。新媒体的载体可能是每一个智能机器,它们不断自我学习进化,根据用户的行为偏好,为用户定制满足阅读习惯的、包含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互动的定制版新媒体杂志,而且这样的数字化杂志可以在任何的智能设备上展现,比如卧室的窗户、浴室的玻璃都可能媒体化,这就是全新的智媒体时代。

四、结语

5G与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迫使传统媒体必须转型,传统媒体要想生存,乃至生存的精彩,就必须融进智能体时代,利用智媒体时代带来的各种新技术、新应用,有效地提升新闻产品的采制速度与质量,促进人与机器的完美合作,实现传统媒体的新生。同时,对于人工智能技术因为缺乏人类情感可能诱发的某些伦理和价值观问题,媒体人可以进行价值干预。5G背景下的智媒体时代,媒体和人工智能将成为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赋能远程诊疗 共享医疗资源 5G助你我活得更健康[N].人民日报,2019-08-20.

[2]隋爱军.大数据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传媒论坛,2019,2(17):40-41.

[3]林晓琳.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策略探析[J].传媒论坛,2019,2(17):79-80.

[4]陈璐.人工智能技术下新闻舆论传播的机遇与挑战[J].传媒论坛,2019,2(16):120-121.

[5]曹三省.面向全媒体格局的智能融媒体创新发展路径[J].领導科学论坛,2019(16):60-81.

[6]周爽.革新发展方向 突破发展困境——新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应对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6):256.

[7]新科技为媒体创造更多可能.新华社,2020-01-26.

[8]苏报启动“媒体智慧大脑”助力两会报道 3分钟生产一条图文短视频.新华 社,2020-01-08.

[9]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国县级融媒体智慧平台”正式上线[EB/OL].中国新闻网,2019-02-19.http://www.chinanews.com/gn/2019/02-19/8758873.shtml.

猜你喜欢
传统媒体人工智能智能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2019:人工智能
智能烹饪机
人工智能与就业
超智能插秧机
数读人工智能
自由光2.4L专业版+智能包
下一幕,人工智能!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