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山区鲟鱼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2020-09-21 01:21韩碧泽张显波陈飞雄周其椿赵振新李建光
农技服务 2020年9期
关键词:鲟鱼鱼苗存活率

韩碧泽, 张显波, 陈飞雄, 赵 飞, 周其椿, 赵振新, 杨 兴, 李建光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水产研究所/贵州省特种水产工程技术中心, 贵州 贵阳 550025)

贵州山区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据不完全调查,地下水年排泄量为259亿m3,深层地下水储量181亿m3,大部分水温在15~20℃,同时具有大量大中型水库、河流等优质水资源,是养殖鲟鱼的理想地。1999年贵州开始引进鲟鱼进行商业养殖试验,并陆续在全省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6]。据统计,2020年上半年贵州省鲟鱼养殖面积达57.68万m2,产量1.41 t,产量升至全国第二位。鱼苗培育是鲟鱼养殖的关键阶段,对养殖效益的影响很大,也一直是影响贵州渔业发展的短板,制约了贵州鲟鱼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鉴于此,笔者等于2020年4月13日至5月22日进行了鲟鱼苗种培育试验,以期总结出规范化的苗种培育技术,推进贵州鲟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苗种培育池 室内圆形玻璃钢盆10个,直径1 m、深度0.2 m,水深0.15 m。盆底略呈平凹状,中间为排水、排污口,用钻满孔眼的PC管连接,并在PC管外套一层40目尼龙筛绢网,PC管内套一排水管,用于排污和调节桶内水位。钢盆边缘表面进水,中心底部排水,进水量0.12 m3/h。

1.1.2 水源 供试水源来自曝气后的地下水,距养殖车间200 m,用沟渠引进,用PC管引入各苗种培育池,进水用过滤棉过滤。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试验期间水温17.9~19.4℃,pH 7.2~7.7,溶氧量为6.73~7.55 mg/L。

1.1.3 试验鱼 供试鲟鱼为出膜后、尚未开口摄食外源性饵料的杂交鲟鱼苗,5万尾,由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繁殖,放养密度5 000尾/池。

1.1.4 饵料 供验饵料为水蚯蚓(购自贵州贵阳贵钢花鸟市场),人工配合饲料(S1、S3规格,购自山东升索饲料科技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鱼苗开口 仔鱼卵黄囊吸收完后开始投喂开口饵料水蚯蚓,投喂前用3%食盐水消毒3~5 min,以水蚯蚓不发白为宜。水蚯蚓清洗后用豆浆机打磨成浆,每天投喂6次,每次投喂量以水蚯蚓在整个池底均匀分布为宜。投喂前5 min关闭进水,投喂后20 min打开进水,避免饵料随流水排出。连续投喂4 d后不再投喂水蚯蚓浆,将水蚯蚓切成小段投喂,连续投喂4 d后开始转投人工配合饲料。每次喂食前利用虹吸法清除培育池中残渣剩饵,及时捞出死鱼苗。开口期间,每隔3 d用0.5%~1%食盐水浸泡鱼苗30~40 min。

1.2.2 鱼苗驯化转食 鱼苗正常摄食后开始驯化转食,将食盐处理的水蚯蚓切成小段与S1粉料进行配制,现配现喂。每2 d调整1次水蚯蚓和人工配合饲料配比,1~2 d比例为8∶2、3~4 d为6∶4、5~6 d为4∶6、7~8 d为2∶8,之后投喂全人工配合饲料。水蚯蚓与配合饲料需混合捏成黄豆大小的团状,均匀投入盆中,每次投入20~30粒/盆,每天投喂6~8次。转食驯化10 d后将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食欲好的鱼苗单独饲养,用配合饲料揉成团、粒状投喂。弱小的鱼苗单独用水蚯蚓投喂4 d,体质恢复后再次进行转食驯化。

鲟鱼苗达50 mm规格时逐渐转食颗粒料,将S1和S3饲料加适量水,揉成团、粒状投喂,现配现喂。每2 d调整1次S1和S3配比,1~2 d比例为8∶2、3~4 d为6∶4、5~6 d为4∶6、7~8 d为2∶8,之后投喂颗粒饲料,每天投喂6~8次。转食驯化10 d后将规格整齐、体质健壮、食欲好的鱼苗单独饲养,用S3配合饲料揉成团、粒状投喂。弱小的鱼苗单独用S1饲料投喂7 d,体质恢复后再次进行转食驯化。

转食期间每隔3 d用0.5%~1%食盐水浸泡鱼苗30~40 min。及时清除池中残饵,捞出死鱼苗。每2 d用毛巾擦拭1次鱼苗盆底和盆壁,水清澈后利用虹吸法清污。

1.3 数据采集

每天16:00随机挑选30尾鱼苗,测定其全长、体重,统计鱼苗死亡量,计算鱼苗存活率。

鱼苗存活率=[(鱼苗总数—死亡数)/鱼苗总数]×100%

2 结果与分析

从图1看出,鲟鱼苗卵黄囊吸收完后,经过40 d培育,全长达60 mm以上。投喂水蚯蚓浆阶段鲟鱼苗的存活率为93.7%,投喂水蚯蚓小段阶段的为98.6%,水蚯蚓转食S1粉料阶段的为94.2%,投喂S1粉料阶段的为95.4%,S1粉料转食S3颗粒料阶段的为98.3%,投喂S3颗粒饲料阶段的为98.2%,培育40 d的最终存活率为80.2%。

3 小结

试验结果表明,鲟鱼苗卵黄囊吸收完后,经过40 d不同阶段的培育,存活率达80.2%。但在试验投喂水蚯蚓浆第4天,部分鱼苗体力不支,身体消瘦,为摄食不足引起,改投水蚯蚓小段后摄食性强,吃完后沉底休憩。因此,建议投喂水蚯蚓浆的时间控制在1~2 d,不易过长。

鲟鱼为杂食性鱼类,转食期间未吃饱的鲟鱼苗会出现相互咬伤,建议适量增加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次数。在圆形养殖盆中尽量沿盆壁周围投饲,一旦饲料流入排水口处,鲟鱼不再摄食。鲟鱼苗易感染细菌性疾病,建议隔3~5 d采用杀菌类药物浸泡1次,同时投喂增强免疫性的药物,以提高鱼苗存活率。吸污时吸出来的鱼苗不宜用渔网捞回养殖盆,以免擦伤鱼苗鳍条和硬鳞,以随水流入为宜。

猜你喜欢
鲟鱼鱼苗存活率
历史时期长江上游鲟鱼资源的开发研究
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存活率
日本癌症10年平均存活率为57.2%,胰腺癌最低仅5.3%
控流优选鱼苗检疫器
100岁的鲟鱼
高原地区青海湖裸鲤鱼苗运输注意事项
温度对克氏原螯虾苗种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人工扩繁异色瓢虫幼虫和蛹最适贮存条件研究
黑鱼苗价格将继续高位运行
让鲟鱼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