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9年中国性病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病学特征

2020-09-21 09:14岳晓丽龚向东李婧张家晖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20年8期
关键词:沙眼衣原体生殖道

岳晓丽 龚向东 李婧 张家晖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皮肤病研究所性病流行病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南京210042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1]估计,全球2016 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新发病例数为1.27亿例,超过淋病(估计8 700万例)和梅毒(估计600万例)。我国自2008年开始在国家级性病监测点开展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监测,2008—2015 年其报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为了解近5年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流行趋势和特征,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对2015—2019 年全国性病监测点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数据进行了分析。

资料与方法

一、资料来源

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报告数据来源于2015—2019 年我国105 个性病监测点辖区内所有医疗机构通过中国疾病预防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直报的确诊病例数据库。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收集符合《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断(WS/T 513⁃2016)》标准[3]的新发确诊病例数据,由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人员录入传染病监测信息系统。计算发病率的人口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

二、监测点的设置

根据全国和世界卫生组织相关专家研讨会共识,以全国总人口5%的比例,以县区为单位确定监测点的数量。经计算监测点应至少覆盖人口6 500万,平均每个区县人口数为50 万~70 万,确定监测点的数量为105个。根据各区县性病发病率分为高、中、低三层,再分层抽取分布于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5个性病监测点,确保监测点有代表性。抽选的监测点由国家和各省通过行政文件明确,并指定专门的监测管理机构(通常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或皮肤性病防治机构)负责管理。监测点确定后必须长期保持稳定。

三、分析方法

结 果

一、流行趋势

2015—2019 年,105 个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数逐年增长,由2015年的33 509例增长到2019年的50 874例,报告发病率由37.18/10万上升到55.32/10万,年均增长10.44%。见表1。

二、地区分布特征

不同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差异很大,最高达1 309.38/10 万(杭州市上城区),最低者为0。报告发病率较高的监测点主要分布于浙江、海南、广东、广西和湖北等大中城市监测点(如杭州市上城区、三亚市、深圳市、珠海市香洲区、广州市番禺区和玉林市玉州区等),其报告发病率>100/10 万;低发地区监测点主要来自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南等中西部省份或农村地区,其报告发病率<10/10万。

表1 2015—2019年105个性病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变化

将监测点按所在省份汇总,计算各年以省份为单位的报告发病率,结果见图1。可见华南与华东地区发病率高于其他地区,西部地区报告发病率普遍较低。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22 个省份的监测点报告发病率呈增长趋势,9个省份的监测点呈下降趋势。

三、人群分布特征

1. 性别:2015—2019 年男女两性报告发病率均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2%和12.52%,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各年男性报告发病率均低于女性,且差距逐年扩大,男女报告发病率之比由2015年的0.43(22.57/10万比52.74/10万)降至2019年的0.32(27.35/10万比84.55/10万)。见表1。

2.年龄:各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发年龄段均为20 ~34岁。2015—2018年发病率最高年龄组为25 ~29岁,2019年则为20 ~24岁。各年龄组均出现增长,以20 ~24岁年龄组增幅最大,其次为14岁以下和15 ~19岁,呈年轻化倾向。见表2。

按性别分层后,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高发年龄段为25 ~34岁,报告发病率为75.91/10万~96.59/10 万;女性高发年龄段为20 ~34 岁,报告发病率为118.28/10万~317.04/10万。女性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均明显高于男性,见图2。

男女两性各年龄组的报告发病率均增长,男性以15 ~19 岁年龄组增幅最大(年均增长26.21%),其次为20 ~24 岁(年均增长20.10%);女性以20 ~24岁增幅最大(年均增长27.95%),其次为15 ~19岁(年均增长22.08%)。

3. 人群类别:2015—2019 年在各职业人群报告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数中,以待业最多(32.86% ~38.50%),其次为商业服务(25.29% ~27.84%)、工人(12.19% ~14.99%)和农民与民工(7.80%~13.78%),见图3。11类职业人群,包括保育员及保姆、学生、医务人员、教师、待业、离退人员、商业服务、工人、餐饮食品业、干部职员和渔(船)民等,报告病例数出现增长,保育员及保姆年均增幅最大(42.57%),其次为学生(31.14%)和医务人员(19.99%)。

四、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来源

综合医院报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最多,其次为妇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妇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报告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由2015 年的16.14%上升至2019 年的25.59%;综合医院和皮肤病性病专科医院报告病例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分别由2015 年的74.59%和4.88%下降至2019 年的68.30%和1.82%。见图4。

讨 论

图1 2015—2019年31个省性病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的变化

早在1991 年我国原卫生部出台了《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将非淋菌性尿道炎(NGU)作为重点监测和防治的8 种性病之一,并在全国开展病例报告[4]。监测结果[5]显示,NGU的报告发病率呈增长趋势,由1991年0.87/10万上升至2001年20.04/10万,超过其他性病居第1位。NGU由多种病原体引起,包括沙眼衣原体、支原体等。随着医学发展和检测技术的进步,认识到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是单独的疾病,于是将其从NGU 中分出作为一种独立的传染病。美国于1995年开始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作为法定报告传染病[6],瑞士、冰岛和英国等[7]均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作为法定传染病。根据这一国际形势,我国于2008年开始在105个监测点开展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报告。2008—2011年监测结果[2]显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为常见和高发性病之一,2012年原卫生部修订了《性病防治管理办法》[8],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作为我国5 种重点监测和防治的性病之一。本文结果表明,2015—2019 年我国105 个性病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率一直保持增长趋势,至2019 年报告发病率达55.32/10 万,有的监测点>1 000/10万,高于发达国家[9⁃11],显示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在我国已成为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未来有必要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作为法定传染病进行报告和开展防治工作。

表2 2015—2019年各年龄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病例数和报告发病率变化

图2 2015—2019年不同性别年龄组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

图3 2015—2019年各职业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构成比变化

图4 2015—2019年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构成比变化

本文结果显示,2015—2019 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年均增长10.45%。性病流行危险因素复杂且持续存在,近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交友软件、聊天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高危性行为影响因素更加复杂[12],促进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传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增长也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作为一个独立病种进行监测和报告后,经过不断培训,临床医生对其认识逐渐增加,报告意识也逐步加强;为了及时和准确地诊断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逐步开展了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的检测方法,因此,更多的病例被报告。

不同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相差很大,高发地区主要分布在华南和华东地区,其他地区监测点报告发病率均较低,部分监测点为零报告。不同监测点报告发病率之间的差异可能与监测点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流动、沙眼衣原体实验室检测能力与方法、医生报告意识及当地生殖道沙眼衣原体防治力度有关。监测点辖区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能力和检测方法直接影响当地的报告发病率,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的核酸检测方法将导致病例发现率明显提高;采用敏感性和特异性较低的抗原检测方法,则会导致部分病例被漏诊。调查发现[13],开展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的主要为大城市高等级医疗机构,因此大城市的监测点报告发病率较高,而农村地区较低或没有病例报告。

本文结果显示,2015—2019 年各年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发病率均高于男性,女性报告发病率是男性的2 ~3 倍,这与我国淋病病例报告男女性别分布特征不同[14],与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9⁃11]相同。男女性别的差异可能因为我国女性感染实际高于男性,也可能与检测率有关。文献数据[15]显示,普通人群中女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率高于男性,广州市2016 年出入境健康体检人群男性感染率为2.66%,女性为4.07%。我国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报告主要来自综合医院、妇科医院与妇幼保健院,且后者报告病例所占比例逐年增多。女性常因宫颈炎、盆腔炎或其他妇科疾病、围产期常规检查等原因到医院就诊,从而使女性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率高于男性。提示我国应重视男性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检测。各年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的高发年龄组为20 ~34 岁性活跃组,发病最高年龄组出现年轻化倾向,因此需持续关注低年龄组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发病情况,必要时应开展专题调查,找到关键影响因素,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

目前我国国家级性病监测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监测仍存在不足:①部分监测点开展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检测不足,影响监测的敏感性;②使用《传染病报告卡》收集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病例信息,其职业人群类别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相关危险人群不完全一致,无法收集女性性工作者、性病门诊就诊者、孕产妇等人群信息;③未收集感染来源、传播途径,无法了解不同性行为方式的传播情况;④未收集新生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数据,无法了解母婴传播情况。建议在性病监测点推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核酸检测、设置性病专用报告卡,收集性病高危人群感染和传播途径等资料,提高监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志谢全国各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皮肤性病防治机构、国家级性病监测点疫情管理机构和医疗机构有关工作人员在数据收集和报告中所做的贡献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沙眼衣原体生殖道
国内外动物流产衣原体流行情况分析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别把支原体感染当感冒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长春市奶牛流产衣原体病的血清学调查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孕期感染沙眼衣原体怎么办?
消灭致盲性沙眼中国提前“交卷”
生殖道感染是导致不孕的原因之一
告别沙眼盲 关注眼健康
卵巢浆液性癌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