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小汤山汤泉行宫园林探析

2020-09-21 09:34曾洪立
中国园林 2020年8期
关键词:行宫竹竿温泉

曾洪立 薛 然

清代康熙帝在位时亲自去过20多处温泉①,建造了4处汤泉行宫:赤城汤泉行宫、小汤山汤泉行宫、遵化汤泉行宫、承德六沟汤泉行宫。距离当时的京城最近的是位于现在昌平区东部小汤山南麓的汤泉行宫(以下简称“汤山行宫”)。相比于其他3座康熙时期的汤泉行宫,汤山行宫曾拥有精美恢宏的清代皇家园林建筑群和人工山水环境,并且因为汤泉行宫的肇建,带动了旁边小汤山镇的发展,出现了“龙头在故宫,龙尾在十三陵,小汤山就在龙脉之中”的说法。汤山行宫将清朝的温泉泡汤文化与中原、江南等地的士大夫汉文化相结合,秉承了“纳自然山水而成园林”的营建原则,是继唐代华清池之后又一精美恢宏的汤泉行宫宫苑。现汤山行宫遗址是昌平区文保单位,清代的园林大多已毁,仅留下山水骨架和少量的建筑和树木遗迹。陆成兰先生曾写过《乾隆时期汤泉行宫书房陈设研究》和《清代汤泉行宫》2篇文章,根据工部样式房制内务府色墨纸本《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②和有关史籍资料, 对行宫的建筑、园林、书房陈设及发生于此的部分史实, 作了较为详尽的研究和查证[1-2]。张凯旋、孙继新对康熙帝修建的4座汤泉行宫作过简略分析[3]。《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是珍贵的史料(图1),其绘制方法沿袭了清代样式雷图档的平面图绘制风格:建筑平面标注出柱网和台基边缘;山体绘制出俯视形态;水面描摹出驳岸位置;山石、假山勾画出轮廓;分区和建筑用汉字标注名称;图面以线描为主,辅以墨色或简单设色;没有标注高程和等高线[4]。本文在此基础之上,运用数字化复原技术,结合实地勘察、谷歌地球的地形图和历史文献资料,尤其是考证康熙乾隆二帝所写的大量诗词,对其盛期格局和总体形象进行复原探索,并分析造园艺术和技术特色,尝试复原全盛时期的地形地貌,希望进一步完善对汤山行宫的研究。

汤山行宫园林与清代著名皇家园林的最大区别在于它的主要功能是温泉浴场(泡汤),肇建目的是给皇族人员提供洗浴疗养的场所,它不仅在遵循一般清代皇家园林传统的基础上进行营造,还更注重日常生活的安全舒适和行为规范,是介于宫室和御苑之间的一种营建类型。相比唐代的华清池宫苑,汤山行宫更加注重园林环境的营造。

1 建园历史简述

1.1 明代及之前始发时期

南北朝时期,北魏人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就记载有“湿水(注:即温榆河)又东,经昌平县,温水注之……疗疾有验”。元代的小汤山的自流温泉已名为“圣汤”,《大元一统志》记载:“温泉……在昌平东南15km汤山下……”明代,小汤山被圈为禁苑③。据《燕都名山游记》载,明代曾在主泉口周围修筑汉白玉围栏,辟为帝王宸游禁地,成为燕北重镇。武宗朱厚照到此曾题诗:“沧海隆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溶溶一派流今古,不为人间洗冷肠。④”

1.2 清代康熙扩展时期

清朝入关后,康熙一心希望能够缓解太皇太后的病痛,决定在京师附近建温泉行宫,比承德热河的汤泉行宫使用起来更为便利,而小汤山地区由于温泉以及区位优势,成为营建行宫的最佳地点[5]。

康熙三年(1664年)春二月命工部修建汤泉行宫前宫区的2座长方形甃池,称为大汤泉[5]。康熙五年(1666年)因池水四溢,“汤山泉康熙五年始加疏引甃二池,并恭建行宫”[6]。这2座长方形甃池,西池水热为沸泉,东池水温为温泉。据《畿辅通志》记载,汤泉行宫是康熙对康熙北巡的汤山线中很重要的一座行宫[7]。据《大清会典》可以看出,昌平的汤山行宫的级别比较高。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正式建“汤泉行宫”,又筑渠引水至各屋室⑤。

从康熙所作的诗《温泉行》中可提取到主殿建筑等的信息,并能得出汤山行宫的雏形。从康熙驻跸的记录来看,汤山行宫的使用和建设活动在整个康熙年间一直持续。

1.3 清代乾隆全盛时期

图1 清工部样式房制内务府色墨纸本01678《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故宫博物院馆藏)

乾隆三年(1738年),马兰口总兵永常上书奏请建汤山行宫,提到汤山行宫作为“皇帝驻跸沐浴谒陵”之所,需要“间洁完固方为万全”[8],并请求建立御碑亭保护刻有康熙早年所著《温泉行》御笔的石碑。从乾隆四年(1739年)一直持续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早期汤山行宫主要作为太后的长期休养场所⑥,乾隆常从圆明园、畅春园出发至汤山行宫向太后问安随住⑦。中后期汤山行宫成为乾隆北巡及祭祀陵寝沿途驻跸的行宫,级别比之康熙初建之时更有提升,是乾隆帝的专属行宫⑧,守备力量也增强了⑨。

乾隆数十次来往汤山行宫,促进了行宫的建设完善。对比康熙时期的建设,乾隆时期拓地扩建了前宫的宫室、浴池等,后宫的湖区、花园,建筑有澡雪堂、漱琼室、飞凤亭、惠泽阁、开襟楼、怀碧桥等,河塘游鱼,玉阶垂柳,清雅幽致。乾隆帝重视后苑内的建设,他首先将原本位于园外招提寺的龙王阁迁至竹竿山脚下,称为“惠泽阁”,作为祈求雨泽的场所,同时建设了西所的“澄怀观道”,以及北所的“渊清玉洁”、南所的“对时育物”等殿宇,这些建筑在康熙时期没有记录,可推测是为扩展宫苑而建成。在此之后,整个后苑形成了清晰的东、南、中、西、北5个方位皆有殿宇的格局,据《内务府奏销档》记载:其房屋建筑有“大小房、亭子三百九十间,游廊二百六十三间”。

乾隆二十八年(1753年),乾隆帝游幸于此,对温泉、柳色、池塘、玉兰、山亭、游鱼、书室、官鹤分别给予了描述,赋诗《汤泉行宫八咏》。从乾隆帝留下的大量的温泉诗赋予题词匾额足可见证汤山行宫的辉煌,也体现了乾隆帝个人的抱负与追求。汤山行宫的建设内容从宫苑建筑、自然山水、植物景观到设施基础等都十分丰富,并在此时期形成了鼎盛格局[9]。

1.4 清末倾颓及民国转型时期

道光时期,对京城之外的汤山行宫的日常修葺和防卫管理逐渐弱化⑩。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汤山行宫与圆明园一并烧尽、抢空,建筑大多被烧光,植物尽毁,小汤山的山石皆呈炭色,自此,辉煌一时的汤山行宫风光不再。民国时期,此处已经成为无人看管、可任意游息之地(图2)。随后,军阀慕名前来,纷纷在此割地建造私人别墅,曾经的前宫部分辟被为汤山饭店,后苑改为汤山公园。民国七年(1918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在此手书刻匾“汤山别业”,并新建或复建怀碧桥、枫叶桥、枕湖轩、晴晖阁、归稼轩、嶂影楼、听涛挹翠亭、拘泉亭、更衣亭、草亭竹林等,风景幽胜,别有情趣。日伪时期,曾在此建日军医院。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疗养院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小汤山温泉行宫的原址上先后建立了4所重要的疗养院,1958年,4所疗养院合并成为北京小汤山疗养院并使用至今。

2 规划分区

从乾隆时期开始,汤山行宫的范围就分为南部八角甃池所在的前宫区和北部湖池所在的后苑区两部分。通过将现存遗址与《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对比,根据八角甃池的尺寸推测得出:行宫总面积约为9.72hm2,其中前宫0.52hm2,后苑9.2hm2。虽然规模远不及同时期建设的避暑山庄等,但是规划结构严谨、匠心独运,在小尺度的行宫园林中仍然展现了清代皇家园林雍容的风格境界。

汤山行宫的主入口设在处理政务的南所宫殿区,位于前宫区的东北侧和后苑的南部,是连接二者最便捷的位置。建筑群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主要建筑为“对时育物”殿。

前宫区是最早建设的宫苑,包括沐浴的温泉池及建筑群,南北长约69m,东西宽约75m,中轴对称式布局,主要为最基本的沐浴功能,八角甃池是前宫区的重点。前宫区的入口在西北部,由南所向西折40m,进而南行即达。前宫区西侧围墙外还建一排小沐浴房,供一般等级的人员使用。

后苑区“占地面积较大,除洗浴处外,还有登高眺景、水上游船、赏花、观鱼的场所。以中所为中心,隔水建有南所、东所、西所、北所,各随地形走向的自然环境而建成的景区”[5]。乾隆时期的后苑区宫墙南北长约314m,东西宽约294m,具有典型的清代行宫园林空间特征,体现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的布局思想,具有注重方位和收纳万象的中国皇家园林的气度(图3)。

3 造园要素

3.1 山水地形

汤山行宫地处于大汤山和军都山东南的小汤山上,白河、沙河交汇处的平原地段,西北高东南低,高差4~5m左右,坡度平缓,少有地势升降变化。竹竿山(又称九华山)是园中一片微隆的山冈,山顶的绝对海拔标高约为48m,山脚为44m,温泉水从竹竿山山脚下的石缝涌出。行宫区内利用天然温泉水开凿了灵活多变的大小水域,形成岛屿、洲、渚、堤、滩、矶、隩等自然的地形。园林环境营造围绕着突出自然山水间架而布局:1)模拟海上仙山与岛屿,沿袭“一湖三岛”的总体构图,东部水面开阔中含中岛,西部水面呈南北向长湾且半环绕着大岛,西北部的小岛使水面的层次更显幽深;同时环湖的堤岸形成环抱中央湖面之势;2)围绕小汤山制高点修建最大的湖中岛,并穿越制高点设南北向中轴线,在其南侧布置三进三跨的主体建筑群;3)挖筑河道将园外引水与园内天然温泉之水汇聚,相互补给,同时也依靠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引导排水,防范雨季洪水滞留;4)行宫围墙外东、北、西三侧挖筑护城河,围墙内顺应自然地势挖掘环绕堤岛的长湾,形成三重水陆绕的布局方式。

汤山行宫采用自然式的理水方式,“以水为心,随曲合方”,水态灵活多变,建筑、植物依托山水格局布置。利用岛、桥、堤将核心湖区划分成东北、东南、西南、西、西北5块较大水面,另有十几处狭长水湾和小池环绕在核心湖区外围。东南部水面面积最大,东北部其次,水面都较为集中开阔,西部与西南部2块水面面积较小,呈扁长形,西北部水面面积最小,呈狭长带状。西部水面最宽处达150m,最窄处水面仅8m。“潆洄碧涧”“汀回溪转”是康熙帝对于园内水景的描赋。

竹竿山是后苑的主建筑群中所的屏扆山,中所位于竹竿山正南。竹竿山是一座土石山:山脚为石包山,植修竹、置美石;山腰和山顶则是山包石,密植乔灌木;山顶后部的岩石壁上镌刻着乾隆皇帝的御笔“九华兮秀”。竹竿山体量不大,山体由西向东体量渐消渐瘦,山势逶迤延绵,山脚水口藏于石缝中,使人难察“山之峰峦”,难觅“水之来去”,有林木山石遮覆更显幽静。竹竿山可防御西北风,山上修蹬道,山顶建峰亭,隐约可望见周围远山远水。根据就地取石和物尽其用的传统,塑造山脚时选用了当地的石料,采用了山根批石的手法。石色以黄、褐为主,形状顽夯古拙,使山体棱角鲜明、肌理清晰。

在前宫和南所后面东西走向横亘的长湾在此放宽,形成较为宽阔的小湖,湖中设置一座小岛,岛上利用叠石、铺地建成一处“曲水流觞”的小景,从前宫各处出来的道路有3条汇聚于此,然后合并通往怀碧桥。小湖两端的北侧堤坝也加宽,形成大小2座半岛环抱小湖,水面在此收缩。这一处理手法增加了前宫和后苑区之间的景观层次。

3.2 植物配置

汤山行宫内天然温泉的蓄水作用和水汽蒸发使得局地的物候条件非常适合植被生长,春季早来,秋季晚去,气候宜人。植物景观突出春花、夏荷、秋枫、冬松、绿竹。康乾二帝的诗词中记录了很多水生植物,主要有水中的紫芝、朱草、莲、荷、菱、蒲等,水边的芍药、忘忧草、柳、玉兰、枫树、蜡梅等。乾隆在扩建行宫时,于后苑拓建了0.2hm2金边荷花池,环绕在竹竿山下,种植的金边莲藕、楼子莲藕、红花莲藕均为上等贡品,名闻天下。《旧都文物略》也有记载:“亭下有金边莲……园内多枫树,秋深叶红,与青葱之松柏,相间成趣。旁有更衣亭,其后有绿竹千竿。”

图3 清代小汤山汤泉行宫总平面图(薛然、陈惠敏改绘自清工部《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

3.3 建筑营造

与避暑山庄一样,康熙年间兴建的行宫具有朴素、文雅的特征,对此乾隆帝有过直接的描述:“温泉之上行宫搆,华不伤奢朴不陋。”建筑多为卷棚顶,无斗拱彩画,用青砖墁地,大方自然,规模数量上比同期的行宫并没有多出多少,然而在建筑类型上却有殿、堂、阁、亭、榭、廊、桥、池等多种类型,亭类建筑更是极尽变换,有方亭、六角亭、八角亭、十字亭及重檐亭等。建筑的选址和形式也很讲究,如在竹竿山上修建的一峰亭,样式朴素,体量小巧,既是一览全园风光的制高点,又不破坏山林景致(图4)。

3.3.1 温泉池

在行宫内共有2处温泉池群,分别是康熙时期兴建的、位于前宫区主庭院内的2座露天八角甃池和乾隆时期建造的、位于竹竿山南侧山麓的2座长方形温泉池。

位于前宫区主庭院的2座八角甃池体量相同,“以温泉的2个主泉眼围砌成……,八角甃池南北长1 606cm,东西宽798cm,深约400cm,沿宽46cm,两池一热一温,东西之间距离840cm,在2个池的底部,各有一个直径240cm的泉口,温暖的泉水即分别从这2个泉口中不断涌出”[1]。池壁上有洞口,池水由此流向东西两侧的沐浴堂。泉口是圆形的,深约1m。泉壁有柏木桩基础,汉白玉条石压顶,银锭隼铁“扒锔”连接固定。泉口的周围是一个矩形池,长边大约4.8m,深不足1m,池壁做法与泉壁一致。泉口和矩形池是明代建成,八角瓮池为康熙时扩建的。2个矩形池分别位于2座甃池的南北两端,泉水一温一热,整体呈现出八卦阵图一般的格局,恰好其体现了《易经》中“二元论”之阴阳相生、协调平衡的思想。温泉池“四面八方”的造型寓意也在此呈现(图5)。

乾隆时期在竹竿山南侧山麓扩建了2座长方形池,南北向排列,大小相同,均为进深3.8m、宽6m。北池是露天的,抱岩而建,北侧池壁直接利用了山麓的岩石壁,其余三侧池壁用条石砌筑,条石上表面处留有孔洞,用于插竹或木杆以便架设围挡。此池承接石缝中流出的温泉水,南侧池壁内侧上方有一石洞,经沉淀过滤后温泉水经过石洞流到南池里。南池与北池相隔仅4m,根据地盘图推测,南池位于一座三开间加前后廊的堂式建筑的室内正中央,堂和更衣亭之间以长廊相连。堂南侧有一座6m进深的庭院,庭院东侧又有一座由廊和墙围合而成的小跨院。竹竿山是沐浴空间的天然屏障,山麓的竹林和松树将温泉池遮掩起来,营造了一处半私密的空间。温泉氤氲的热气弥漫于山林之中,人在沐浴时又可享咫尺山林的氛围(图6)。

3.3.2 惠泽阁

惠泽阁又称“龙王阁”,位于竹竿山东麓,东向湖面,可以观赏金莲映日的景象。根据现场的山石、古树桩和植被遗迹推断,这里曾种植由油松、栾树和榆树组成的针阔叶混交林,岸边多植垂柳,并有叠石假山辅助巩固建筑基础。惠泽阁是一座十六柱三重檐四角攒尖阁,据记载,雍正帝曾为其匾额题名“玉镜遥源”和“蒸泽流谦”,乾隆帝也曾题名“青莲妙相”和“泽润田功”[9]。

3.3.3 亭和桥

每一座亭都充分考虑地宜和环境:漱玉飞云亭横跨一弯泓水,位于南所东侧的半岛上,背湖面溪,既可倾听潺潺流水声,也可欣赏开阔的湖面景观;含绿亭是园内唯一的六角亭,位于南所北侧的湖东岸,游船可在此停靠;四方亭三面临水,位于东所北岸;广润亭为八角亭,位于西所北侧的岸边;揽秀亭独自伫立于西北部的小岛上,为十字亭,周围没有建筑物陪衬,与避暑山庄的水流云在亭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揽秀亭南侧的岸线向西退让,形成小水湾,岸边有石砌台阶深入水中,可供泊船登岸。石桥和亭桥的选址和样式也独具匠心:为了隐藏水口而在溪涧的尽端跨溪涧建漱玉飞云亭;在溪涧几经蜿蜒最终要汇入湖中时,则选用了简洁的平桥来缩小尺度,既使水口处显得自然幽深,又减少拥堵之感;从前宫进入后苑的西路采用了三折三孔曲桥折,增加湖面变化。《旧都文物略》中记载的桥大多已倾颓,完整保存下来的仅有怀碧桥,从桥面石板、桥身券石,以及龙门券上的戏水兽石雕等可以看出简朴的官式石桥风貌[10]。

图4 竹竿山平面图、南立面图(薛然绘)

图5 八角瓮池平面图(薛然绘)

图6 矩形温泉池平面图(薛然、陈惠敏绘)

4 造园意匠

4.1 立地天然,意在颐养

汤山行宫的选址临山近水,不仅利用了天然温泉资源的优势,也反映了对山水环境的深度解析,体现清代皇家“纳自然山水而成园林”的基本原则。汤山行宫向北方向有小汤山-大汤山-绵山-军都山-天寿山等山脉层层展开,向南方向有温榆河水系、白河水系汇流之后蜿蜒伸展至北京平原上[11]。

4.2 布局严谨,形神兼备

布局严谨的主要表现是:1)遵循清代行宫采用的“宫苑分置”的布局;2)注重安全防卫,利用三重水系——“护城河-城墙-内环水系-内环堤坝-内湖-院墙”的布局,将主要的宫苑建筑布置在有利于安全保护的区域;3)营造步移景异的园林环境,在后苑中,采用“S”形方式布置南北向之间最便捷的道路,从前宫和南所通往中所的5条道路和内环堤坝汇聚于怀碧桥南,然后折向中所宫门,颇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的意境;4)延续“一池三山”经典模式,体现园林文化内涵;5)确保沐浴活动的私密性,利用专用分区、建筑远离、缓坡地形、居室墙垣、布缦围挡、山石竹林、密植乔灌木等方式进行有效的视线降低和遮挡。

形神兼备主要反映在堤岛形态上,中所坐落的大岛形状如葫芦,东所坐落的东岛形状如龟,二岛相向相连,寓意“福禄寿安和”,是传统观念中非常吉祥如意的象征,也体现了对年长者(皇太后)的祝福。

图7 汤山行宫盛期复原鸟瞰推测图(陈惠敏绘)

4.3 因借成景,问名蕴意

在汤山行宫的营造过程中,借景之理法得到了充分体现。借景方式有近借、互借和远借,借景内容有形色声味。近借,行宫中的各处都可以与邻近的区域形成近借,如登临竹竿山山顶可以俯瞰全园,从园内四处皆可望见竹竿山,在湖岸可近借金莲、荷香、山影等。互借,后苑各个驻足点围绕着水面,形成多组点-点、点-线的对景。如亭子之间的视线往往通透无阻,可以互借,形成广润亭-揽秀亭、四方亭-惠泽阁等多组对景。从南部的长堤可以北望湖心桥、竹竿山等,而从湖心桥可向北远眺惠泽阁、向南看怀碧桥等。远借,汤山行宫园林规模虽小,但远借园外之景收纳自然山水,扩大了园林的感知空间,与颐和园造景方法相同。明人曾有诗云清漪园的借景精要“竹里高楼翠色寒,西山隐隐见峰峦”,将宫苑和周围的山水、田野融为一体。

与其他皇家园林不同的是康乾二帝描写行宫的诗词、题写的楹联匾额中更加重视自然时节和物候的变化,如“对时育物”“石随苓芬”“泽润田功”等。

5 结语

汤山行宫的建设始于水质独特的温泉,后逐渐发展出一处皇家宫苑。虽然面积不大,但在保证安全舒适的温泉沐浴疗养功能基础上,审慎合宜地进行了环境的改造。乾隆帝时期对汤山行宫进行了修整和扩建,营造了一处具有鲜明特色的行宫园林,进入了全盛时期(图7)。后世遭遇战乱而被毁坏的汤山行宫,保留了康乾时期的山水骨架格局,受到后人的青睐。

注释:

① (清)汪灏.《随銮纪恩》:“朕所历汤泉,如遵化马兰峪,独石口,昌平及塞外,近者哈贝,远者索约儿,凡二十二处。所至俱令西洋人以银碗盛水重汤煎之,俟水干,验其底或硫或硝,或盐或碱,各处不同,大抵坐汤可舒筋骨,兼疗人病。”

② 故宫博物院图书馆藏清工部样式房制内务府色墨绘纸本样01678《汤泉行宫地盘画样全图》。

③ 《今传是楼诗话》:“是汤山温泉,在明代已属宸游禁地矣。”

④ 《尧山堂外纪》:“明武帝幸蓟之汤泉,宫女王氏随行,题诗赐之云:沧海隆冬也异常,小池何自暖如汤。溶溶一脉留千古,不为人间洗冷肠。”

⑤ 《大清会典》记载:“康熙五十四年,汤泉行宫告成。设八品总领一名,无品级副总领二人,效力笔帖式二人。”

⑥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二十五:“朕恭奉皇太后前往汤山。”

⑦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二百四十九:“皇太后行幄问安,谕官兵等不必随赴汤泉。”

⑧ 《大清高宗纯皇帝实录》卷八百八十四:“涿州等处地方官建设座落,以备行幸时憩顿,与汤山、石槽专建行宫者不同。”

⑨ 《大清会典》记载“乾隆四年, 增设副总领一人。六年,谕口内自遥亭行宫至汤泉,著交内务府总管。”

⑩ (清)马齐,朱轼.《大清宣宗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实录》卷六十。

猜你喜欢
行宫竹竿温泉
旅居的神灵:南京湖南定湘王行宫史事考
KAI BEPPU温泉酒店
淮海战役,一根刻满地名的竹竿
论元稹《行宫》的主题意蕴
爬竹竿
一根竹竿
基于《南巡盛典》版刻图像的清帝南巡行宫御苑空间格局探析*
项城袁世凯行宫(故居)园林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铭湖温泉
铭湖温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