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差异化银行APP

2020-09-21 08:41薛洪言
理财·市场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补贴定位金融

很多大银行,正在把自家的APP打造成“瑞士军刀”:功能越来越丰富,用户却从来不用;注册用户数屡创新高,月活用户却一直在低谷。

瑞士军刀功能很多,但是现实中人们还是习惯在用钳子的时候去用钳子而不是瑞士军刀。而现在,很多银行也试图不断地在打造瑞士军刀式的大杂烩APP。下载量提上去了,但使用率却很低,既没有颠覆剪刀,也没有颠覆镊子。

瑞士军刀,只要卖出去就行;可银行APP,若用户只下载不使用,就一点意义也没有。那么对于银行而言,如何打造一个既有自己标签又能留住用户的APP呢?

“支付”是个陷阱

这两年,很多银行APP的运营思路,都是拼命地打造支付功能,意图把自己塑造成第N个支付宝。 然而,在用户心中,遇到支付场景,仍然选择支付宝或者微信。尽管很多银行APP试图花钱补贴,但仍然没有扭转用户认知。

就好比在用户眼里,可乐就是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非常可乐花再多钱打广告,甚至打民族牌,也不可能逆袭。

对银行APP而言,虽然支付是高频功能,但支付品类名花有主,纠结于“支付”定位无济于事。因此,要想打造有自我标签的APP,最应该做的是回归“银行”定位。在银行这个大品类中,寻找新的机会。

银行没有品牌

线下时代,很多银行塑造了差异化的品牌定位,如零售金融之于招行、小微金融之于民生、同业金融之于兴业、资管理财之于光大等。

但这些定位主要存在于同业的评价中,不在普通用户头脑中。所以到了线上APP时代,在产品服务层面,用户心目中依旧不存在明确的王者。比如,提到信用卡,用户会想到哪家银行?是招行、广发、浦发、兴业,还是工农中建交呢?

真实情况是,无所谓。

办哪张卡,取决于开卡大礼包;用哪张卡,取决于积分和补贴。虽然银行业努力经营数十年,補贴优惠无数,但还没有哪张信用卡牢牢占据用户心智,并口口相传。投入巨大品牌营销资源的信用卡尚且如此,存款、理财、消费贷、车贷、房贷、转账支付等更是如此了。

在用户心中,有银行种类,却无品牌。于是,银行行业陷入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用户被价格和便捷吸引,唯独不关心是谁家的产品。用户没有黏性,没有忠诚度。

这个时候,有品牌的互联网巨头杀进来,就能成功占领用户。例如,明明很多银行的“宝宝类”理财产品比余额宝收益率要高,但是用户还是会选择把钱存在余额宝里。这不仅仅是收益率高低的问题,而是支付宝打造出了一个闲钱理财的差异化特色:在享受便捷支付的同时,还可以享受收益。

银行APP要做的,就是找到这种差异化的体验优势,然后不断强化、放大、讲给用户听。

寻找差异化

那么,银行如何差异化?

一般消费品,吃的、喝的、穿的、用的,既可以从款式、原材料、工艺等方面找差异,还可以从品牌、潮流、定位上找差异,没有差异还能塑造差异。

但金融产品不同,你非要给用户安利自家的贷款产品如何与众不同,除了利率、额度、申请体验、使用场景外,其他就无计可施了。这就像一款智能手机,可以用“黑科技”吸引用户,但一款消费贷产品,给用户讲大数据风控是没用的。

但银行如果只能在“利率、额度、申请体验、使用场景”四个要素的狭窄空间里定位,产品迟早会陷入同质化,以至于现在各家银行产品接近、利率接近、额度接近、申请体验接近、使用场景接近。

现在,很多银行APP的拉新促活策略,就是靠补贴、优惠、羊毛三板斧,购物商城、餐饮立减、充值优惠、活动积分等,莫不如此。

这种同质化的补贴促活,让银行内部看不到破局希望,导致执行层面摇摆不定,陷入一种间歇式运动:补贴几个月,停几个月,再补贴几个月……仗着财大气粗,就这么有一搭没一搭地运营着。

在这种无力感下,可还有银行梦想着靠APP打个翻身仗?

路在何方?

尽管如此,但是没有一家银行敢于放弃APP,一旦放弃了APP,也就放弃了业务发展的自主可控性。

零售金融领域,正在重复消费品领域走过的路,即随着竞争加剧,会出现一条从工厂到渠道商的权力转移路径:

行业初期,产品供不应求,生产环节为供应链核心,用户和渠道的意见无足轻重,一如福特先生的名言,“你可以要任何颜色的汽车,只要它是黑色的”。

行业中后期,产品供应过剩,用户掌握了决定权。终端渠道离用户更近,掌握了产业链核心权力,即所谓“得终端者得天下”,如当前的天猫、苏宁。

谁离用户更近,谁就能掌握核心权力。

零售金融领域,这一规律也在显现,流量平台正集聚起更多的权力,且向头部平台集中。

前两年,用户还敢于在各种APP、信息流中申请贷款,很多人踩雷高利贷、套路贷,苦不堪言;这两年,学乖的用户只敢在头部平台点击贷款广告,求个心安。

小的流量平台在市场规范中被洗牌,大的流量平台乘势推出自营贷款品牌,再以联合贷款之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各类贷款产品圈进来,美其名曰“开放平台”,最大化承接用户红利。

中小银行普遍接受了命运的安排,专心做产品,做流量平台背后的资金方和供货方;不甘屈尊的大银行发愤图强,立志要“以我为主”搭建多元渠道体系,但过去几年自建APP生态的努力并不成功。

过去几年的激烈竞争,中小流量平台退场、中小银行APP式微,现在剩下二三十家大银行依旧活跃,但还能撑多久呢?

越来越多的难题,等着解答。

薛洪言

财经作者、互联网金融协会金融科技委员会成员、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出版有《中国银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猜你喜欢
补贴定位金融
图表
难与易
农机购置补贴的绩效分析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3 000万元支持海口灾后种植业 补种橡胶1亩补贴600元
解读六大误区:限制中仍有机会
金融大海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