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

2020-09-22 15:36何书雷
名城绘 2020年7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适应性

何书雷

摘要:本文章将我国海绵城市作为研究的对象,基于适应性的视角下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探讨,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和相对策略,希望对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适应性;海绵设施

在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海绵城市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热点,随着相关规范标准的颁布以及试点城市的确定,我国兴起了建设海绵城市的一股热潮。但是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我国海绵城市起步较晚,发展相对落后,在建设过程中尚存一些局限。因此,基于适应性视角下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海綿城市建设的重要性

经过多年的城市化发展,我国部分城市的水问题十分严重,常见的水问题包括水资源不足、地下水位下降、城市内涝、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等等。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内涝。目前,我国城市内涝频发,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我国每年因为城市内涝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高达3500亿元以上。

(2)城市水生态遭到破坏。在经过多年粗放式发展之后,我国城市水生态系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具体表现在水资源日益枯竭和地表水污染严重。各项数据表明,我国城市水体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威胁到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与此同时,城市中小河流的面积呈逐渐递减的趋势,而城市也由于缺少水调节,出现了诸多的生态问题。

(3)城市水资源缺失。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呈高速发展的趋势,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致使水资源紧缺问题被逐渐暴露。尤其是我国西北和东北内陆地区的城市,面临着水资源枯竭的危机。上述几种水环境问题的存在,要求我国城市必须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在环境上存在显著的差异,所面临的问题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适应性的原则,将问题作为导向,并结合本土的环境特征,建设契合于城市实际情况,能够解决城市水问题的海锦城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海绵城市的建设效果。

二、基于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

适应性在生物领域被首次提及,主要是指生物在特定环境下,为了生存会通过改变自身生活习性的方式主动适应环境,得以生存和发展。对海绵城市建设来说,适应性就是对海绵城市功能的评估与衡量,主要是指处理和解决城市水问题的能力和效果。分析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技术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

从实际意义上来讲,海绵城市是一种管理雨水的措施的机制,雨水管理是海绵城市的核心,因此,选择合适的雨水管理技术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在我国下发的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认为,海绵城市建设中所选的技术最好为低影响开技术。但这里所说的低影响开发技术,是广义上的含义,不仅单指技术,还包括城市雨水管理体系。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技术选择。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不同地区的城市,在气候特征和水问题上有所不同,只有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雨水管理技术,方能保证海绵城市的建设质量。因此,城市在选择雨水管理技术的过程中,不仅要借鉴国内外成熟先进的技术,还要对城市存在的水问题进行考虑,将问题作为导向,选择并应用合适的低影响开发技术,以此来解决城市水问题,只有采取有针对性的雨水管理技术,才能使海绵城市建设更具适应性。

(二)策略层面的海绵城市建设

管理和利用城市雨水资源是海绵城市的核心功能,通过对海绵城市的功能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得到建设海绵城市的关键性策略,包括截留、消纳和利用。消纳策略在现代城市中较为常见,主要表现就是城市中排水设施,排水设施的应用,可以实现对雨水的收集和排除,有利于解决城市存在的水问题。这种策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城市尤为适用,因为这些城市容易发生强降雨天气,如果城市排水设施不足,很容易导致内涝灾害的发生。通过消纳策略的使用,增加城市内的播水设施,有利于提高排水的效率,从而减小强降雨对城市的威胁。消纳策略具有以方面的情形:

(1)城市排水设施与海绵城市设施相结合,将快速引导排水作为日的,适用于地势低注的地带。

(2)通过在暴雨集中的区域设置海绵设施,以实现快速播水和存储运输的目的。

(3)在地表径流对雨水进行就近排除,适用于降雨量较少的区域,在小规模地段内也十分适用。

截留策略注重削弱和减速雨水径流,从而达成降低地表径流总量,延长径流高峰的形成时间,同时,因为流速的减缓,渗入到地下的雨水会增加,有利于对日益枯竭的地下水进行补充,这种策略在经常发生内涝的城市以及降雨量偏低的城市较为适用。利用策略的目的在于对雨水进行回收再利用,主要分为两

种途径:

(1)借助土壤、植被和微生物的净化和过滤功能,对雨水污染问题进行缓解,对地下水进行及时的补充,解决城市水生态存在的问题。

(2)通过蓄水装置和集水设施的使用,收集和存储地表的雨水,按照水的使用需求,采用合适的水质提升方法,对水进行处理,并将处理过后的雨水资源应用于城市的各个领域之中。这种方法在水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中具有很强的适应性,例如:大同、鞍山等城市。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规模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城市面临着十分严重的水问题,常见的问题形式包括水污染、水资源枯竭、水生态系统破坏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因此,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对雨水的利用和管理十分关键。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在遵循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技术和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适应性。莱布尼茨曾说过:“凡物莫不相异”城市水问题亦如此。在不同的城市水问题面前 ,适应性研究是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从经济投入、城市安全和水生态效益等方面获得最佳收益的保障。技术层面、策略层面和实施途径层面的适应性分析,贯穿于海绵城市从理念到建构最终实施的整个过程,从适应性的视角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相关措施与策略进行剖析与归纳 对于我国当前的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川邓飞林.既有住宅小区海绵化改透设计的技术应用[J].现代园艺2019,(09):92-93.

[2]于洪蕾,曾坚.适应性视角下的海绵城市建设研究[J].干早区源与环境,2017,(03):76-82.

(作者单位:新沂市怡景园林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适应性
国内外适应性学习的研究热点、演进路径与发展建议
杂交中稻新品种展示结果分析
针对数字化变电站继电保护适应性的相关探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
从《孙子兵法》中的“奇正相生”联想到雕塑与环境的适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