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演豫剧《花喜鹊》中的李苦妮

2020-09-22 21:51王燕
神州·中旬刊 2020年9期
关键词:舞台情感

王燕

舞台表演,即情感的形象,而情感的真实性,就在于它的生命价值。因此,我把演戏当成一种神圣的事情,总觉得那是在完成一个鲜活的生命。

《花喜鹊》是我进入河南小皇后豫剧团之后,担纲主演的第一部大戏。从1999年首演豫剧《花喜鹊》至今,我和剧中人李苦妮已经心心相印了整整20个年头。对于“李苦妮”这一人物的塑造,倾注了无可估量的心血和汗水,更积淀了沉甸甸的分量和特殊的意义。

剧本历来被称为“一剧之本”,也是演员进行二度创作的基础。无论塑造何种角色,我首先要静心阅读剧本,潜心分析剧本的时代背景、主题思想、情节结构、矛盾冲突、人物关系等等,通过字里行间探索人物性格,梳理人物思想和行动线索,在心目中形成角色的雏形,这才是演员在舞台上塑造鲜明形象的先决条件。美学家李泽厚认为:“情感性比形象性对艺术来说更重要。艺术的情感常常是艺术生命之所在。”只有先让人物从剧本中走出来,在自己心中活起来,才能调动各种艺术手段来创造角色,塑造人物,让其在舞台上真正的活起来。除了反复研读剧本之外,我和主创团队还亲自到事件发生地进行实地采风,更好地进入真实的人物内心体验,准确的人物关系把握和对所处环境的真实感受。

在熟读剧本和实地采风后,我决定从内心体验着手,对真实的生活进行美饰和再创造,把自然的生活动作巧妙的、有机的转化为连续的舞台动作组合,以严谨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和形象,注意灵魂与灵魂真诚的沟通与碰撞,角色和角色的层次交流,力求内心活动与外部体现的结合,做到人物与舞台的巧妙融合。虽然我没有演过这样的角色,但是我来自农村,比较熟悉农村的生活,身边也有一些不赡养老人的例子。我把对这些现象的体察和感悟都潜移默化的融入了这个戏里。此外,我认为90年代,一个73岁的农村老太太形象应该是非常衰老羸弱的,形体不能脱离了特定年代的典型环境。当时我不到30岁,并没有这方面的切身体验,好在我的姥姥与剧中人物年龄相仿,给了我一个可供参考的人物形象,于是我就格外注意她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

观察中我发现,那个岁数的老人,特别是来自农村,从小受苦受累的,大多都积劳在身,无论是起、坐、站等,都会无意识的借力。例如起身时,要么是扶着桌案,要么是扶着膝盖,而后再缓缓起身,再例如走路时,身子往前倾,因下肢发沉,需要以身带腿,扭脸的时候会连腰带头协调联动。凡此种种,都对我塑造这个角色有着很大的裨益。比如序幕中,李苦妮捡柴火、捆柴火、背柴火这一系动作,我就结合对生活的观察进行了艺术化的加工。当拾柴火后欲起身的时候,先要弯腰按地借力,然后再扶膝,之后再晃晃荡荡的背着柴火站起身。紧接着,幕后合唱“花喜鹊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把娘背到破庙堂,媳妇围坐热炕上,打荷苞,沾砂糖,媳妇媳妇你先尝。”这首开篇的民谣,隐喻了儿子的不孝,唱出了慈母辛苦后的悲凉,给观众一种悲情的审美期待,也是此后一切情节展开的起点。

中国古典美学认为,“精诚于中,故其文语感人也”。我们演戏就是要演人物,用“心”去“悟”,用“悟”去“思”,和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才能准确把握人物,惟妙惟肖地表现出角色的神态和语言。在塑造李苦妮这个角色时,我紧紧把握她的性格基调和情绪变化,使人物活在特定的情境之中,甚至连一句道白也不肯放过。比如第二场,苦妮的二儿子二成,让她腾出养老房,对她说:“娘,今儿您得挪挪窝!”苦妮应声:“娘又不是猫,不是狗,挪个啥窝咧。”我用的是小嘟囔的语气,绝对不能用强硬的语气。一来,苦妮秉性善良,二来,老年人生活上要依赖儿子,怕惹儿子不高兴;三来,不想让左邻右舍见笑。这三点决定了李苦妮只好是小嘟囔的语态。即便如此,二成决心已下,非要苦妮搬出养老房不可。二成一阵吆喝不仅引来了左邻右舍,同时还把老舅、大哥、三弟都叫过来专门谈养老的问题。经老舅提议,兄弟三人采取抓阄的方式来决定赡养的时序。此景此景,苦妮很无奈,但更多的是苦涩。还有,苦妮过生日当天,邻居送来了鸡蛋和卤肉。她带着苦涩的表情缓慢地说:“大媳妇都给准备着咧”,在说道“恁公公可是有福人啊”时忍不住心酸落泪。邻居问“大娘你哭啦?”,苦妮苦笑掩饰:“人老三五才,迎风泪就来嘛”,紧接着背过身去暗暗拭泪,背影中带了一种不可言说的苦涩。

第三场是全剧的重场次,也是苦妮引发心灵崩溃和矛盾激化的关键所在。在上场戏中,大成抓阄的结果让大儿媳王金凤很不满意。眼看这个月已过了27天,这天恰好是苦妮73岁的生日,可是却受到王金凤一番又一番的奚落与讥讽,“老母鸡站门坎儿,两面叨食儿。”这无疑是对苦妮的格的侮辱,即便是再善良的婆婆也有自尊,这就促使她生发思想的搏击和情感的波动。内心活动应从静到动,从弱到强,情绪的发展变化起伏跌宕,层次分明。我的舞台处理是:如遭雷击,头晕目眩,用一手颤抖地指着金凤,少顷以双手捂胸口,紧接着似站不住一般,双手掌心扶桌面缓缓坐下,再把双手捂在胸口,表现心痛难当,最后随着音乐响起,吟唱:“一句话,一把刺,让人心寒…”,将苦妮的痛心、寒心、善心等情感充分表达出来。

由于事态的进展,李苦妮的思想也随之波动、起伏、转变。使冲突有所延展。三成为了能娶上媳妇,给大成撇下五元钱,让大哥再继续赡养一个月,金凤闻听不依不饶,全家再起纠纷。苦妮负气之下,拿着行李硬着头皮往门外走。面对着三个儿子,晕倒了,气傻了,呆滞了,一时间五味杂陈涌上心头,低吟浅唱“都怪娘不会疼儿没材料”这句戏,我是用泣声吟唱,在“不会”二字上用了小喷口,“没材料”三字使用拖腔,表达自嘲。下面的这句“都怪娘不会疼儿把心操。”我在作曲设计的基础上,根据情感的需要融入了京剧的唱腔元素,结合豫剧音乐的特性加以变换和发展。唱到“几十年的苦水”略带停顿,加入抽泣声,“娘白泡”又用了喷口,让人物的辛酸苦水慢慢流淌。“没想到烧火燎灶像是把饭讨”是含着唱的,“看着娘老”实在是说不下去了,尾音用了收煞处理。一个休止符后,用一字一句的唱法,将对三个儿子的积愤一股脑道出:“恁如今一个个对娘耍刁,娘虽老也不至动弹不了,娘虽老也不至饿死荒郊,娘虽老也不至害儿不孝,娘虽老也不愿再把没趣讨,我今日离家走一了百了,”一个停顿后,愤怒道到高潮,用重音唱:“也免得恁一个个,恁推推搡搡,吵吵闹闹,把娘往门外抛”。唱到“抛”字上,苦妮已近乎瘫软,浑身无力,我的处理是:挽袖子,躬下身,顺着“抛”字的韵尾融入了河北梆子的元素,将哭糅进唱中,哭从唱中显,哭助唱传情,将李苦妮的心理层次和情感渐变进行了细致的表达。

剧情是一场比一场难过,一浪高过一浪。在第四场中,我注重戏曲写意和夸张的特性,发挥浪漫主义表演手法。“风凄凄,雨凄凄,山神庙里泪湿衣。雨凄凄,风凄凄,养儿防老被遗弃。”伴随着凄婉的伴唱,李苦妮蜷缩在山神庙角落啜泣,忽然庙门被风刮开,她颤颤巍巍的站起来去关庙门,此时的她又饿,又冷,又气,一把关不住。我在这里的处理是,下意识的用肩膀顶住门,然后似乎用尽全身力气才把门关上。此时的她气得已迷糊了,甚至有些神志不清了,恍惚的听到一个声音,“苦妮别再受罪了,快跟我走吧。”我先用迷离的眼神表示人物的不可置信和迷茫,然后眼神聚焦,似乎看到了早逝的丈夫,但是四顾无人,爆发出一声呼唤“他爹”,然后开口唱道,“刚才你一声声将我呼叫,为什么眨眼间你又静悄悄……...”这段唱是揭示苦妮走上绝路的心理流程,我以音形跳跃、音形变化、音形流动,唱出苦妮不得不走上绝路的心境。一曲唱罢,导演设计上吊前的形体是跪搓,我考虑到七十多岁的老人单用跪搓不太适宜,也比较单一。我设计的是;解开铺盖,抽出绳子,仰望庙梁跪搓了几步,因为年老体衰所以被惯性带倒往前趴,然后挣扎着坐起,用屁股坐往前挪动,接着按住地面颤抖的站起身,起身后,因身體僵硬,先拉着腿往前挪几步,再用有节奏的小搓步往前走向房梁抛绳,第一次抛不上去,往前一栽,再继之以踉跄的步履朝另一方位的房梁投抛。一系列的动作都无法完成上吊,苦妮一手举着绳索,一手来回指着满屋的房梁,悲叹道:“这庙里的梁高。”这一系列的舞台表现,创造出冲击力较强的舞台氛围和情感撞击,强化了戏曲艺术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

从艺以来,我一直保持珍贵的初心,十分敬畏舞台上的圣地,潜心研究,旨在体现出每个角色的性格光彩,要从骨子里面散发出来“气韵生动”。在心血和汗水的熔铸下,《花喜鹊》成了一部经得起时代和观众检验的艺术品,成为众多剧团争相搬演的吃饭戏,很多唱段也不胫而走,广为传唱,这无疑为我的艺术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进新时代,我将从德、艺上进一步要求自己,去探寻艺术世界的新境地。

猜你喜欢
舞台情感
军迷大舞台
军迷大舞台
春天大舞台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被情感操纵的人有多可悲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移植
我们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