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2020-09-23 12:52刘长仲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20年14期
关键词:苯醚嘧菌晚疫病

魏 敏,刘长仲

(1.甘肃省庄浪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庄浪744600;2.甘肃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粮食作物之一[1],具有耐旱、耐瘠薄、适应性强、高产稳定和营养丰富等优点,其在我国的栽培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对促进我国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2,3]。马铃薯是甘肃省特色优势产业,种植面积和鲜薯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在甘肃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4]。

有害生物的危害是影响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限制性因素之一,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是其中危害严重的2大病害[1]。马铃薯晚疫病由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i)DeBary]侵染引起,在我国马铃薯主要种植区发生普遍,正常气候条件下有20%~40%的产量遭到损失,如遇不利气候条件,病害则会更加严重,减产达到50%以上,甚至绝收,是马铃薯生产中的第一大病害[1]。马铃薯早疫病是由茄链格孢[Alternaria solani(Ellis et Martin)Jones et Grout]的真菌引起,也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1,5]。2种病害在甘肃省常年发生,是马铃薯生产上的主要防控对象。目前同一种药剂对这2种病害的防治效果试验报道较少[1,3]。本文通过引进马铃薯病害新型防治药剂开展试验,评价不同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及产量的影响,为马铃薯主要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地设在甘肃省庄浪县通化镇通边村,海拔高度1 960 m,年平均降雨量500 mm左右,年平均气温8.4℃,无霜期153 d。试验田为川旱地,水平梯田,土壤类型为黑垆土。试验地地势平坦,肥力中等,前茬作物为马铃薯。

1.2 供试材料

供试药剂分别为京彩(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霜霉疫净(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阿泰灵(6%寡糖·链蛋白),以上3种药剂均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廊坊农药厂生产;银法利(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由拜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生产;云展增效剂(5%高效农用有机硅增效助剂),由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廊坊农药厂生产。马铃薯品种为庄薯3号原种。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常规对比法设计,5个处理,即京彩750 g/hm2;霜霉疫净750 g/hm2;阿泰灵750 g/hm2;银法利750 g/hm2(对照药剂);空白对照(CK)。每种药剂处理在施药前加入云展增效剂(5%高效农用有机硅增效助剂)300 g/hm2。

采用多旋翼无人机进行施药,分别于马铃薯早疫病发生盛期前、晚疫病发病前(开花期)的7月14日、晚疫病发病初期(薯块膨大期)的8月5日进行2次喷药。施药时各处理药剂按照常规用药量减量30%以上,兑水15 kg/hm2均匀喷雾,每处理试验面积1.67 hm2。

底肥施农家肥45 000 kg/hm2、复合肥750 kg/hm2、过磷酸钙750 kg/hm2、硫酸钾150 kg/hm2,结合播前整地全部施入;采用黑色全膜垄作侧播技术,于3月下旬覆膜,4月15日播种,密度57 975株/hm2,5月中旬出苗,6月下旬现蕾,现蕾期追施尿素300 kg/hm2,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

1.4 调查方法

每次施药当天调查病情基数,第一次、第二次施药后7 d调查各处理发病情况,并计算防效。调查时每个处理对角线5点取样,每点选5株,调查全部叶片,按下列分级标准统计每小区调查叶片病级数。马铃薯早、晚疫病分级标准[6]为0级:无病斑;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以下;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6%~10%;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11%~25%;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26%~50%;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片面积的50%以上。

药效计算方法:

式中,CK为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PT为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于马铃薯成熟期9月28—29日,按每处理区随机5点取样,每点取10株,调查商品薯(大中薯)率和非商品薯(小薯)率,并进行产量测定,计算折合产量和增产率。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马铃薯早疫病的影响

经调查,试验田早疫病初发期在6月中下旬,调查时各处理为零星发病,时间在第一次喷药前30 d左右。早疫病盛发期在7月中下旬,即第一次喷药后7 d,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各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平均在1.01~1.34,其中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1.01),防治效果最好,为64.44%;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处理次之,防治效果为59.51%;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分别为53.17%和52.82%。

表1 4种药剂对马铃薯早疫病和晚疫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表2 4种药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2.2 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各处理区晚疫病田间始见期(7月20日)前1周左右施药,施药后7 d即7月下旬调查,各施药区偶见零星发病。第二次施药后7 d即8月中旬正值晚疫病盛发期,各处理发病有明显差异(见表1),其中,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处理的病情指数最低,平均为3.97,其次是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处理,病情指数平均为4.36%,2种药剂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32%和80.59%;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低,分别为68.74%和62.38%。

2.3 产量结果分析

根据成熟期产量测定和大中薯率(商品薯率)统计结果,各处理商品性和产量有明显差异(见表2)。其中,大中薯率以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和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最高,分别为89.20%和88.27%,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较低。与空白对照区(CK)相比,产量和增产率以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处理最高,分别为40815 kg/hm2和29.41%;其次是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产量和增产率分别为39 538.5 kg/hm2和25.36%;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的增产率分别为15.44%和11.4%。

3 结论

根据此次试验示范结果可见,各示范药剂在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防治效果及马铃薯产量结果上有明显差异,且其最终防效与产量结果一致。综合分析试验结果可见,几种药剂中,对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的是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其次是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对早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64.44%和59.51%,对晚疫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2.32%和80.59%,增产率分别为29.41%和25.36%,防效和增产率明显优于处理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和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因此,在马铃薯早疫病、晚疫病防治中,推荐使用25%嘧菌酯悬浮剂+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687.5 g/L氟菌·霜霉威悬浮剂。农用有机硅增效助剂具有极强的展着性,耐雨水冲刷,可大大降低液体表面张力,增加喷雾药液覆盖面,促进药液快速吸收,提高农药的有效利用率,农药用量可降低30%~50%;通过植物气孔渗透,使叶片快速吸收药剂,见效快[7,8],可在病虫害防治中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苯醚嘧菌晚疫病
苯醚甲环唑复配型杀虫剂研究进展
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45%苯醚甲环唑·异菌脲悬浮剂
临汾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如何防治大棚番茄晚疫病
马铃薯晚疫病发生趋势预报
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苯醚菌酯及其开发
苯醚甲环唑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嘧菌酯与稻瘟灵复配防治稻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