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专题演练

2020-09-24 03:13徐连梅
关键词:灯谜花灯风俗

徐连梅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你的家乡有哪些风俗习惯?请介绍一种风俗,或写一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

写作指导

根据题目要求,写作时有两个选择,一是介绍家乡的一种风俗,二是写参加一次风俗活动的经历。

一、搜集资料,深入了解风俗

由于文化的差异,地域的不同,各地的风俗习惯也有很大区别。

比如,大部分地区过春节贴春联、吃饺子,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吃月饼……有的地方会在重阳节那天,头插茱萸登高,而有的地方则吃重阳糕……只有对家乡的风俗非常熟悉,才能写生动,需要在写作前搜集资料,可以从节日习俗、民族舞蹈、服饰、饮食、民居、民间工艺品等方面下功夫。写作前,先选好自己最感兴趣或者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风俗,然后通过网络、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及请教长辈的方式,深入了解这种风俗。如有位同学对家乡盐城的风俗“摸秋”很感兴趣,却不知道它的由来。通过上网搜索、请教爷爷,整理成以下文字:

立秋那天,盐城北部地区有“摸秋”的习俗。这天夜晚,人们可以在私人或集体瓜园中偷摘各种瓜果,就像现实版的QQ农场游戏。当地人忌讳说“偷”,就变成了“摸”,丢了“秋”的人家,无论丢多少,都不叫骂,因为被“摸”代表着丰收。

相传这个风俗始于元代。元末,淮河流域出现了一支农民起义军,将士都是农民出身,队伍纪律严明。一天,起义军转移到淮河岸边,夜深不便打扰百姓,便露天宿营。几个战士饥饿难忍,在田间摘了一些瓜果充饥,后被主帅发觉,要治他们的罪。村民得知后,纷纷向主帅求情。一老者说:“八月摸秋不为偷。”那几个战士因而获免。那天正好是立秋,从此就留下了“摸秋”的习俗。

作者写了“摸秋”的来历,增添了知识性,更加耐读。

二、突出重点,写出风俗特点

介绍风俗的由来后,还要写出它的主要特点,思考从几个方面介绍,重点介绍什么。介绍的时候,要集中一点细致描写,反映民风民俗的情趣。如课文《北京的春节》(作者老舍)按照时间的顺序写老北京人如何过春节,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则一笔带过。如写除夕的片段:

除夕真热闹。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了各色的年画,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吃团圆饭、祭祖、守岁,老北京的除夕是热闹的,让人印象深刻。而同样作为重点写的初一,并没有铺开写,只是突出写了最具特色的活动。请看片段:

初一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初一,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

与除夕的忙碌相比,初一显得格外清闲,辛苦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都在休息,享受过年的快乐。

《北京的春节》讲的是当年北京过春节的独特习俗,而最能表现北京独特习俗的,莫过于除夕几天,可以说是春节的高潮,所以要详写。其他的日子大体相似,没有必要一一详细描述。因此,文章主要写什么,次要写什么,是根据想要重点表达的中心决定的。写作时,要先确定重点内容,把它们写得具体详细一点儿,其他内容则简略。详略得当,中心突出,才是好文章。

如果写参加风俗活动的经历,可以把风俗的特点和来历自然地穿插在合适的地方,如“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或“我查阅资料得知,元宵象征着……”,然后重点描写活动现场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写家乡的风俗,一定要做到选材独特、描写细腻、感情真挚。写风俗是为了写家乡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从而抒发故乡情。有了真挚的情感,文章才能有生命,才能打动人心。

佳作展示

元宵猜灯谜

盐城市实验小学六年级 王郅杰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大地回春,彩灯万盏。依稀记得去年的元宵节,我和爸爸妈妈去水街看花灯、猜灯谜的场景,成千上万的花灯,把整個水街照得亮如白昼。

大街上热闹非凡,人挤人,灯挨灯。远远地望见一盏龙灯,我眼睛里立刻蹦出惊喜来:“快点!快点!”我急忙招呼爸爸妈妈,仿佛慢一点龙灯就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似的。随着摩肩接踵的人流,我们好不容易挤到巨大的灯笼前。

“快来看,快来看!”妈妈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喊了起来。只见巨龙的尾巴上贴着灯谜:“一肚生下龙凤胎——(打一字)”。“‘龙、凤不就是指儿子和女儿吗?是‘好字!”我脱口而出。爸妈欣喜地看着我,我得意极了,赶紧去找下一个灯谜。“休要丢人现眼——(打一字)”,我想了很久都没有思路,还是爸爸反应快,解释道:“‘休字‘丢去‘人,就是去掉单人旁,变成 ‘木;‘现眼就是‘目,合起来就是‘相信的‘相。”我这才恍然大悟,爸爸真是猜谜高手,佩服佩服。

“黄色袍,包黑豆,尝一口,甜水流。”“这不是梨吗?”妈妈喜出望外,我还没读完谜语妈妈就猜出来了,我讨好地向妈妈竖起了大拇指。许多人围着灯笼,有拿着手机搜的,有仰面朝天思考的,还有一边吃糖葫芦一边讨论的……猜中的手舞足蹈,没猜中的也很开心,本来猜谜就是图个乐嘛!

爸爸说,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最早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都会制作灯谜,猜谜的人众多。组织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彩灯上供人猜,增加了观看花灯的欢乐气氛。

无意中一抬头,一轮明月挂空中,皎洁而又明亮的月光,让我诗兴大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句句古诗脱口而出。

夜深了,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水街。

元宵节,看的是花灯,赏的是艺术,玩的是乐趣,逛的是情怀,铭记的是中国人对于传统习俗的热爱与坚守。

点评

元宵节看花灯、猜谜语,是很多地方的风俗。小作者写参加元宵猜灯谜活动的亲身经历,重点描写了与爸爸妈妈在水街猜谜语的快乐情景,表达了对传统习俗的热爱之情。

抓  周

盐城市实验小学六年级  邵源棋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的家乡盐城就有一个特别的风俗——抓周。

孩子满周岁那天,都会举行抓周仪式。大人一早给孩子穿上新衣服,客人到齐后,父母便会把孩子抱到最高的地方,让客人更好地欣赏孩子。这时候的孩子,像是享受万人瞩目的君主,接受客人的赞美。接着,桌上摆出各种各样的东西,每一样都代表不同的寓意。如算盘、铅笔、糖果、书本……看到这么多的新鲜玩意儿,孩子一定会好奇,左摸摸,右摸摸,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大人的一阵赞叹。如果孩子只是摸,那不要紧,如果抓了起来,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判断:如果摸的是算盘,说明孩子对数字感兴趣,有数学天赋;如果摸的是铅笔,说明孩子喜欢写字,有文学才能;如果摸的是书,说明孩子将来可能成为学者;如果摸的是糖果,家长可要注意了,因为说明孩子将来可能会成为好吃懒做的人……

仪式结束,德高望重的长辈会给孩子特别的祝福,戴上具有特别意义的洁白项圈。据说,只要戴上项圈,孩子将来定会成为清白且长寿的人。

听长辈说,抓周起源于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与产儿报喜、三朝洗儿、满月礼、百日礼等一样,同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表达了人们对新生命的美好祝愿。

点评

作者写抓周的风俗,从抓周、送祝福、说来历几个方面介绍,重点写了抓周的过程,条理清晰。

猜你喜欢
灯谜花灯风俗
灯谜乐翻天
灯谜来啦
找不同
不同国家母亲节风俗
灯谜猜猜猜
赏花灯
跟踪导练(四)4
花灯艺人
日“高学历风俗娘”增多
猜灯谜玲珑